甘薯小象甲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17-12-12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形态;习性;发生特点;防治

  论文摘要
 介绍了甘薯小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针对甘薯小象甲在浙江玉环的发生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甘薯是浙江省玉环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达1 733hm2,产量达1.15万吨。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的主要害虫之一。甘薯小象甲,又名甘薯蚁象甲,俗称番薯臭虫、红头娘,属鞘翅目锥象科,是国际和国内检疫性害虫,国内分布在南方甘薯产区,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并易引起病害,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8mm,体形细长如蚁,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桔红色外,其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头部延伸成细长的喙,状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于喙的末端,膝状触角10节,雄虫触角末节成棍棒状,雌虫则成长卵状,前胸长为宽的2倍,在后部1/3处缩入如颈状,两鞘翅合起来呈长卵形,显著隆起,鞘翅表面具不明显的小刻点,足细长。
  卵:椭圆形,长约0.6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表面有小刻点。
  幼虫:体长5~8.5mm,呈圆筒形,两端略小,向腹面稍弯曲,头部淡褐色,胴体乳白色,胸腹足退化。
  蛹:体长4.7~5.8mm,初乳白色,渐变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小突起,尾端有1对向侧下方弯曲的刺突。
  
  2生活习性
  甘薯小象甲在我国从南至北年发生代数递减,云南9代,、广东6~8代,福建、广西5~6代,浙江3~4代。世代交替现象存在,春末夏初成虫较多,秋冬幼虫和蛹居多。无明显生理滞育期,只要条件合适,全年都可发生。以成虫、幼虫、蛹越冬,很少以卵越冬。成虫在薯块、薯蔓茎叶、田间杂草、土缝、砖石下或甘薯窖内越冬,幼虫和蛹在田间或窖内薯块及薯茎内越冬。在3~4月温度达到8℃时,成虫开始活动,18℃条件下活跃,雨天、大风不利成虫活动,温暖、干燥、风力小则有利成虫活动。成虫羽化后5~7d开始交尾。
甘薯小象甲的发生与防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