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与柏拉图: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差异辨析

时间:2017-06-01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柏拉图 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些研究者对柏拉图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阐释值得商榷。有些学者认为,柏拉图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奠定在比较科学的哲学基础之上,价值取向上是为社会服务的。简单地把马克思和柏拉图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等同起来。其实二者在其理论出发点、内涵及实现途径上具有显著差异,不能简单等同。
    马克思和柏拉图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思想巨人。探讨二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差异,不仅有助于厘清柏拉图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积极因素和理论局限,而且对准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出发点差异的辨析
      (一)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过程中,把目光从神秘的绝对观念、抽象的理性投向感性的现实世界、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于幻想中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下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观察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个人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是人的异化。马克思揭示的异化是指劳动异化。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异化规定为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越多,越加强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控制和奴役。“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二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在自由的劳动过程中应该感到愉悦和快乐,可在资本的强制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一旦强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三是劳动与它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本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四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工人之所以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在劳动过程中不能感到愉悦,这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不公平的地位决定的,是前三个规定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支撑,分析了由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垄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剥削和奴役关系的再生产。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具体人—工人劳动者的悲惨境遇及其异化的全面性、历史性。资本本是人的产物,却取得支配一切,决定人的命运的无穷力量;人原本是历史的主体,却葡甸在商品、资本的绝对权威之下,成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奴隶和工具。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对抗性矛盾贯穿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一切方面和全过程。扬弃异化,摆脱奴役,不仅源于强大的道义力量,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逻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奴役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而共产主义又是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强调:在共产主义的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怎样摆脱资本对现实人的野蛮奴役,扬弃异化,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现实个人的生存境遇出发,通过对现存社会有机体内在矛盾的精辟剖析,探寻到消除工人苦难境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现实路径。可见,现实的、感性的个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柏拉图的理论出发点:抽象的理念  

浅谈马克思与柏拉图: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差异辨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