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哲学观的论文

时间:2020-10-18 15:40:33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会计哲学观的论文

  科学发展史清楚地表明,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必须根植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沃土之中,离开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就事论事,人们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会误入歧途,科学的发展更无从说起。

论会计哲学观的论文

  客观地,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还没有得到会计理论界,特别是实务界的应有重视,人们所习惯的是就会计论会计,以致观点相背,各执已见,争论不休。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举凡会计理论的重大突破,无不得益于正确哲学指导。由于哲学是从各门具体科学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和认识,因此对各门具体学科的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为会计理论提供指导,会计理论中的许多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具体运用。所以,我们研究会计的哲学观,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研究会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基本的会计哲学观,旨在对人类的全部会计行为作出哲学概括,为人们提供从事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科学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唯物辩证地把握会计工作中各方面的客观联系和矛盾,高瞻远瞩地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以推动会计科学的健康和迅速发展,这也是当代会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整个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中,会计哲学比其它会计理论更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处在更高的层次上,因而能成为指导各种具体会计理论不可缺少的、直接的基础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会计学之间的过渡性桥梁。

  会计的哲学观,是有机地内含于会计的理论范畴和会计实践之中,我们可以运用抽象的方法,把它们提炼和挖掘出来,说要有以下十条组成会计哲学观体系。

  一、会计的唯物观

  物质与意识是哲学的两大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科学唯物观在会计中的最好例证是会计客体理论。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其特定的对象,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无论把它视为资金也好,信息也好,它们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虽然会计人员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表现为一种主观的过程,但会计信息的本质是客观实在资金运动,并不因为会计人员的主观加工而改变。正因为如此,客观(真实)性才成对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要求。"实际成本原则"也才成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普遍原则。脱离了客观事实原则的会计信息,已被历史和现实证明是危害无穷的,所以会计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按实际情况办事。这就要求企业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编制的会计报表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的客观性包括:第一,真实性。每一项会计记录都要有合法的凭证为依据,要保证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之间的一致,不许弄虚作假,使会计报表上反映的结果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相一致。第二,可靠性。对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要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受主观意志所左右,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

  二、会计的运动观

  任何一种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会计是以特定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的,资金是企业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会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利用货币来全面揭示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违背资金运动规律的账户体系和会计方法必然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资金运动是经济活动的价值表现形式,是六大会计要素的抽象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的数量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某一时日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收入、费用、利润三者的数量关系为:利润=收入-费用,是一定时期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各会计主体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是否顺利进行,是否有效,都可以通过各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表现出来。

  我们用哲学观来认识资金运动的规律,具有以下基本内容:(1)资金形态变化。它沿着"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这条路线循环往复,周转不息。(2)资金处所变化。表现为从外部投入企业资金,即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并在供应、生产、销售部门之间流动,一部分资金按规定退出企业。(3)资金结构变化。表现为企业筹借资金渠道变动而使资金来源结构发生此增彼减的变化。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市场需求,经营管理和科技运用的变动而使资金占用结构发生此增彼减的变化。(4)资金数量变化。资金数量变化规律是,资产(成本、费用)类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类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5)资金特殊变化。表现为在一定时点上资产与负债加所有权者权益的相对平衡,相等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断被新的量所代替则是绝对的、经常的。认识以上资金运动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筹措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会计的时间观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会计的时间观具体体现在:(1)正确确定会计分期。会计为了及时反映和监督企业连续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及时为有关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必须把与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相联系的资金运动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时间阶段,以便分期结算账务和编制会计报表,作为规划、核算和检查资金运动的时间界限。划分会计期间,便于正确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是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性原则的基础,因而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在会计核算中贯彻及时性原则,是由于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要讲究时效,及时记录、及时报告。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支和损益。(2)资金周转观念。资金被占用的时间与其周转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货币时间价值观念。两个时点上相同单位量,或者一个单位的量在不同时间上的价值变化,就时间价值。在会计预测、决策中对货币时间价值各种方法的广泛应用,则是会计时间观的又一体现。

  四、会计的空间观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也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用哲学的观念来认识会计工作,应把握:(1)明确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着的企业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并拥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范围内,企业相对独立,自负盈亏,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活动的法律主体。把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它为会计核算划定了一个空间范围。但是,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并不完全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例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空间范围就大于法律主体空间范围,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主体;责任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小于法律主体的空间范围,责任会计的主体是"责任中心"。(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要确定按什么时间和空间条件来汇集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和所获得的产量,是由各企业的生产特点与此相联系的管理要求所决定的。成本计算的空间是:按产品的品种、批件(件别)等因素来计量,成本核算对象决定了成本计算方法可分为简单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基本计算方法这三种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时间要素、不同的空间要素、不同的产品品种三者之间的不同形式的结合。(3)明确空间的层次关系。空间是分层次的,会计单位在空间层次中处于基层,受国家、地区或主管部门所领导或指导,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各层次的关系。(4)注重空间合理结构。资金在空间的合理分布结构,有助于提高资金效益。(5)讲求空间价值。两个相同单位量或一个单位量在不同地点的价值变化,就是空间价值。要注意在投资、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外部加工、产品销售等方面选择有利的地点,以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会计的矛盾观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运用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点来观察会计理论和实践,需要着重把握三点:第一,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事物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考察决定其特殊本质的特殊矛盾。《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这一点,它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作出的规定,这是会计工作矛盾的普遍性。具体准则对具体核算的方法和步骤等作出了规定。阐明了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这是会计工作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统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新财务会计制度在科目的设置上,强调了会计科目的统一、科学和规范,这是矛盾的共性。但是怎样具体核算,也有其特殊性、个性,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核算方法。第二,要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会计工作中要贯彻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思想,贯彻重要性原则。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则可以适当简化会计核算。合并反映。坚持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局的'基础上保证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会计工作。系统是世界联系的普遍形式,用系统观念来研究会计工作,有助于加强会计管理。企业资金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的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全面地反映和监督资金运动状况,必须有"会计预算、会计决策、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等各种会计行为方法,这些方法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没有会计预测就不能进行会计决策,没有会计核算也就谈不上会计控制,而会计控制则寓于会计核算之中。没有预测、决策和核算,也就没有会计分析和检查,而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于会计行为的全过程。

  六、会计的利益观

  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说明人们的行动和思想与利益相联系,受利益的支配,利益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基本动因,利益原则也是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基本原则。会计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提供财务资料,便于企业经营者、投资者作出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实现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必须把企业的利益与其产品数量、质量及其社会效益联系起来,把劳动者的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把责、权、利结合起来。

  七、会计的能动反映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认识论,是因为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会计实践作为一项人类社会活动,也是能动的反映,是符合人类行为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客体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在会计工作中,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认识和改造会计行为客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必须以客体的存在为前提,并作用于客体;行为客体要成为现实的会计客体,就必须进入会计行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领域。会计行为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使会计行为客体被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发展,而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行为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的提高,正是由于会计行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才使会计行为得到形成和发展。

  八、会计的质量互变观

  质和量的对应统一形成了"度"的哲学概念,没有突破"度"的量变是一种渐变,不会引起质变,若突破了一定"度"的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本质规定性就会发生根本变化。质量互变观在会计的例证有:(1)把能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称作流动资产,而超过一年才能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称作长期资产。量的变化导致质的变化,负债按偿还时间长短的分类也是如此。(2)会计并不是一门数量完全精确的科学,会计工作的"产成品"也绝不是与客观经济活动毫无差距的,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程度之内,在"相关性"这个"度"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允许的,脱离了相关性模糊性就是不允许的。(3)币值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重要支柱,但这一假设只有在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了某一限度,按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其相关性就会变成极大的损害,此时会计模式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才能适应新的环境。物价上涨幅度这一量的积聚,最后能导致会计模式发生质的飞跃,也是质量互变规律在会计上的重要体现。

  九、会计的普遍联系观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传输诸环节,都不能孤立进行。例如,收入必须联系费用才能确认,费用必须联系受益对象才能合理分配,会计报告必须联系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才能发挥效用,如此等等。此外,现代会计的预测和决策,更是建立在普遍联系的理论基础之上,预测和决策表现为人们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探究,而未来是与现在和过去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只有深入地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预测和决策才能变成科学的活动,其结论也才能有效地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开展。

  十、会计的历史唯物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便不难发现:(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2)会计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会计是根本不存在的。(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企图逃避哲学指导的做法是幼稚和不可想象的。特别是象会计科学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如果再不寻求哲学的帮助,就难以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就难以把会计实践水平提高到一个的新高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把本文视作一篇探讨会计哲学问题的文字,倒不如说笔者在下力倡导在会计研究中使用哲学方法更为合适。

【论会计哲学观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探讨论文

2.有关《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探讨论文

3.我的哲学观论文

4.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文

5.论哲学的逻辑建模论文

6.论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哲学论文

7.莱布尼兹逻辑哲学理论观探究论析论文

8.墨家思想观的哲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