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0-09-15 14:30:02 论文写作 我要投稿

浅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思考

  按:这是我为复旦学院的征文而写的一篇小文章。在该文里,我就通识教育过程中,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法。

浅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思考

  我在批改同学们的发言稿时,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共通性,需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为三类,兹分别论述。

  混淆学术与感想。

  不少同学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将学术研究变成了抒发个人感慨。须知两者之间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根本的区别。学术研究讲究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并用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论证将事物的结构和矛盾等展示出来。它本质上要求我们摒弃个人主观情感,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研究对象。当然,能否完全做到客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尽量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从事研究,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的要求。

  抒发感想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所着重的,更多的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研究对象如何呈现的问题。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在这样的写作方式面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因为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或许他也强调逻辑,但这个逻辑只是“他”的逻辑,而不是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逻辑。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就是情感的逻辑代替了论证的逻辑。历史上也不乏一些天才式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可以不用逻辑,也轻视论证(或者说他们的逻辑论证是非常私人化的),但同样能够做到对事物本质的洞悉。但必须承认,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作为常人,还是应该将学术和感想区分开来。抒发感想可以天马行空,但学术研究却拒绝“跳跃”。

  论文写作不规范

  究竟一篇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脑子里还比较模糊。暂且不说内容方面,光就形式而言,问题也还不少。从我收到的十二份报告中,只有两份有注释,其他的都没有。在另外的十篇文章中,通通都是在谈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最低限度需要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引用文献,以及论文主体。只有这些东西都具备,我们才可以说至少从形式上来讲,这算是一篇学术论文。

  摘要是作者对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的主要概括,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关键词则体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层次以及关注的重点所在,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一篇论文时更有针对性。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我们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也就是说,对于重大的学术问题,前人不可能没有思考过。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的思考,从而印证它们;也可以反对他们的观点,从而进行驳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必须正视它们,不可以跳过、无视,直接进入自己发表看法的环节。这既显示出对前人工作的不尊重,也是自己轻浮和无知的表现。

  最后一点是引用文献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因为读者可以借助它进行原文的回溯和查阅,以便印证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像“望文生义”这样的随意引用很多,这对论证的严谨性构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作者标出引用文献,那么读者就可以对他的思考过程进行监督。这样一来,论证的合法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保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实际引用的书籍、报刊等,而后者只是与该论题有关的资料。两者之间不可以直接划等号。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博览群书”,于是在论文最后标出了很多文献的名字。但是,当我想要检查这些文献在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的反映的时候,我发现好多文献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也就是说,他们将“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混淆了。

  不能有意识地区分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

  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概念思维。具体来说,它需要对每个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区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判断和推理的环节,从而展开论证,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柏拉图曾经将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表象世界”是流变的,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也是靠不住的。“理念世界”则是恒常的,固定的,永久的,因此是真实的。为了达到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我们需要借助于哲学思辩,而哲学思辨所使用的方式,恰恰是概念式的思维。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就是因为诗人写诗的过程,不是别的,恰恰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这种“双重模仿”非但对理性思辨无益,反而害处很大。《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应于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即:前者是“真理之路”,后者是“意见之路”。

  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用的是表象式的思维,而非概念式的思维。所谓表象式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欲望、意志等规定。表象一般地说,可以看成是思想和概念的譬喻。它是上升到思想和概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说,一个人具有表象,也一定能够理解这些表象后面所具有的意义。因此,概念和思想是对表象的超越,是一种提升,或者“扬弃”。

  概念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非常注意思考的起点问题。所谓的起点,也就是开端,即思想作为思想,它从哪里开始。对于哲学思考而言,开端往往决定着结果,即结果怎么样,早已经蕴含在开端中。有什么样的开端,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开端非常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概念的分析,除了重视起点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概念的演绎。概念的演绎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上级阶位的概念和下级阶位的概念之间要有连续性,二是同一阶位之间的概念之间要有相关性,或者用一种形象的说法,要能实现“无缝对接”。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种加属差”。我们首先需要将“种”找出来,在此范围之类进行“属差”的划分,只有这两方面都完成了以后,才可以进行定义。不管是演绎还是定义,都需要对概念的内涵有明澈的分析,这是概念思维的前提。

  然而同学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大多数的同学还是停留于表象式的思维中。比如说对“无为”和“自然”的分析。大家都是举政治、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等来论证“无为”和“自然”,很少有从“无为”和“自然”本身来论述这两个概念的。在举政治方面的例子时,同学们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哲学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而我们却用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论证。须知具体的例子是“特殊”,而普遍的真理是“一般”,“特殊”如何能保证“一般”呢?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论证的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学会努力挣脱表象思维的束缚,进入到概念思维中来。

  有少数同学意识到了两者的区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过他们在对概念进行分析时,却经常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跳跃”。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不是凭空发生的,中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中介将它们连接起来。比如黑格尔谈到“有”和“变”时,中间一定要有个“无”,否则“变”是不可能的。(《小逻辑》)如果对概念的分析不是从内涵出发,“跳跃”很容易发生,常常蹦出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跟上一个概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至少联系不紧密,不明显。这就会让读者产生怀疑:你这样论证的道理在哪里?也就是说,你如何能保证,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每一次都能“跳”对,而不是“跳歪“了?“跳对”了还好,如果万一“跳歪”怎么办呢?

  哲学思考是严肃而艰苦的事业。为了做好这样一份神圣的工作,我们除了努力从技术上着力改进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两个方面的素质。第一,绝不满足于表象式的思维,而应该追求由表象进入到概念,通过概念去把握思想。第二,磨练自己沉静的品格。真理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正如荀子所讲的那样,“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要急着就此发表“见解”,要有耐心,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独立地判断。当真理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将感受到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喜悦。并且在欣喜之余还会发现,不论之前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浅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思考】相关文章:

1.浅谈学术论文提纲的写作

2.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论文

3.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

4.学术论文写作特点

5.学术论文的写作

6.学术论文写作分析

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8.学术论文写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