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优秀工程师的“电工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0-08-15 11:39:11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创新培养优秀工程师的“电工学”教学研究

  一、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创新培养优秀工程师的“电工学”教学研究

  “电工学”课程学时比较少,概念较多,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极易疲倦而走神,因此,课堂教学中授课内容的有效组织与生动展示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对于“电工学”课程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仅通过传统的说讲教学方法或者仅仅利用简单动态PPT方法讲授,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本研究提出情境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动态仿真演示,通过仿真软件与可视化平台动态展示出电路的工作原理,直观给出其输出结果,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动态演示所用到的仿真工具

  采用虚拟仪器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 bench)开发平台来实现动态仿真。LabVIEW 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NI) 开发的基于图形编译语言(G语言)的实验室虚拟仪器集成环境,它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能够完成仿真、数据采集、仪器控制、测量分析、数据显示和过程监控等任务。利用LabVIEW,可以通过G语言编写后台程序,通过图形化前面板显示过程与结果,在该平台上开发的仿真演示程序可生成相应的应用程序(可直接点击使用),用以辅助教学。

  2.应用举例

  以正弦三要素的认识为例,一般理论教学通过PPT文字和简单图文描述正弦量三要素:角频率、幅值、初相位。为了使学生一目了然,可使用LabVIEW开发平台,在其后台用G语言描述实现:将虚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正弦信号送入可视化显示控件,在前面板界面显示不同要素下正弦波形的特征(初相位、幅值、角频率可以自行设置并在前面板显示)。还可以进一步诠释两同频率正弦量同相、反相、超前、滞后的相位关系。学生所看到的界面。

  这样的演示能够更好地说明幅值、角频率、初相位三要素的变化引起的波形变化,生动描述同频率波形的相位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正弦量三要素的认知与理解。

  3.仿真理论部分内容安排

  根据上课经验归纳抽象知识点,分别设计动态仿真演示程序。该应用程序既可用于课堂上的演示,也可作为实践课程中学生的设计参考。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改革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在仿真平台上自己动手搭电路,并对电路行为进行仿真,从书本到自己的实践过程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动手能力。也可以将其作为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

  1.仿真工具

  具体采用Multisim仿真平台。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它包含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使用Mmultisim可以交互式地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行为进行仿真。Multisim提炼了SPICE仿真的复杂内容,无需懂得深入的SPICE技术就可以很快地进行捕获、仿真和分析新的设计,这也使其更适合电工学教育。通过Multisim和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原理图捕获与仿真再到原型设计和测试这样一个完整的综合设计流程。

  在仿真平台上,学生可以自己搭建电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2.应用举例

  以《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中第十六章内容中反相比例放大电路的学习为例,仿真电路以及仿真结果的实现。学生通过绘制电路、功能仿真,加深对电路结构的记忆与认知,同时考虑各部分电路结构与作用,虚拟示波器直观显示了结果,可以看出输出与输入信号的关系:在幅值上成一定比例;输出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输出与输入信号同频率。通过亲身实践使得学生完成认知—设计—仿真—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工程实践中调试分析的过程。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这种实践环节,逐步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形式可采用闭卷理论考核与大作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大作业为实际电路的仿真设计,大作业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实践面向工程实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创造、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其创新潜能,全面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主要考核指标:仿真软件的熟悉与使用;对电路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对仿真结果做出的深入分析。

  对大作业的考核采用答辩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对仿真设计的说明,对其应用前景的综述,以及介绍电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情况。

  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深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四、总结

  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出情景教学方法,对一些抽象知识点的讲授,通过仿真软件与可视化平台动态展示,直观地阐述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电路设计实践环节,与课本理论相联系,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以“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实践”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健 .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0-32.

  [2]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Z].2010.

  [3] 杨智, 陈荣军 , 许清媛 ,等 . 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 [J]. 武汉大学学报 ( 理学版 ),2012,58(S2):9-12.

  [4] 秦曾煌 . 电工学 [M]. 第七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创新培养优秀工程师的“电工学”教学研究】相关文章:

1.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计算机教学研究论文

2.音乐创新教学研究论文

3.关于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

4.电工学的名词解释

5.电工学习的基础口诀

6.有关校企合作培养网络工程师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7.高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论文

8.中职会计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9.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