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哲学的论文

时间:2022-04-28 11:14:2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何谓哲学的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何谓哲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哲学的论文

  何谓哲学的论文 篇1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管理哲学内涵的界定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经典式、学院式、系统论和实践观四类,在对四种管理哲学内涵的解读方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逻辑与价值二元结合的角度,对管理哲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

  管理哲学;哲学;管理

  管理哲学从初引入国内时的鲜有人知,到今天成为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过只用了三十多年的光景。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管理哲学问题的研究虽然颇为关注,但是研究成果却过多集中于管理哲学的相关问题如管理伦理、管理价值、管理观念等方面,至于对于管理哲学本身的元问题――管理哲学是什么的研究则寥寥无几。作为一门诞生不到百年的新兴学科,管理哲学的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概念、样态、定位、限域等基本理论范畴还处于讨论和形成之中,学科地位和学科价值也不时面临着挑战。因此,为了提升学科研究的科学性、巩固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除了聚焦管理哲学相关问题之外,我们还应尝试从管理哲学自身内涵的解读来奠定管理哲学的研究基础。

  一、四种视角解读管理哲学

  研究管理哲学,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管理哲学。然而,什么是管理哲学?这一问题在九十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回答。时至今日,管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在界定管理哲学内涵时依然还是争论不休、各执己见。总的说来,学界关于“什么是管理哲学”主要有如下几类观点。

  第一类是经典式的管理哲学内涵解读。经典式的解读因其经久不衰的影响而被“奉为经典”。管理哲学之父奥利弗谢尔登认为管理哲学是指导整个管理实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正如他在《管理哲学》序言中说道:“本书不是从事阐述某一种特殊的管理,而是试图阐明统治整个管理实践的目的、发展路线和原则。”因为谢尔登的这种解读使管理哲学“获得了备受尊重的、专业化的”学科声誉,并影响了一大批西方管理哲学家对于管理哲学的研究,因此本文将谢尔登有关管理哲学的解读归为经典式的解读。其实,在谢尔登之前,泰勒很早就已经提出,“科学管理包括某种主要的普遍原则,是一种能以各种方法运用的哲学观”,“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着某种哲学,而这门哲学是科学管理四大原理相结合的产物”。显而易见,泰勒的“管理哲学”是其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管理活动中应普遍遵循的原则和原理。虽然泰勒并没有使管理哲学在他那个时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他的管理哲学观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管理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本文也将其关于管理哲学的认知归于经典式的解读。

  第二类是学院式的管理哲学内涵解读。学院式的解读把管理哲学看作探讨管理中哲学问题的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并列的“学科”“理论”和“科学”。国内研究管理哲学的学者多数都秉持这种观点。其中“学科”说的代表如崔绪治认为“管理哲学是介于哲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韩修山在《管理哲学纲要》中也提出:“我们所讲的管理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是‘哲学+管理学’,也不是以管理案例来论证哲学原理。”持“科学”说观点的则如肖明,他在1987年出版的《管理哲学纲要》中指出:“吸取和概括管理科学的成果,研究管理活动的性质,一般规律及其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关系的科学,就是管理哲学。”赵笃成在总结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狭义的管理哲学应该是指“研究管理的一般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管理学和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持“理论”说的如官鸣,在其《管理哲学》一书中他提出:“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观的理论,这种管理观已不是各种具体的管理理论的原则或原理,而是对之进行哲学的概括和提升所形成的关于管理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从类似出发点解读管理哲学的还有李兰芬,她认为“管理哲学是根据哲学思维的根本特性反思人力管理实践思想而形成的哲学理论。”

  第三类是系统论的管理哲学内涵解读。系统论的解读方式是把管理哲学看作是系统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如赵秀臣和刘新立,他们认为“管理哲学,亦称管理系统学……管理哲学是管理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管理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又把管理哲学称为管理系统学。”杨伍栓也认为“管理哲学就是研究管理领域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理论。这些系统理论是从一般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以及管理与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关系等。”

  第四类是实践观的管理哲学内涵解读。相比国内学者研究管理哲学的理论务虚性,国外学者更注重管理哲学的实用意义,多从实践的角度定义什么是管理哲学。如C霍金森在《领导哲学》一书中指出,“管理是行动的哲学”。“技术和现代组织具有效率和效用的元价值,但是它们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却丧失了意义。哲学是一种补偿力量。哲学对事务进行分析和综合、描述和界定,它通过对实施的详细了解,提出问题,穷根究底地探寻事物的意义所在:恢复原本的含义;确立新的含义。管理哲学的功能就在于在主旨和管理实践的水平上从事这一工作。”因此,在霍金森看来管理哲学应该是指导管理行为,特别是指导高层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哲学,即企业最高主管为人处世的基本信仰、观念及价值偏好。

  二、对管理哲学四种解读视角的反思

  以上四种管理哲学的解读方式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对“管理哲学是什么”做了界定和论说,各自的合理性和价值性显而易见,但是却都还没有做到真正地揭示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因而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具体说来,管理哲学经典式的解读方式的确抓住了管理哲学的基础性、普遍性和价值层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将管理哲学等同于管理原则或原理的做法,模糊了管理哲学与管理学的界限,降低了管理哲学的学科地位。学院式的解读揭露了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界定了其研究对象和理论定位,但是终究还是没有明确回答“管理哲学是什么”这一历史难题,人们仅凭学院派的“学科”“科学”“理论”的描述还是难以准确把握管理哲学的概念和内涵。系统论的管理哲学内涵解读方式的确与时俱进,系统论是20世纪出现的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在研究管理哲学时强调系统的方法和价值的确大有裨益,但是如果把管理哲学完全等同于系统理论在管理当中的应用,那管理哲学只不过是另一个“系统管理学派”而已,不再具有单独的学科研究价值。此外,如果真的将管理哲学简单理解为系统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则意味着管理哲学的研究要排斥系统论以外的所有哲学观点和方法,显然这是不利于丰富、甚至会削弱一门独立学科研究的思想基础。以霍金森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本着实用主义精神,从概念本身而非具体研究对象入手去揭示管理哲学的内涵,的确使读者容易把握和理解,但是把管理哲学的行为主体仅仅局限为高级管理者或领导者,显然缩小了管理哲学概念的外延和研究范围。

  三、对“管理哲学是什么”的回答

  在对学界已经形成的管理哲学认知进行反思之后,我们不禁再次追问“管理哲学到底是什么?”诚然,国外学界思考了近百年、国内学术界也研究了超过三十载,都没有得出定论的“历史难题”,作为初入学门的后学晚辈想在短短几千字内就清楚明白地给出“什么是管理哲学”的终极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何况,管理学家西蒙很早就指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完美的理性决策是不存在的,只能选择令人满意的决策;同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进行概念界定时,能够清楚全面地描述其所指现象准确内涵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满意原则”也是本文界定管理哲学内涵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管理哲学”这一概念中,两个主要的术语“管理”和“哲学”都是语义学的复合词,因此,在对“管理哲学是什么”做出进一步讨论之前,必须仔细弄清管理与哲学的含义。二者之中,管理的内涵清晰明白,而哲学一词则更为古老,更令人思索,也更难理解,它更容易引起争论。在诸多对哲学内涵的解释当中,本文认为,二元论的哲学解释最利于我们理解管理哲学的内涵。这种理解把哲学领域一分为二:即逻辑与价值。前者研究事实、结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果关系、解释系统等等;后者借助于价值考察来研究伦理道德及人的各类复杂动机,进而获得了由于对人类精神进行深入分析所揭示的前理性和超理性因素。这两个知识领域合二为一就囊括了全部的组织行为,管理自然也包括其中。基于对哲学的这种二元论的认知,作为部门哲学的管理哲学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逻辑与价值的二元集合体。

  从逻辑上看,管理哲学是从管理学中“生长”出来的。它的这种“生长”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在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从而导致了管理学的产生;在管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管理的研究不断逐步深化,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而导致管理哲学的形成。所以,虽然管理哲学“脱胎”于管理学,但是它必定要超脱于管理学而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形成更高的理论概括,进而为管理实践提供更高的理论指导。

  从价值上看,管理哲学通过对人类管理活动本质与规律的反思而实现对管理本身的“纠偏”。我们知道,哲学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生活之外的幻想,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组成部分,管理哲学必然要凸显时代主题,关注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但是,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管理哲学固有的超验性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具有管理学那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它应该是也只能是寄思于纯思之中的,站在哲学的高度,以哲学的视角,用哲学的思辨方式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管理活动本质与规律等基础问题的反思活动,即管理哲学是对一定管理理念、管理认识、管理规律所进行反思的活动。

  参考文献:

  [1]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7-18.

  [2]崔绪治,徐德厚.现代管理哲学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1.

  [3]韩修山.管理哲学纲要[M].北京:农村作物出版社,1987:1-2.

  [4]肖明.管理哲学纲要[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1.

  [5]赵笃成.管理哲学新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

  [6]官鸣.管理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3:2.

  [7]李兰芬.论管理哲学的学术视野及其功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赵秀臣,刘新立.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1,3.

  [9]杨伍栓.管理哲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10]K霍金森.领导哲学[M].刘林平,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15.

  何谓哲学的论文 篇2

  【摘要】

  外国文学教学是实现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哲学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理顺了外国文学教学与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和统一关系,结合恰当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哲学思维培养一定能成为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增长点,哲学思维培养也将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关键词】

  文学教学;哲学思维;思辨方法

  一、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因而是具体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逻辑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论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在文学中,普遍是通过特殊而揭示出来的;相反,在哲学中,特殊是通过普遍而揭示出来的。我们亦承认,文学与哲学同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两者关系是密切的。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关联说”认为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体系可满足人类知识上的好奇心,同时又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有所配合。因为人能知道何者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适应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显然会受到哲学的影响。第二,哲学可作为文学批判的工具。因为文学作品是诉诸语言的表达,而用语言表达的食物都有线索及理路可供探寻,有它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因此,哲学可用外在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涵义,价值(吴锡民,1994)。

  二、外国文学中的哲学思维培养的范式

  (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为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个理性的批判思维者具备诸多人格特质,如好奇性,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养的是一种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历代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的让学生意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批判思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质疑答问能力,更能成为一种解放力量,在不断的批判中实现不断的创新。

  (二)哲学辩证思维培养。哲学辩证思维具有全面联系和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外国文学中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摸准其发展脉络。对前景做出准确判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只泛泛地讲解表现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等等,而没有对这些主义的出现做出分析,不能辩证地看这些主义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就会使这些知识单摆浮搁,不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上,也就不可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注入辩证法,用辩证法来融会贯通,对其正反两方面进行准确的剖析。

  (三)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善于进行发散思维,导致忽发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发出灵感。当然,发散思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任何一种想象,都是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的。以外国文学而言,与其他的学科一样,是整个学科系统中的一个。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站在外国文学这一层面,向周围进行思索,或者说,向周围进行发散,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学理论思维意识培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思维阶段划分为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后两个思维阶段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又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经验思维,一为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前者是在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属性和特点的比较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后者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属性或特性的关系的分析而进行的思维,大学生在熟记时能抓住主体、标出重点、编拟题纲即为理论思维的表现。

  (五)求同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同思维是指在两个或多于两个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共同点。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共性和个性的把握。我们所要求学生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如对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提升了哲学思维能力。

  三、外国文学中哲学思维培养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定义越来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主干课的外国文学在当前人才培养的格局中应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位置。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首先离不开的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传知识更要传思维方法。一方面,要能随时把所教知识的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正在争辩的论题溶进教学内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地站在批判与创新的最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性,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气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与课本、权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针对疑点、难点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充满审美愉悦,通过教师带有批判性、创造性的导读,会更加充满生气。

  (二)建立民主的宽松氛围,树立学生自信心,是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氛围看似一种无形的元素,其实它蕴含在师生互动与活动之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师生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与保障。具体来说,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建有利的座次来增进教学效果。在理论上,萨特的“介入文学观”主要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理论思维培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运用适当的西方文艺理论进行解读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视了东方文论乃至中国文论的存在。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重视学习中国文学、文化,东方文化积淀的养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摘要也不失为一种培养理论思维的好办法。

  (三)整合教学内容,建构哲学教学内容体系。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和知识体系本身的建构也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比较纯粹,以史为线索,阶段性的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著作、作家,这一模式较为固定,缺乏新鲜感。我们是否可以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适当并入比较文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渗入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进行教学外,是否可以按文学类型的划分,进行戏剧、小说、诗歌专题的教学,并举行戏剧表演,小说改编、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四)梳理课程教法、考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准直观教学法外,还应当重视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列如对戏剧的学习,可以形成专题,并联系中国传统戏曲展开探讨。以此类推,还可以构建国别文学专题,如一定时间跨度的美国文学专题、英国文学专题。同时,完善文学哲学思维考核模块方式。建立多层面的考核体系,包括记忆层面、理解层面、创新层面。其中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融合,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锡民.西方文学与哲学[J].广西师院学报,1994,02:26-32.

  [2]汪馥郁.《辩证思维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7

  [3]龙瀛.试议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思维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17-119.

  [4]于春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5]陈静.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批判思维培养与创新教育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89-190.

  何谓哲学的论文 篇3

  [摘要]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过程正是哲学观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哲学观反思自我意识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是哲学学习者必然要追问的两个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不是要最终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而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断探寻与摸索中,逐渐形成和构建每个哲学学习者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从而在自己哲学观的背景之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什么”等于“什么是哲学”,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历史上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暗含着“哲学”已经是一种既成的事物。这种事物从一开始萌芽,是一种“吾不知其名”的状态,然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成熟起来,然后人们觉得有必要“强为之名”,遂将其称之为“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也就是追问“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过程中,包括“哲学”概念产生后,一直发展到今天,“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即“哲学”事实上是什么。

  而“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追问“哲学”应该是什么。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去体悟“哲学”这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不仅对于它的过去有一种理解,对它的现在有一种理解,而且对哲学的将来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虽然,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对“哲学”的理解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但这种理解终将趋于成熟,最后稳定生根,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理解,就是哲学研究者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是学者心中对哲学的一种期望状态,是一种坚定的信念,甚至会成为一种信仰,这就是哲学观。换句话说,哲学观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或者说是哲学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

  显然,“哲学”在哲学史上已经有其既成的形态了,但这种既成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哲学”应该是的那种形态,也就是说“事实”与“应该”不是一回事。所以说“哲学是什么”绝不等于“什么是哲学”。

  纵观哲学史,我们发现哲学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哲学学派,每个学派的哲学观点都不尽相同,并且各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哲学派别之成为一个哲学派别,首先在于其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着不同于其他派别的独到理解。如果我们把哲学史看做是由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思想构成的逻辑链环,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部哲学史也就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历史。”而“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过程正是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哲学之所以如此难以理解是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的多变的本性决定的。尽管历来哲学研究者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哲学有一个总体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

  哲学是人反思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首先哲学是属于人的,或者说,哲学是具有属人性质的。在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是起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惊异的,就是说是人这种存在物的惊异使哲学成为可能的。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认识人自己。到了近代西方哲学,哲学家们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开始研究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现代西方哲学则更进一步的开始研究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一直是人们用来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从先秦哲学到近代现代哲学,人的性、命等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被人们称为人本主义哲学,就更加离不开人了,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就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的情况,使人通过实践活动扬弃异化,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总之,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关于人的哲学。哲学是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的,它也是不仅要解释人,而且要改造人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世界是人的世界,二者是有机联系的。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世界作为世界而成为世界,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

  这样,就对哲学有了一个大体的理解,即是简略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显然,在作出这种理解的同时,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其观点就是上面所阐述的那样,把哲学理解为人的反思的自我意识。当然,作出这种回答不是要把哲学固定为这样一种东西,只是试图以此去理解总结自己的哲学观,以使自己明晰起来,而后还要继续的去追问“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重要的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回答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的作为人而成为人。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汪信砚.什么是哲学――从人文学科的视角看.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何谓哲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何谓WAP11-10

关于哲学性的哲学教育论文06-16

生态哲学的论文09-04

哲学类的论文09-04

哲学的意义论文09-01

佛教的哲学论文09-01

浅析我国管理哲学的哲学思考论文12-06

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论文08-09

哲学论文写作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