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论文

时间:2020-10-21 13:35:45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论文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一部历史写真,是汉语文学的浓缩。那里有秀丽的中华河山、有宜人的田园风光、有睿智的心灵、有豪迈的情怀、有欢歌、也有泪水…….

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论文

  品读古诗文,犹如师生间共担悲观、共赏风景、共学知识、共悟人生的一段旅行。教读古诗文就是研读了厚厚的中华史书,从人文到人性的史书,真可谓妙处多多。

  一、培养汉语言感悟能力、运用能力的最佳手段

  古诗文写作讲究语言精练、准确,注重语言的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大概都听说过,也都曾受其感染过。学习古诗文是感悟凝练、细致、形象的中华语言的最佳手段。它为你提供了完美的语言环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品味诗词的`语言之妙,更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利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绿”原义为“绿色,绿化”的意思,可将绿放在具体的诗中并加之以想像,这“绿”就妙不可言了。似乎这“绿”一出口,满眼的“春意盎然”了,可以将“绿”理解为“染绿”的意思。因此说,品读古诗文的过程也是在学习“推敲”词语,感悟语言情境了。

  学习诗词的过程是由开始的初步感知、到语言的理解,再到情感意境的感悟(即“品”)的过程。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诗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从而才能学会积累语言,进而学会举一返三地运用语言。

  二、在朗诵中培养语感在想像中学习审美

  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体诗,除了讲究语言精练、准确以外,还要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整齐、讲究修辞和运用。大多诗句都是前后对仗工整、意境相合,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节奏感。因此,诗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载体,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的桥梁。在品味韵律美的同时,更是诗的意境美的品读过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抑扬的音调形成和谐的韵律美。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一幅清新优美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而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真正的走进了作者创作的灵魂之中,想像也在调动和发挥中腾飞,这就是诗的意境美。从而学生在朗读之中既培养了语感,又提高了想像力,又学会了审美。

  三、张开想像的翅膀激起阅读的欲望

  学生的语文基础厚实了,也学会了品读、发现诗中的“美”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现的“美”有了创作的欲望了。他们由眼前的诗境会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情景,此时教师可以借机启发让学生仿写。学生即将现实生活的“美”按照固有的模式写成一定的作品,并且有一定的文采,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捷径。同时,他们也会驰骋于原文基础之上,再创造新的形象,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恰当运用的能力。如,在学习王维的《竹晨馆》时,学生在体味诗的意境时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在文中的“明月、竹林、独坐、长啸”等词语也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想像到“独坐、弹琴”的情景,自然引发感慨、感悟。此时定会有许多的话要说,怎么会没有创作的欲望呢?

  四、了解中国文化,天南地北看中国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史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民俗和文化。如,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不就是一部如泣如诉的历史写真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中不是民俗文化的反映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借用古诗我们插上翅膀看遍中国的山山水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瞧!诗就像是桥梁,踏着它,我们走进古今人物的内心世界。“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这我们看到了古诗里又向我们讲述了多少古代神话,反映了多少古代中华的人文思想。读古诗词,就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走遍中国山山水水、纵观古今风云人物;读古诗文就是在了解、品读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啊!

【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论文】相关文章:

1.学校教育中汉语言文学论文

2.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

3.汉语言文学论文写作

4.高职汉语言文学论文

5.汉语言文学论文模板

6.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7.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论文

8.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