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术论文

时间:2023-03-13 09:37:15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学学术论文范文4篇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对于医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

医学学术论文范文4篇

  小儿疝气手术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疝气患儿随机分成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对比护理后2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住院时间为(5.25±1.26)d,短于对照组的(10.63±1.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疝气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疝气;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小儿疝气是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发病率为1%~4%。其发病原因为婴儿出生后的鞘状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腔隙生成,最终引发腹腔内容物突出体表[1]。早期疝气患儿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不止,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剧烈的呕吐、发烧、肠梗阻等症状。如不能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2]。临床上大多给予患儿手术治疗并施以护理,本文为研究小儿疝气手术后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特采用2组不同的护理方法对2组患儿进行护理,并将2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0例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2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4.63±1.36)岁;双侧发病18例,左侧发病10例,右侧发病22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1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75±1.26)岁;双侧发病20例,左侧发病9例,右侧发病21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以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为其安排病房,并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工作,如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B超等。给予患儿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补充血容量,并做好胃肠减压的术前准备工作等,且嘱咐患儿术前8h禁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观察病情、用药护理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调整好病房内的温度(26℃)和湿度(50%),因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发育未成熟,病房内外的温度差异过大极易对患儿的体温造成不良影响,如感冒、发烧等。且由于患儿对冷刺激耐受性较差,因此,冬季的手术应尽量减少暴露机会及裸露面积。另外,要避免一切外来的光线和噪音影响患儿的`休息和睡眠,从而给患儿塑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1.2.2心理护理患儿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治疗限制其日常活动、对疾病不了解、对手术的恐惧等因素易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此类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了解其住院前的习惯,鼓励家长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病房,尽量满足其兴趣。并通过安慰、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以缓解其不良情绪,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同时,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颜色、声音等,使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以停止哭闹,便于顺利执行护理措施。

  1.2.3术中护理护理人员要明确麻醉和手术进行的步骤和方法,并配合麻醉师对患儿进行麻醉。调整好患儿的体位,取平卧位,并将其臀部垫高。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对患儿腹部充气,速度为先快后慢,严格控制气腹压力平衡(8~12mmhg),以防止患儿的心脏功能受到损害。并在术中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2.4术后护理大部分患儿术后麻醉作用尚未消失,意识未完全恢复。护理人员应将患儿安全的送回病房,去枕并保持平卧位6h,之后调整为半卧位。做好患儿呼吸系统的管理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如有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以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并严密观察患儿的切口有无渗血情况发生,且定时清理切口,保持其干燥。

  1.2.5疼痛护理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患儿的切口处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且在24h内最为强烈。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并安慰患儿,同时要引导患儿对疼痛原因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适当按摩和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来缓解疼痛感。必要时,在查明原因的情况下,可遵医嘱给予患儿小剂量镇静药物,避免其出现躁动和哭闹不止的现象。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护理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住院时间为(5.25±1.26)d。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后,住院时间为(10.63±1.65)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2,P<0.05)。

  3讨论

  目前,我国小儿疝气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疝气患儿如不及早进行治疗,疝块不断脱出,疝环口会逐渐老化,最终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为日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3-4]。临床上大多给予患儿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前后进行护理。常规护理是护理人员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明确指示后再为患儿实施护理。而综合护理干预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患儿的实际病况为前提,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5-7]。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护理研究成果、患儿的各项功能康复的潜力、护理人员和患儿两者本身的能力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最终达到预防并发症,促进、恢复并保持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目的[8-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5.25±1.26)d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疝气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宫颖.272例小儿疝气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4):59-60.

  [2]钟海燕.小儿疝气手术的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1):149.

  [3]冯霞.舒适护理在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31-232.

  [4]张兴芬.小儿疝气手术前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7):132-133.

  [5]宋晖.68例小儿疝气手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709-710.

  [6]张二凤.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疝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6):595.

  [7]赵卿,蒋慧.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58-59.

  [8]兰小米,张倩.术前亲情护理在小儿疝气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2):117-118.

  [9]张晶.人文关怀在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2):3043-3044,3101.

  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人文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是儿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导致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通过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儿科学;专业学位;人文教育

  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的开展,所有新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一线人员。而儿科医生不仅要面对不能正确表达病情的患儿,同时还要面对患儿家属,因此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每一名儿科医生清楚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是一名医生所必备的素质。

  1人文教育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指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对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质上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作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注与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医学实践,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

  2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人文教育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医生崇尚“技术万能论”,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与“人”割裂开来,缺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了一些性质恶劣的“杀医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医学人文精神淡化,忽视“人”的体验,忽视“人”的存在,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医患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疾病的关系,这又包括两部分:一是医护与疾病的关系,二是患者与疾病的关系。因此,要解决好医患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即首先要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家裘法祖说“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加强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2.2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尤其是儿科医师面对的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个体,在儿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还必须注重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才能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

  2.3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素质以及身心素质。交流沟通技能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懂得如何与患儿沟通,还要掌握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医乃仁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对患儿有仁爱之心,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善于把握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抓住问题的本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当的时间、地点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建立互助互信、友善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儿童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多发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儿科医生的必然要求。

  2.4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设置导致报考临床医学的本科生以理科学习为主,人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知识储备不够。考上大学后由于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对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趋于功利化,只重视医学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因此,很多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导致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自身综合素养不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3如何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2],通过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3.1首先提高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3-4],所以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参加人文培训班,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身教大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临床教师除了讲解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外,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知识

  指导并带领学生阅读古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从中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基本内涵为尊重人、宽容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珍视人的生命。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人的道义价值应高于物质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天职的前提下获得正当的经济收入,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结合。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加大对医学先贤的宣传教育,弘扬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高尚医德。

  3.3在病史采集中注重培养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

  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儿科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儿科患者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痛苦。病史采集大多来源于患儿家属,而患儿家属则因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及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而过度担心、焦虑不安,导致其对患儿病情夸大或隐瞒而表述不准确。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儿科医生获得患儿真实病情的重要渠道,也是患儿及其家属信任医生、配合诊断治疗的基础。在临床带教中教育学生采集病史时,做到着装合体、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同时还要善解人意,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并要求对所有患儿一视同仁。

  3.4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

  体格检查的异常发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是医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和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致使体格检查被年轻医师日益忽视。儿科医师面对的患儿易哭闹,不配合体格检查,家长亦不愿意让年轻医生检查患儿,导致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畏难心理,不愿意给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因此,带教教师不仅要让研究生认识体格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还要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检查前准备一些儿童喜欢的玩具,与患儿适当游戏,减轻其恐惧心理;检查时动作轻柔、灵活、规范、准确、全面;检查后帮患儿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并对患儿家属表示感谢。

  3.5在辅助检查选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适宜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但如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带教教师在指导研究生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观念。

  3.6在疾病的诊断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

  正确的诊断是准确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婴幼儿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我们强调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及疾病谱,牢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全面把握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3.7在治疗中树立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治疗观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儿童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旦孩子生病,几位大人为之团团转,并对医生的治疗有极高的预期。儿童病情变化快,临床常用药物中大多无儿童的用法用量,治疗手段单一,预后难以判断,一旦孩子的治疗效果与预期偏离,便会发生纠纷、冲突,使得沟通工作和治疗难以维持。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治疗观认为,病与人、身与心是互依互存、融为一体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做到既要关注患儿的身体,也要关注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既要重视患儿的痛苦,也要重视患儿家属的感受;既要提高疗效,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既要考虑现在疾病的影响,也要考虑患儿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做到患儿少受罪、家长少花钱。综上所述,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未来服务儿科临床的主要力量,带教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在加强对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从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培养,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保平.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56-60.

  [2]雷星,阚金庆,张学瑜,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2):134-137.

  [3]曹栋栋,王青,王志锋,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内涵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9(5):72-74.

  [4]兰萍,邵锦霞,刘颖,等.诊断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184-186.

  医师职业精神在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意义

  摘要: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当前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并指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中的初步设想,使我们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2011年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7]张宏颖,李华,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75-76.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9]曲凡,王丽宇.论儒家五常思想与医生职业精神之契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39-40.

  [10]向茜,李勤,张晋,等.浅谈医生的职业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01-1102,1105.

  [11]储全根,尤吾兵.卓越医生培养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失的表征[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3495-3497.

  

  医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探索

  摘要:现阶段相关医疗机构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还不够明确,对学生实践考核不够成系统化。因此,应逐渐改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技能训练

  医学检验技术是注重实践性的临床学科[1],医学高等院校要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临床之前的重要学习途径,在国内各检验院校实践教学的方式都不相同[2-3]。在以前的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多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影响了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4]。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实践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要。

  1实践教学主体内容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教学机构应构建以实践教学模式为主体、理论基础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检验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加以评估,并对今后的岗位工作情况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了解,从而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基本检验技能。

  2实践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形式与临床脱节

  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都还是在校内,但当前教学单位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临床岗位的条件差距很大,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

  2.2考核制度不完善

  当前国内的一些医学检验院校中,主要是基础理论课教学,其次是实践课教学,且实践课占总成绩的比例偏低,因此在校期间学生也不重视对实验课的学习及考核。

  2.3校内教学方式过于老套

  当前国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中,主要都是教师对学生讲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过程步骤逐一列出,学生再以实验流程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所有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理论考核。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无任何实际意义,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非常低,实验报告实用性不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未得到提高。

  2.4教学内容枯燥

  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较为枯燥,缺少创新性,远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检验工作岗位的需求,致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2.5对临床实践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产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的思想态度,对临床实践不够积极主动,最终导致其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

  2.6临床实践中学生操作较少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临床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现代化先进的检验医疗设备,日常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不多。2.7技能训练不严格主要存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定位、教师能力水平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导致临床检验技能训练未达到标准。

  3完善实践教学方案

  当前我国对实践课程考核的要求是以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程度来评定,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不能完全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要逐渐完善这种实践考核制度,改进实验考核方式,将实践考核的成绩纳入当年教学的总成绩中,重视学生平时的实践考核,将所有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考勤、操作情况等都融入综合成绩中,这样的实践考核方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5]。另外,构建一支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岗位实践,熟悉和了解本专业岗位工作流程、要求和标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对原有课程安排、教材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手段加以改进。同时,大学医学检验教师应该具备“双师资格”,把当前最前沿的临床实用操作技能带到实验室来,使理论知识巧妙地与实践相结合,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邀请医学检验专业的专家,或者是医院检验部门的专业人士来学校举办实践操作方面的讲座,或者是组织本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教学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加强临床检验操作技能培训、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同时,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该专业的教师应当针对人才就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1):1021-1023.

  [2]魏巍,赵春艳,黄晓华,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45-246.

  [3]李艳.浅析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J].大家健康,2012(7):150-153.

  [4]翟浩利,路园园,王俊平,等.临床基础检验学综合实验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9):96-97.

  [5]王元松,刘成玉.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51-52.

  高专医学检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设想

  摘要:面向高职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与企业、行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

  面向高职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1,2],本文设想在本校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基础

  1.学校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具有61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附属医院。2011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3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2013年度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2013年度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学校立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专业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其传承了当年中等卫生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检验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免疫学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临床检验基础》省级MOOC示范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医学检验骨干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和《医学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检验基础》省级多媒体(网络课程)竞赛三等奖。校内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30多家医院和8家独立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

  二、总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精心设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运行机制保障的`完善推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实施步骤

  项目规划。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制定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标准与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组合指导意见,优化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项目建设。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重构卓越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校内教师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景式案例教学法案例编写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组合,组建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级学生暑期见习。3.项目评价。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评价,总结经验,反馈性调整,完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项目推广。

  四、建设内容

  1.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由校系主要领导和合作企业高层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系部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适应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探索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检验工作岗位项目引领,早期接触临床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认知见习—项目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一贯式[3],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标准、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研究卓越人才计划实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级学生随机分班,确定一个班为卓越计划人才实验班,进行特殊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门的教学计划。由指定的专业带头人和辅导员管理该班级,全程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每5—8人为一组,学生与专业教师互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负责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就业方面的指导。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基地进一步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利用病理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形态学教学,改造《临床检验基础》、《输血检验技术》等6个“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能够满足卓越人才校内培养的需求,尤其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水平的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更是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实践基地,继续与合肥“艾迪康”紧密合作,并再争取与“泰斯特”、“达安”、“康立”和“金域”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遴选一家进校园,共建实验室。稳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05医院等省内实习医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85医院、无锡第八人民医院等省外实习基地20家。5.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修订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省级示范性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文荣,邵启祥,钱晖,等.医学检验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9,(3):1-2.

  [2]袁学杰.高职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7):2607-2608.

  [3]张立群,孙艳艳,朱晓玲.医学检验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办法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9):2629.

【医学学术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分析06-04

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11-03

如何写学术论文05-09

学术论文写作选题步骤11-29

学术论文写作选题方法04-12

怎样可以发表学术论文12-13

学术论文规范写作格式07-28

学术论文格式范文12-02

学术论文发表投稿详细流程04-29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文章如何对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