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

时间:2024-08-05 01:27:29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

  新城戏是我国境内唯一的一个满族剧种,其以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也称扶余八角鼓)音乐为基调,以其说唱表演为基础,吸收了满族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内容丰富,表演诙谐幽默,演唱风格独特,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下面笔者就对其内容形式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一说唱艺术。

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

  一、新城戏的发展历程

  新城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八角鼓盛于宫廷。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5——1840年)流入民间,盛行城乡,出现了专业演员。清末、民国年间八角鼓融入了表演元素,人物、情节、曲调,皆用于舞台表演,当时俗称为“八角鼓带小戏”。

  新城戏的唱腔音乐就源于满族传统说唱艺术“八角鼓”,即满族最有特色的膜鸣乐器。由于清代出现了八角鼓并用它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和道具在原满清八旗军队中的“岔曲”中广泛使用,才把这一说唱形式称谓“八角鼓”。

  二、新城戏的内容形式

  满族新城戏主要以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音乐为基调,以“八角鼓”传人程殿选所传承下来的二十七个曲牌为主,分别是[四句板][推船][寄生草][安罗][罗江怨][数唱][太平年][剪句花][诗篇][茨山儿][柳青娘][煞尾][石榴花][鸳鸯扣][耍孩儿][弦腔][四大景][倒提兰][银纽丝][截断桥][莲花落][莫牛花][五更][娃娃腔][摔板][靠山调][孝顺歌]。其中包括前奏、间奏、尾奏部分。由这些曲牌联辍而成的“八角鼓戏”曲目有四十多个,现存比较完整的有《白蛇下山》《宝玉探病》等。新城戏的唱腔形成主要以此为基础,先创[原板],后扩展派生有[三眼][慢板][二六][行板][数板][垛板][流水][二三板][弹颂板]和散板等十几种板式,此外在唱腔中更多地选用了老曲牌,如[太平年][剪句花][茨山儿][银纽丝][靠山调][娃娃腔][五更]和[诗篇],有的稍加改动,有的则是原封不动用于唱腔。随着角色行当日益齐全,本着老生苍劲、净角豪放、小生潇洒、武小生刚健、旦角阴柔、丑角诙谐的原则,根据原曲牌的特点采取了男女分腔,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行腔体制。

  三、新城戏的艺术特征

  作为满族民间的一个独特音乐艺术,新城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故事精练,寓教于乐;新创作品,内容多为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事情,时代感强,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新城戏的民族性

  满族新城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戏曲艺术,母体“八角鼓”音乐起源于满族民间后又传入宫廷,再流传于民间,无论是其曲调、风格还是表演形式,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满族特色。满族自古就是一个善于跳舞的民族,千百年来,满族人民创造并留下了一个丰厚的舞蹈宝库,而这些正是新城戏表演艺术的母体。萨满舞、火神舞、簸箕舞、嬷嬷人舞、满式秧歌等多种原生态的满族舞蹈都在新城戏中得以再现。这些舞蹈,多姿多彩,各有特色,既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满族民众的历史生活,又表现出了满族古代民众的多种生活场景和各类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新城戏的地域性

  新城戏属于地方剧种,虽然八角鼓在清代宫廷传入民间后,形成了多个支系,如山东八角鼓、内蒙八角鼓、河北八角鼓等,但唯有吉林扶余八角鼓由原来的说唱艺术发展成了戏曲艺术,这正是千百年来,扶余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三)新城戏的独特性

  新城戏以“八角鼓”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本地的民间小调,借鉴了汉军旗香太平鼓音乐等多种艺术,体现了其构成的独特性、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和表演程式的独特性。

  (四)新城戏的传承性

  新城戏的历史比较久远,可追溯到辽金时期,它初步形成于清朝中期,发展于解放初期,成熟于80年代,是在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中生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本地对传统民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结果,不仅反映出了中国东北人民特别是女真族发祥地松原扶余地域内人们的传统人文精神、民风民俗,也体现出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智慧,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传承性。

  新城戏表演艺术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但与成熟的大剧种相比,还显得粗糙和幼稚。况且,客观环境日新月异,它若想争取更大进步,就必须在今后做出更多努力。为了使满族新城戏成为一种高端艺术形式,真正把这朵奇葩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停在现有水平,要不断提高满族戏剧的艺术水准,进一步完善满族新城戏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和挖掘在这片土地上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以及他们独有的艺术元素,掌握满族新城戏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以地域特色为载体,围绕八角鼓做文章,激发满族新城戏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种表演艺术得到真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试析我国军旅歌曲的艺术特征07-27

试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06-08

动画艺术形式论文06-24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09-27

形式与传统艺术设计论文09-02

豫剧艺术形式论文08-26

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09-08

试析现代陶瓷艺术的市场和价值10-27

国外艺术教育特征研究论文06-21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10-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

  新城戏是我国境内唯一的一个满族剧种,其以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也称扶余八角鼓)音乐为基调,以其说唱表演为基础,吸收了满族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内容丰富,表演诙谐幽默,演唱风格独特,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下面笔者就对其内容形式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一说唱艺术。

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

  一、新城戏的发展历程

  新城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八角鼓盛于宫廷。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5——1840年)流入民间,盛行城乡,出现了专业演员。清末、民国年间八角鼓融入了表演元素,人物、情节、曲调,皆用于舞台表演,当时俗称为“八角鼓带小戏”。

  新城戏的唱腔音乐就源于满族传统说唱艺术“八角鼓”,即满族最有特色的膜鸣乐器。由于清代出现了八角鼓并用它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和道具在原满清八旗军队中的“岔曲”中广泛使用,才把这一说唱形式称谓“八角鼓”。

  二、新城戏的内容形式

  满族新城戏主要以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音乐为基调,以“八角鼓”传人程殿选所传承下来的二十七个曲牌为主,分别是[四句板][推船][寄生草][安罗][罗江怨][数唱][太平年][剪句花][诗篇][茨山儿][柳青娘][煞尾][石榴花][鸳鸯扣][耍孩儿][弦腔][四大景][倒提兰][银纽丝][截断桥][莲花落][莫牛花][五更][娃娃腔][摔板][靠山调][孝顺歌]。其中包括前奏、间奏、尾奏部分。由这些曲牌联辍而成的“八角鼓戏”曲目有四十多个,现存比较完整的有《白蛇下山》《宝玉探病》等。新城戏的唱腔形成主要以此为基础,先创[原板],后扩展派生有[三眼][慢板][二六][行板][数板][垛板][流水][二三板][弹颂板]和散板等十几种板式,此外在唱腔中更多地选用了老曲牌,如[太平年][剪句花][茨山儿][银纽丝][靠山调][娃娃腔][五更]和[诗篇],有的稍加改动,有的则是原封不动用于唱腔。随着角色行当日益齐全,本着老生苍劲、净角豪放、小生潇洒、武小生刚健、旦角阴柔、丑角诙谐的原则,根据原曲牌的特点采取了男女分腔,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行腔体制。

  三、新城戏的艺术特征

  作为满族民间的一个独特音乐艺术,新城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故事精练,寓教于乐;新创作品,内容多为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事情,时代感强,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新城戏的民族性

  满族新城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戏曲艺术,母体“八角鼓”音乐起源于满族民间后又传入宫廷,再流传于民间,无论是其曲调、风格还是表演形式,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满族特色。满族自古就是一个善于跳舞的民族,千百年来,满族人民创造并留下了一个丰厚的舞蹈宝库,而这些正是新城戏表演艺术的母体。萨满舞、火神舞、簸箕舞、嬷嬷人舞、满式秧歌等多种原生态的满族舞蹈都在新城戏中得以再现。这些舞蹈,多姿多彩,各有特色,既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满族民众的历史生活,又表现出了满族古代民众的多种生活场景和各类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新城戏的地域性

  新城戏属于地方剧种,虽然八角鼓在清代宫廷传入民间后,形成了多个支系,如山东八角鼓、内蒙八角鼓、河北八角鼓等,但唯有吉林扶余八角鼓由原来的说唱艺术发展成了戏曲艺术,这正是千百年来,扶余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三)新城戏的独特性

  新城戏以“八角鼓”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本地的民间小调,借鉴了汉军旗香太平鼓音乐等多种艺术,体现了其构成的独特性、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和表演程式的独特性。

  (四)新城戏的传承性

  新城戏的历史比较久远,可追溯到辽金时期,它初步形成于清朝中期,发展于解放初期,成熟于80年代,是在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中生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本地对传统民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结果,不仅反映出了中国东北人民特别是女真族发祥地松原扶余地域内人们的传统人文精神、民风民俗,也体现出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智慧,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传承性。

  新城戏表演艺术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但与成熟的大剧种相比,还显得粗糙和幼稚。况且,客观环境日新月异,它若想争取更大进步,就必须在今后做出更多努力。为了使满族新城戏成为一种高端艺术形式,真正把这朵奇葩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停在现有水平,要不断提高满族戏剧的艺术水准,进一步完善满族新城戏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和挖掘在这片土地上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以及他们独有的艺术元素,掌握满族新城戏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以地域特色为载体,围绕八角鼓做文章,激发满族新城戏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种表演艺术得到真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试析新城戏的形式和艺术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试析我国军旅歌曲的艺术特征07-27

试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06-08

动画艺术形式论文06-24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09-27

形式与传统艺术设计论文09-02

豫剧艺术形式论文08-26

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09-08

试析现代陶瓷艺术的市场和价值10-27

国外艺术教育特征研究论文06-21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