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15 09:59:26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1、将现实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融入生活元素,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进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灵活使用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一般而言,当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当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具有很大距离,学生则会感觉到十分陌生。因此,对于与学生生活相关性较差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变,即增加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内容,减少与学生生活相差较远的内容。但是,现阶段的教材当中,还存在一些固定式的例题,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相应调整,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采用学生身边的内容来适当改编教材,可以使学生自己去搜集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2)将生活案例导入课堂。众所周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情境和知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增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其忘记数学的枯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学习案例,使学生充分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则是为生活服务。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现实生活,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尽量挖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行情境教学,我们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选取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场景进行加工,必要的化可以对教材上所设计的情境进行改变,由教师自己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存在性,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但是在选择情境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素材的可行性、真实性及有效性。

  (2)构建活跃的生活情境。课堂教学除了要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课外延伸,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并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猜想、实验和解决。通过不断的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但是,在进行情境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范围,且解决办法具有多样性的素材,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生活化。如在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直观实物来构建熟悉的生活情境,将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4)设计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如数字谜语、数学擂台、数学迷宫等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数学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习乐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生活化、通俗化,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2.要引导知识的积极迁移。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要唤起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的旋转平移”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要在教学整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要重视练习的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力求巧妙。一是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是要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和体验学习,帮助学生把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途经有:有目的地观察、测量、作图、试验与操作等;五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

  二、重视思维方向的训练

  1.指导学生认识思维方向。我们都知道,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顺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二是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三是横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四是散向性,即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2.指导学生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一是要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这时应当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二是要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三是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六性”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会对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灵活是思维的灵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我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我发现”“我还发现”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再到百分之几的“几”,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要注意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的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的作用。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适当放手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做,以便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教学中还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一些改变,而其中作为一种新颖的在线互联网教学形式的微课,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设定,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有效增强。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并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微课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始终采用的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和枯燥化,使得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打压。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微课资源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引进其中,在可以有效地保障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微课资源创建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与架构

  微课资源教学指的是以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作用的教学形式,所以,利用微课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创建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架构。在微课资源应用于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教学任务,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定,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吸收。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当中应用微课资源,可以引领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步骤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有利于学生创建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架构,进而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是教学案例等,来引导学生将三角形转化成学生们熟知的图形,让学生们观看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这样学生们就能对其进行直观的理解,而且更容易掌握。

  二、微课资源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

  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常是采用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化而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致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差强人意。而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能够使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度更高。老师能够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以及短视频和图片等来完成教学内容的配备,此次来刺激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更高效地完成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讲解。不仅如此,还能够利用课程导入和案例讲解,或是多媒体课件与知识点探讨,以及课后训练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发掘自己身上所具有的缺点以及优点,同时能够有效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讲授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是立体视频等,来向学生展示长方体6个表面的位置。学生在观察完长方体的形态以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将长方体分解之后的形态,让学生进行更直观的观察,从而能够很快地掌握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另外,通过应用微课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营造出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这样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

  三、微课资源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良性互动

  基于互联网的微课资源教学,是一种能够构建老师和学生之间良好沟通和互动的优质的交流平台。首先,微课资源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完成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定,然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学生也能够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外探讨和习题训练,而且也能对课程进行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在线交流方式来和老师针对一些难题进行在线互动与沟通,从而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课堂教学过程里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和不太理解的知识点,利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和老师进行沟通和询问,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到微媒体平台,从而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探讨。老师也能够利用微课资源的教学平台,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演示给大家,并向其讲解每个坐标系所具有的详细意义,以此来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能更好地理解折线统计图。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用微课资源,能够依靠老师和学生间的丰富多样的交流模式,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讲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加强。

  四、结束语

  微课资源教学在现下是一种主流的互联网线上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依照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来配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并更好地理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用微课资源,能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拓宽老师的教学思路,并使得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越走越近,促进了相互间的实时有效沟通。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而且通过微课资源进行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方法的设定,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加强,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艳.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1):198.

  [2]谷传文.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8):68-70.

  [3]赵金焱.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5):4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年龄小,对文字性的题目理解不透彻,在学习看图列算式时,学生出错率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教授加减混合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讲出图中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挂图。学生往往不理解,哪部分是“来的”,哪部分是“走的”,教学遇到了难点。而计算机的应用就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了。首先,出现一幅画面:一个清澈的池塘中,有5条小鱼在游玩,突然池塘的另一面又游来(教师在演示动画时,要突出“游来”)了2条小鱼;这时,“游走”(突出“游走”)了4条小鱼。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就将“来”和“走”———加和减讲解清楚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多种形式练习,巩固新知识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不仅体现在新授课中,还体现在练习复习课中。在课堂练习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更加生动灵活的解题,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计算机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把所学内容当堂反馈。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提高课堂效率。

  1.课件设计僵硬,交互性差

  每一堂课不会按照老师的设计照章而下,在某些细节上会有许多变动,教师应该随机应变,进行某些方面的加深或扩展。因此,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来设计。例如在教授“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用多种计算方法,需要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得出。其中“破十法”是新内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单纯用课件呈现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需要一步步讲解什么是破十法,边讲解边板演,使学生一目了然,在黑板上完成,对于学生来说,黑板上的交流更具有交互性。

  2.计算机依赖性过大,效果会事倍功半

  计算机进入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而出现的花哨的图片,嘈杂的音效,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显得繁琐复杂多了,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位置”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呈现出一排小动物,有一条小蛇在晃头,有一只小青蛙在跳,有一只小狗在张嘴叫。我开始问小青蛙在小蛇的哪一边,可是发现几乎没有学生在听,所有同学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小动画上,而且议论纷纷,声音越来越大,本想通过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却事与愿违。因此,课件不要设计的太过复杂。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既定的数学规则和法则。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合理设计课件。只有在教学上把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计算机利用过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有着许多好的经验,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遗漏的地方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这样,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下就会让学生掌握知识,用不着再制作繁琐的课件来呈现。因此,只有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三、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站在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数学老师,必须改变观念,重视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适时、适度的运用计算机,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避免会陷入的误区,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取得长足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新课程的改革带给了教育教学工作者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若想使数学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就必须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学、年纪较小,大多还未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听不进老师的讲话等情况;但同时,他们也对周围处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究。所以,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一、科学引导课堂气氛

  一堂课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气氛不好,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或者管理纪律,从而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纪律不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也是必须的。但是引导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说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和抵触情绪,也就更难令他们将这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去了。因而,对课堂气氛进行有利与科学的引导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下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课堂气氛呢?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创新的观念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令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渴望被大人夸赞、认可和表扬的年龄,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非常喜欢比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经常性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再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是很常见的,他们经常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所以教师在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时常变换一下比赛的项目和方式,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比赛;有时分组形式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时分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比赛形式中充满学习热情,同时比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他们也很难在一节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儿歌来对课堂纪律进行整肃,以代替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这些既简单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气氛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最佳成份,只有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做。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又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小学学生是很难对它主动产生兴趣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说可以是下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萝卜,有一天,小兔子到田里拔萝卜,不一会儿它就拔出了2根萝卜,于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们能说说刚才小兔子吃萝卜的过程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萝卜,吃了1根,还剩1根,所以2-1=1。教师继续说:但是小兔子觉得只吃1根萝卜不够饱,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们说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根萝卜?学生就会回答:小兔子本来还剩1根萝卜,但是它又把这根吃了,就没有了,所以1-1=0。再进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解释出“0”这个数字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们所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将知识收纳入脑中,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游戏的利用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在教给学生们认识“7”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乒乓球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在7枚乒乓球上分别贴上1-7的编号,并设置6个带有1-6编号的凳子,让7名学生随机抢到一枚乒乓球,并根据编号找到相应的凳子坐好,比赛他们的反应速度;这样等6名学生都坐好之后,却有一名学生没有找到位置,学生们也就会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这个概念。

  3、语言的生动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所以若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生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某一项内容时编一首相应的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10的组成”时,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19好朋友,28最亲密,37一起走,46小姐妹,55手拉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儿歌中牢记10的组成。

  三、结语:

  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地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使学生们得到最好的发展,才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最新文章摘要: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促进分层教学走向深入。

  关键词: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启发引导;激发兴趣;充分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如 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促进分层教学走向深入.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分层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里说的分层是指成绩差异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可分为A、B、C三层,比例为1:2:1)。编排座位时按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学困生,发挥优等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学困生,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为防止分层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分层前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客观地划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其次,分层教学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水平相近的原则;二是差别模糊原则;三是感受成功的原则;四是调节控制的原则;五是积极激励原则。

  三、分层教学的组织与操作

  (一)教学内容分层

  把学习水平分解成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分别实施于哪些学生身上。

  对学困生要转化,使之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对中等生要优化,使之对知识理解深刻,对技能运用熟练;对学优生要强化,使之除完成高层次教学要求外,还注重发展爱好和特长。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学内容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教学内容的伸缩、增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1.制定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就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如何正确的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只有具有方向性的目标才能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好像航行在黑暗中的看不到灯塔一样。我让学生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后,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我要挑战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第一步想超过的学生,向他发出挑战,同时,让被挑战的孩子接受挑战,双方同时获得学习的目标。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目标可以分四个层次:

  ①使学生理解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掌握“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②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试题。

  ③通过知识迁移和在计算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类比推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④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爱思考的教育。

  很显然,①、②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③是针对较好学生提出的;④则是各层次学生不同程度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因此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2.问题设计的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成功的设计方案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1)根据学生的智商层次设计提问:老师的提问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时要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例如:多问“有什么?”,“是什么?”,……。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中等生,例如:多问“为什么?”,“怎么办?”,……。成绩较好的学生多提需要深层思考、抽象性强、综合指数高的问题,例如:多问 “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2)根据学生的思维偏好设计提问: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多提信息收集类问题,例如: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像力丰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例如,问:“接下去会怎样?”,……;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例如,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概括力较强的学生多提总结性问题,例如,问:“你明白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提问:活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需要长篇叙述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回答篇幅较简短的问题,……。

  给不同层次及类别的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能够在平等交流、互助协作中取长补短,使自己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全面、平衡。

  3.课堂练习的分层

  一般情况下,优秀生和中等生对于基础题的课堂提问的反应是最积极的,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困生思考回答,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提高题的提问,教师要上下兼顾,主要让中等生回答,促进他们的发展;综合应用题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教师要舍得放下包袱,让优秀生作主,让中等生跳一跳。优秀生回答了高难度的问题后,可以让中等生进行复述;中等生解决了提高题后可以让学困生进行复述,同样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在执教“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50以内3和4的倍数、公倍数分别有哪些?请分别写出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2)暑假期间,小华、小明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华每3天去一次,小明每4天去一次。 8月1日 两人都参加了游泳训练,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一起参加训练?

  (3)暑假期间,小华、小明和小芳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华每3天去一次,小明每4天去一次,小芳每8天去一次。 8月1日 三人都参加了游泳训练,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一起参加训练?

  这三个问题代表着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题是基础题,是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让学困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顺利解决了问题。第二题,是略带综合性的提高题,教师让全班同学思考后,让中等生进行回答,再让学困生进行模仿,使之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三题,教师则让优秀生作了解答,中等生复述。这样处理,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中,我一般这样要求学生:一部分基础题,要求全班学生全部会做,做到人人过关,一部分提高题,指定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做,鼓励学困生做,若学困生做对,可以得到“星”(用红钢笔打的)以资鼓励。鼓励优秀生自主探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在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之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

  基础题:2+3○6 8-3○4 6+3○8 5+4○3+6

  提高题:5+( )﹤8-( )6-( )﹥5+( )

  全班学生都须做基础题,学困生可以免做提高题,基础题全对就可得到与其他同学同样的等级。鼓励学困生做提高题,若能做对,则给予“星”的最高荣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课堂评价的分层

  儿童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采用不同的评价。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便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B层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C层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耀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设计的分层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口诀:()

  5×7=( ) 7×3=( )

  口诀:()口诀:()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 )×7=427×( )=35

  ( )×4=287×( )=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7×7-7=7×()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354÷9×83×6÷2

  ⒉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⒋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 重点是让其巩固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分层教学之所以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其关键在于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虽然分层教学给我们教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当我们看到学困生向前迈进一步,优等生表现更加出色优秀时,成功的喜悦不禁油然而生。但愿我们的每一堂数学课都能给每一个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遨游在数学的蓝天上,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数学论文《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数学与生活

  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的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不仅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课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追求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教学时就要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他们课后回家把自己的衣柜整理好把家里收拾一下。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多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创设出学习的氛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学生们常买东西的场境,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期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的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上,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例3后面的“做一做”,就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图,里面就有大量的数信息,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展,主动的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和解答。从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并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来提问,并用自己所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相关阅读材料的运用,并认为其是可有可无、可讲可不讲的内容。但是,在深度探究了这些阅读材料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并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丰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趣味阅读资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数学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一、从兴趣出发,培养阅读习惯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而数学这门学科所表现出的抽象性、逻辑性,更需要文字符号的恰当表示,文字符号作为数学中的阅读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感受数学阅读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内容时,首先,教师从教材的例题出发,让学生仔细阅读例题,并从中提炼出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在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数学阅读和提炼信息的相关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一针见血”地提炼出关键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的习惯,及时的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是将自己在阅读时出现在脑海中的灵感及时的记录下来。对于数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坚持。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大量搜集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的数学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辨析分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使课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认识,正确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习的前提,而所谓的阅读并不是仅对于文字的赏析,它还包括对符号、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的理解。如对某些产品的使用书,股市走势、产业结构的阅读,而这些都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效果,在数学阅读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圆的画法,当学生在阅读了关于圆的基本操作步骤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规定步骤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圆,并在学生画好圆后进行讨论:“在用圆规作图时,圆规的一只脚是固定不动的,它为什么要固定不动,在纸面上画圆时不停移动的那支脚,它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圆规画出来的圆却大小不一呢?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比较大,而又在什么情况下画的圆比较小呢?”在学生讨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尝试着从教材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实现课堂以读促写,以读促探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使得学生觉得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对数学文字符号本身的阅读,而是能在阅读中不断探究新知,发现新知。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能形成鲜明对比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找出两个阅读材料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紧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以辩证的角度合理推理数学问题。

  三、启迪思维,保持热情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应用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开展对数学课堂的探究,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得出答案后,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体验到数学课堂所带来的快乐感,进而会促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期待课堂的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供学生学习的部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学、会问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材料时,请学生在第一遍粗读时,进行思考“在这段阅读材料中哪几句话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大多能够找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句话是本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在学生进行第二遍阅读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再次根据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仔细阅读。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大多能解决自己在刚开始阅读中所不理解的问题,这也体现了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将设置的问题进行层次性划分,使得学生在每一层次的阅读中都能启迪思维,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以及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也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保持对数学课堂的学习热情,扎实基础,拓展思维。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阅读,开展数学趣味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习惯,真正实现数学阅读教学价值,同时,也让数学课堂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及培养数学思维,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然后提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维;传授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点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被消磨殆尽,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更多更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此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作为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深入地研究新课标要求,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以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生活情境,借此让学生模拟购物,列出购物清单,让学生买1元的笔记本、2元的铅笔、五角的橡皮等,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对钱币有直接的认识。通过上述教学可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进入情境参与体验,可以显著提升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所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维

  疑问是学习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推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特点合理设置问题[2]。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不成熟,但他们对颜色、声音等直观事物很敏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和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如何分割一块月饼”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月饼分割”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传授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所谓学会学习即找到正确的思路,思路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2]。首先,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综合思维即从已知向未知思考的方式,而分析思维则是从未知向已知靠拢的行为方式,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思维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就开始,可用启蒙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先开展“说图”训练,如“池塘边蹲着两只小青蛙,其中一只小青蛙扑通一下跳入水中,现在池塘边还剩几只小青蛙?”。此种训练形式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进行综合思维训练的条件下,可逐步渗透分析思维训练,通过问题想条件的形式来展开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四、结语

  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课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质疑、分析、交流、总结归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调乏味的现状,引导学生将学习情绪、注意力、思维状态调整到到最佳状态,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其数学思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彰显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振华.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36(29):56-58.

  [2]胡桂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xx(3):12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 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25×4×8

  25×2×16

  25×30+25×2

  ………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重构学校的教育生态,催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互联网+”时代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情境创设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同样不能脱离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执教《分数的大小比较》的开课时,我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途中,有一天,孙悟空从地里摘来一个西瓜,把它交给师傅,师傅分给猪八戒四分之一,分给孙悟空八分之二,分给沙和尚十六分之四,自己二十四分之六。猪八戒认为自己吃了亏,大声嚷嚷着说不公平。孩子们,你们觉得他吃亏了吗?为什么?”课堂上,我用创编的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了新课。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孩子们。“八戒吃亏了”、“八戒比悟空分得少”、“不对,他们四人分得一样多”,一时间,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叽叽喳喳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我用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引入了新课。通过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同时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向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转变。而学生则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顺序、内容,自主地查询相关的知识,利用掌握的方法主动地去获取新知,从而进一步创造新知,实现自主学习。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室内装饰图片,正当学生享受美的时候,提出问题:“室内装修与数学知识有关吗?”由于问题比较广,引起了学生的遐想……老师对他们的想法都加以肯定。这时,学生不禁要想:这堂课究竟要学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学生的求知欲给引发了,“任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

  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上了一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活动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上网去查各种历史资料,并要求将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知识巧妙的设成问题,用PowerPoint制成电子演示文稿,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历史事件,并提出问题,全班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准备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小集体,他们各抒己见,确定主题,分工协作,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大家利用网络讨论主题、设计分工、搜索资源、交流信息等,进一步推进小组建设,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交流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要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环境,并对源于建构主义环境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相应的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采用情感激励学生,大胆评价。同时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主张通过平板电脑、云平台、互联网进行多元化学习,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就像学会学习一样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甚至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借助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培育全新的一代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要求学生记忆小学课程需要掌握的一些计算公式和相关理论并能够结合数字参与计算。简单来说,就是记忆和模仿。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则是针对小学数学的综合能力的学习。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学校和教师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思想,通过和谐的课堂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来使小学生在开放的环境和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开放教育空间,改变教学氛围为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开放式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三个特点:以知识为载体、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活泼的课堂氛围。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解放学生本身的创造性。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则不仅是指开放式教学本身具有的特点,还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内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和数学认知策略,并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卜良好的素质和感情基础。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数学是对客观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历来,我们要求教学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在教学当中,应该叫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尤其是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很多学生在接触数学是会把数学等同于数字。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开放的课堂氛围,去诊释数学是什么。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内涵和学习意义,也能加深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起步中,往往需要借助多种辅助工具来学习,比如小棒、珠算器等,这些工具的运用恰恰反映了小学生希望数学的具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会设定某些情境,这些情境可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日常需求,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解决策略。

  (二)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一种不平等的倾向,学生很多时候是要听从教师的教学而不是学习教师的知识。就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觉得数学的某些步骤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考试中就必须要有这个步骤,否则就算答案正确也会丢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等于知识。事实上并非如此,教师只是部分知识的传播者,他们也有不知道的区域。开放式教学模式,就勇于承认教师知识的有限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教学关系,而是沟通关系,凭借着对知识的熟悉度或者对知识的理解度,教师和学生去交流应该如何做,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教师和学生更像朋友一样,会让学生在有间题时更乐于跟教师交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课程,需要学生对其理解透彻。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培养孩子的上课兴趣

  开放式教学模式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会改变它作为教学模式最原始的属性,就是在教学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氛围,即建立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只能一味地跟着公式走,教师的思维方式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南,久而久之,学生在对公式都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会觉得数学十分无趣。本身数学的乐趣就在于对于一种问题的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这种解决方式固定化,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开放式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更为平等的教学环境,讲究以知识为前提,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自如地交流沟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去解放自己的思维,让他们更有兴趣面对课堂。

  (二)挖掘小学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一般来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赋予学生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自主解决间题、探索间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赋予了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策略解决一般间题。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数学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数学也会间接地发生改变,由浅入深。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章节化,以致数学缺乏连续性。而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不仅是简单地记忆公式和代入数据,长久下来,会使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每个人思维习惯的不同,决定着他解决事情的手段差异,数学看似是数据和公式的简单运用,实际上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随着开放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中,学生不仅会对数学有不同的认识,也会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间题,通过长时间的巩固和练习,学生会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将会成为他们日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结语

  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则是对思维模式的一种惯性培养。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就像是一个引子,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的乐趣,领着他们走到数学的边缘,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中心走去。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不一样的领悟。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对数学的教学,来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间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一、小学数学教学留白艺术的形式

  (一)导入新知识点的留白

  正所谓良好的开始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美国教育学家哈曼曾这样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术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在导入新知识点时留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入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导入,师:“5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是3+3+3+3+3,那10个3相加,算式中要写几个3?”学生:“10个”;师:“这样写是不是太麻烦,你们想知道怎么简单的来表示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教师回答说:“今天的新知识就能让你们知道。”这种卖关子式的留白技巧,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渴求新知识点。毫无疑问,这样的导入新知识点的留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因为我在导入新知识点时所用的知识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参与积极性高为留白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前提。

  (二)课堂提问后的留白

  提问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刚提出问题就急于点名要学生来作答,相应地学生则会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回答得不够全面,更有甚者学生连问题究竟是在问什么都没有弄明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外乎就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如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的课堂提问也是无效的,甚至有时其他学生会因听被点名学生的回答而放弃自己原先的思考,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在提问后适当进行留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等大部分学生都有结果时再请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多问下:“同意这位同学的回答么?”即使当学生的回答出错,教师也不要表示愤怒,更不要急着做出评价,而是要利用学生出错,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暗示,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错误的所在。或许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不同方式的正确解法,通过提问后的适当留白以及错误问题评价的留白,学生将教师所要讲的各种解题方法都回答出来了,由于是学生之间相互的解法交流和思维碰撞,学生自然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题思路。

  (三)课堂运算的留白

  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数学运算能力不足无疑占绝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拿到题会说:“这道题我没有计算,考试的时候我只要认真算的话,会算出来的”,还有部分老师为了赶课堂进度,着重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而省略了课堂上解题运算过程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运算能力无法得到培养,造成学生解题思路都知道但就是结果总是算错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运算时要舍得留白,给学生时间训练数学运算能力。

  (四)课后作业的留白

  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大多情况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大大缩小,因此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只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丝毫不会进行发挥、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完成作业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很有限。于是,我在讲授完“圆的认识”后,给学生留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课后作业:请根据r=1自拟题目进行圆的相关计算。后来,出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基本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外,部分学生增加了一个同心圆后计算圆环的阴影面积、联系实际来拟题等等。此次留白作业,无疑是成功的,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毫无压力地享受自创作业的乐趣,从乐趣中体验学习,教学成效自然得到了体现。

  (五)作业批阅的留白

  在课后作业批阅中,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批阅只需用在作业中打出√、×,指出正确与错误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种做法缺乏引导性且对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尝试在批阅作业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处,采用打点的方式并注上启发式的评语,当学生订正错误处后再把点画成勾,同时记上改正后的成绩和鼓励类的评语。通过此种方式的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必定明显增强。

  二、教学中落实留白艺术应注意的关键点

  (一)留白的运用要把握度

  教学过程中留白要把握度,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这个时间的把握要做到心里有数,时间太短,留白起不到效果,时间过长则会使课堂教学显得不连贯且影响教学进度。

  (二)留白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为了追求探讨的形式而强加留白,导致探究的问题没有针对性,与教学无关,或者学生根本不具备能力去探究,这样的留白探讨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对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深刻的认识,何处需要留白要做好提前的准备,做到有针对的留白。

  (三)留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应体现教师的引导性

  留白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留白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在教师的留白之中。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多种多样,留白艺术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需要每位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特点不断思考与探究,只有将留白艺术正确地运用于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其魅力,从而使教学更高效。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差距的逐渐拉大,很多学校会实施分层教学,目的是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对分层教学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由来依据

  数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与科学精神,我们并不奢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尖子,但如果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以及带给我们的收获,那么这对自己和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在多数人看来,数学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一门学科,即便在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对数学缺乏热情。我校专门做过一项相关调查,有25%的学生称“不愿意学数学”,不愿意学的理由中,有31%的小学生说是“因为学不会”,有45%的小学生强调说是数学“太无聊,让人头疼”。一般而言,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只要努力,考试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数学则不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难度会有所增加,有些学生感觉很吃力,开始跟不上,时常出现同一班级内学生学力不同而形成两极分化的情况,为此学校及教师深感忧虑。

  国家最新的学科标准里强调,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最高的难度,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是有必要的。教育专家加德纳也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因材施教就是要正视这种差异化现象,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为此,分层教学的实施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我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几千年来,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教育界都在强调因材施教,使得这一理念有了时代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水平,将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进行分班教学,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跑班制”。这样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定位将更加精准,而“分层也不是一分定终身”,学校每半学期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一次调整。

  由于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梯度拉得很大,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一听就懂,而有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指导。根据数学天赋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虽有弊端,但对于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比较有效。通常,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被划分为一层,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可以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多下功夫,让他们获取更多的补充和提升;而对于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重新调整教案,在基础知识方面多下工夫,为了就是让他们夯实基础,为下一步提升做好准备。

  二、分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分层教学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做好分层工作,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分层。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入学时的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在分层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内心的正能量,避免挫伤学生的情绪。

  2.课堂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要进行走班上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评价分层。评价制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以鼓励为主,多种形式综合运用,避免以单一的分数做论断。

  在分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提高”为主线,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能力要求;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指导策略,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三、分层教学后教师教学工作的转变

  将学生分层后,每位任课教师都要改变之前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法,需要及时了解现在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教学困难。在教学方法上,对于A层学生,教师只用30%的时间讲基础,其他时间进行思维拓展;对B层学生,用70%的时间讲基础,余下时间适当加入一些拓展;对C层学生,教师用90%的时间讲基础,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拓展。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每个人都听懂了,感兴趣了,每堂课都有所收获,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总体而言,高水平的学生,教师会设置高层次的课程注重开发其潜能,而学习困难者也将得到更多帮助,可谓皆大欢喜。

  在教学方针上,对成绩优良学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对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尽量杜绝抄作业抓起,踏踏实实,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每日练习及时反馈、计算步骤步步规范步步纠错,遇到小学知识漏洞采取边授新知边补旧知的方法推进,教学效果非常明显。针对低层次学生,教师会尽量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按照“低起点、缓坡度、勤反复、多鼓励”的原则开展教学,多关注那些基础差、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还要重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把教学的目标变为夯实基础知识。课堂上降低难度后,教师还可经常进行“勾连复习”,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手把手辅导作业,特别是对缺乏独立完成作业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多一份耐心和鼓励。对学习上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给予其鼓励,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4-1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论文03-20

小学的数学教学论文10-2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3-1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12-06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0-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与生活10-28

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26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