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时间:2022-08-08 14:51:17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精选6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措施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相关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精选6篇)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1

  摘要: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探讨了当前发展过程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分享了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农业;关键问题;对策

  气象科技服务,是社会公益服务中的一种,在遵循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气象产品、科研成果、气象资产等)向社会提供各类气象信息,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

  1、概述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农作物本身品种优良的情况下,天气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且发生气象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将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稻适合雨热同期的气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产习性,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基于此,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对农业生产做出必要指导。

  2、关键问题

  2.1缺乏统一平台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气象信息走向了广阔的天地,但气象科技服务在发展过程当中,缺乏统一的平台,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如果从城乡角度看,则是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程度高,农村发展滞后。从平台的角度看,各地区在气象科技时,局限性较大,即更倾向于本地。但是就农业生产而言,并不能提供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大方向上的预测很难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十分有必要建立统一平台,立足于云物大智移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2.2盈利与公益

  气象科技服务目前较为偏向盈利性,这是其发展需要所决定的,需要有经费作为支撑。基于科技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是有偿的,但是它需要为农业生产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必定具有公益性。所以抓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平衡点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公益性过强,气象科技服务就会减少发展科技手段的资金,随之而来的就是服务水平跟不上,进入恶性循环。如果表现为太强的盈利性,其性质就变了,如何把握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盈利和公益的平衡点十分关键。

  2.3专业人才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依托气象科技为农业生产做好服务,则成为从业人员深思的问题。事实上,受制于观念以及专业水平,部分从业人员将依托气象科技的气象预报等同于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预防、应对措施相对缺乏。而现代农业模式,更加需要精细化的预报服务,这又需要农业方面知识为支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

  3、对策

  3.1科技创新,构建平台

  面对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统一平台是抓住基于谋发展的关键。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必将为气象科技的进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顶层设计的理念,搭建起统一的平台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使气象信息的获取更加准确快速,进一步扩展服务的广度、深度。随着需求的增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气象科技的创新也是重要工作,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是要紧盯农业发展前沿,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开展气象科研开发,通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服务农业水平的提高。例如甘肃武威为了摸清地方特色作物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气象部门分别设立了酿酒葡萄、啤酒大麦等作物试验观察点,对这些作物的气候适应性进行坚定。并向生产人员传授当地气候规律、演变特点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更新技术服务内容,为当地“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3.2更新理念,强化培训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首先就需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科学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自身,只有真正解放思想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理念先于行动,只有真正落实终身学习以及服务农业的理念,才能主动作为,构建合适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例如某气象部门推动精准扶贫,针对当地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蔬菜、菜叶等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开发出6大类26种服务产品,并开展18种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将农村经营主体定位成直通式服务对象,按需下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其次,就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并引入高素质人才,强化人才储备,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3.3加大投入,保障发展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既有盈利性又有公益性,抓住二者的平衡点,则是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够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大财政投入是比较理想的方式。气象科技行业可以说是国家事业单位,管理的方法也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方法,但其双重性以及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决定其必须保证公益性,那么就会减少盈利来源。如何养活从业人员以及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就是关键,所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气象科技的发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

  4、结束语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关键

  [2]戴华林,鞠武.气象科技服务对农业应用的新技术[J].北京农业,2012(03):169-170.

  [3]王文祥,梁青建,张志军,等.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状况分析[J].山西科技,2012(03):25-26.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2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对策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烜,《撑起老区农业科技一片天--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走出新路子》,当代广西,2010:16

  [2]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苏晓东,《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3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度传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这一战略任务的部署需要依靠地方工作的落实支撑,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从国家层面逐渐向地方重点推进。农业是对气候变化事实较为敏感的领域,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工具。开展典型省市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服务于地方农业生产与民生保障,是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体现。

  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表现为利弊两方面且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气候变暖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农作物生育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沿淮稻谷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冻害几率减少。不利的一面,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涝、旱灾、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导致作物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的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暖湿天气也导致安徽省病虫草害加剧,发生区域不断扩大。气候变暖易使水质变化,导致巢湖等湖泊藻类爆发频次和规模加大,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渔业生产。相关学者进行了未来安徽省气候变化的模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二十年,全省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皖北地区稍明显。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高排放情景下,全省降水逐步减少。此外,农业生产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亦是“肇事者”,农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据测算,安徽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集中于能源、建材、农业和钢铁等领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20%左右[2]。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挑战

  安徽省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突出体现在:一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农业生产难度加大,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整体不足。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边界问题仍不明确,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概念交叉错位的问题,现有技术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性缺乏科学评估。三是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框架下,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的技术措施聚焦不够,区域共性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四是应对气候变化多领域交叉研究开展较少,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关系密切,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技术研究开展较少。五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集中于工业节能减碳领域,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生产减碳潜力仍待发挥。

  3、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3.1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定位

  一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性地位仍需强化。粮食安全问题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农业适应和减缓技术的前提是保障农业粮食生产的稳定。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由于中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生态脆弱区内的农民更易由于气候变化影响造成贫困,应制定政策实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公平性[4]。三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布局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突破一批适应与减缓关键技术。四是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将抗逆性强的优良动植物品种、节能型农业机械装备、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等知识培训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体[5]。

  3.2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加强农业领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在抗逆品种选育、粮食丰产技术、农业灌溉节水、农业污染防治等领域实施农业适应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在农林废弃物利用、增加农林碳汇、新型环保肥料施用等领域实施低碳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到2020年,农业领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减少,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量化指标包括: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肥料、农药等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节粮型畜牧业比重提高至30%。

  3.3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3.3.1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特色农产品选育继续加强粮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高产低耗抗灾型耕作技术。继续加强安徽省具有产量潜力大、品质好、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稳定粮食生产,壮大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支持耐热、抗虫、抗病毒、抗倒伏、高产等高抗性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棉花、油菜、番茄、辣椒、茶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及畜禽类农产品选育技术发展。

  3.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根据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方式,建立区域性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在江淮丘陵地区推广水稻节灌溉技术,在渠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技术,在淮北平原地区推广大沟蓄水水资源调控技术,在城市周边郊区推广大棚蔬菜微灌、输配水自动量测控制技术,在皖西、皖南山区推广自压喷灌技术,在缺水地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微喷灌技术。

  3.3.3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循环生产方式重点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控失肥、缓释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构建大宗作物、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积极推广生物质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加快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在农村的使用。

  3.3.4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测研究、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研究农业减轻自然灾害综合技术,结合暴雨、洪水、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监测、预警技术,开展农业灾后应急处置、综合减灾等技术研究。研究农业减轻生物灾害综合技术,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建立农业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模型。

  4、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关键技术框架

  通过充分收集和总结现有文献,重点调研本地区具有优势水平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结合技术实现的研发基础、技术应用的产业基础、技术应用的经济成本、技术实现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贡献程度等评估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关键技术框架。

  5、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技术实现途径

  5.1制定适应与减缓技术清单

  农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结合本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需求,凝练本省技术与项目资源,评估并优选现有成熟技术,吸收领域内最新研发趋势,制定本省农业领域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技术清单,加快工程示范性好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与推广,引导地方行业内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5.2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

  以丰富的数据支撑开展农业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模型,建设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监测系统,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尤其是负面影响的系统评估,明确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是进行顶层设计辨别技术需求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5.3广泛争取资源协同创新

  通过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资源,协同气象、农委、环保行业等专项支持,尽可能争取本级财政支持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等资源的支持,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市创投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等金融工具的支持下,引导并扶持本地农业企业开展适应技术与低碳技术研发与生产。

  5.4建立区低碳农业示范园区

  低碳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科技攻关、示范推广、规模生产、协同创新为一体化的产学研组织形式。安徽省在节水灌溉、粮食丰产、农业物联网等领域已布局一批示范工程,可进一步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向示范园区内集中整合形成综合配套技术,建立一整套包括排碳减量化、废物再利用及能量再循环的低碳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地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5.5开展农业科普宣传活动

  农业领域内适应和减缓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受众主体农民的接受程度,宣传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农民接受新型农业科技有着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建议利用专项培训班、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手册、田间教室、现场观摩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讲低碳农业科技知识。

  6、结语

  以安徽省农业领域为例,探索了典型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性地提出了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关键技术框架及实现关键技术的保障措施,研究结论是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完善。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4

  1、农业科技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可以满足自身的粮食问题,因此,很大一部分粮食用于出口,这就需要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只有这样才能革新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成本,为农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2.1国家制定并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姿态。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注重颁布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各级各地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对于已有的创新技术要进行系统的推广,不断应用农业生产实践来检验相应的技术,在不断的推广之中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2.2注重资金支持,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科研体系

  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过程之中,政府应该注重资金的支持,只有划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科研人员才能一心一意进行科研,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力量。此外,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建立一个稳定并且科学的科研创新体系,这是保证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2.3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际工作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推广方式与推广途径。例如,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相信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推广的目标,达到农业科技应用的目的。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

  人才一是壮大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乡镇农技人员人均服务耕地面积过大,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增加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配各村级农技员。二是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三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一批能够快速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服务的基层科技人才。

  3、结语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促进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有效保障,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繁荣。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12,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思远.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6

  [摘要]科技创新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现阶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必须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关键,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重视建设一支农业科技新型人才队伍,积极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流通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革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不单单是跨越资源与市场这两项制约条件的有效动力,同时还是转变农业经营模式与加速现代产业融合的重要引擎。基于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让现代科技能够展现出更多的贡献价值,确保我国的农业发展实现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以及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现代农业核心理念是,利用当代社会中的物质条件来改造传统农业,利用高科技来充实传统农业、利用现代产业来带动传统农业、利用新型经管理念来规范传统农业、利用先进发展思想来创新传统农业、利用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来发展传统农业。结合实际可以明确其要素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的产出率与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务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科技水平。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应当是科学性,表现特征为商业性,发展方向为集约性,成功目标为产业性。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当代丰富的物质资源来装备传统农业;二是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改造农业;三是运用新型经管理念来规范传统农业,通过在传统农业中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的方式来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经管机制,同时让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可以尽快融入到农业市场的传递工作中,让现代农业的盈利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均能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升。

  二、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协同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是国家长时间以来的发展目标,而农业科学技术则是促进此项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支撑与发展动力。早在200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农业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争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确保各种先进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方式,融入到传统农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有效提高集约化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使用率以及劳动力生产率等。

  (二)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较大,在土地资源的分配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方面。为进一步缩小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差距,就必须要针对现有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改革,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将农业产量、质量、效率、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提升至更高档次,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三)确保农业的稳定增长

  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表现出较好的态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果仍然坚持依赖自然条件来达到增产,其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为了解决资源匮乏所带来的各种约束,需针对农业科技进行内容创新与体制改革,早日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拓宽农业发展路径,达到提质增收的效果。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才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直以来,基础资源匮乏与发展力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难以解决的两大症结,农业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经济水平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距,破解矛盾只有走科技发展提高生产率的道路。运用高科技来装备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不但能够让农业同科技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还可以让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实用性,进而有力提高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提高各部门对农业科技机制改革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明确改革思路,各级参与部门之间务必要达成实践共识;第二,要尽力打破旧体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改革制度要落实,根据自身的发展程度来选择匹配度高的形式与方法;第三,要学会如何去合理规划,运用科学手段来配置现有的农业资源与劳动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改革的时间;第四,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旧制度的衔接,避免出现因体制缺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第五,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并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创新工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创新。

  (二)建设农业科技新型人才队伍

  首先,建立创新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充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层队伍,加大对农业新型科技团队中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也可以直接从农民中重点培养优秀的实用性人才。由于我国务农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科技能力不高,现实中只有多培养出一些具备高科技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其次,提高务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农民才是整个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基于此,对我国务农人员开展科技培训与教育工作,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可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工作,通过贴合农民生活的推广方式来加以宣传,尽可能让所有务农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动中。要将农业科技创新意识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举办一些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最后,加强高等院校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交流合作。教育机构永远是人才输出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科学创新同样也离不开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各地的高校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为农业科学创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地方政府应与当地的农业示范机构达成共识,共同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以及实践为一体的合作平台。

  (三)积极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

  其一,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更新较快,要及时地将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投入到机械装备与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机构还肩负着重大的机械设备研发工作,要研发出高水准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高效化。其二,全面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围绕粮食生产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实际环境来展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与服务工作,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忙季节要单独开展跨区域的机械耕种、收割等农业服务,争取早日形成产量高、效率高以及质量高的“三高”农业,让我国的粮食安全等级可以早日媲美国际发达国家。其三,开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国内的多个省、自治区中的农业生产区域都开始步入到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的建设队伍中,其中涵盖了水稻插秧、农作物播种、土地深翻、化肥浇盖、农作物收割以及粉碎还田等现代科技农业技术,进而形成大经营规模、广覆盖面积、高产出数量的现代农业化生产区域。(四)完善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就是产品生产与产品经营。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中的农产品价格都呈现出了起伏不定且暴涨暴跌的现象,让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市场环境,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以及产品销路闭塞的情况充分说明:不仅是农业经营者难以把握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算是政府也很难准确判断出市场的真正需求。为更好的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各级政府要针对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尽快将流通服务体系中的参与主体融入到这个新开发的大平台中,其中包括商务机构、农业机构、供销机构、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行业协会、农业合合作社以及农产品的经济组织等。这个完善且流畅的服务平台一旦形成,就会让现代流通体系真正成为个体农户与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流载体,成为生产与消费流程之间的对接纽带、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监管与调控行业市场的有效抓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生活的进步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尤其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说,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还是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推手。基于此,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制度改革离不开国家的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结合自身的现状来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帮助现代农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可以朝向可持续的方向所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管理部门还需注意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远性,应在确立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发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让各个地方中的特色产业可以共同联合发展,进而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阮兴文.探寻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J].社会主义论坛,2007(6):47-48.

  [2]吴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功能拓展的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37-40.

  [3]龚三乐,梁江禄,苏煌迦,等.关于广西"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4-355.

  [4]黄和文.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184-187.

  [5]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04-108.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装饰施工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08-02

电网企业营销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12-11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08-12

工程监理突出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08-12

电力营销稽查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08-23

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06-25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07-18

三开道岔的地铁应用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07-22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论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