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论文

时间:2022-12-02 10:02:13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旅游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旅游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旅游论文15篇

农业旅游论文1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多存在乡村或特定的景观周围,不稳定的市场化境和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对于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往往是很大的打击,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和收益降低。农业生态旅游可以说为农业耕作者提供了商机,通过旅游来提高农作物带来的收益,降低了恶劣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能为农民增收的另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自然风光,未受到城市工业的污染,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投入使用,开发的成本较低,投入较低,但是收益潜力巨大。农业生态旅游类型与形式众多,包括观光型,品尝型,休闲型和综合型。通过动眼,即参观生态自然景观,带来真实的视觉感受;动口,如亲口品尝生态农业产品,体验农业饮食特色;动手,如通过亲身接触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这样通过不同方式的感官体验,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压力的释放,融入到生态旅游的境遇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当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国国情,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中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仍存在管理不当,一些旅游区只关注眼前利益,对于旅游存在开发过度的现象,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负荷,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深刻理解其内涵,他们错误的以为城市化才是生态旅游的目标,于是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将传统的乡村居住房改为装修考究的洋房,把乡村小路改为柏油马路,增加了诸多城市中的娱乐设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农业生态旅游完全背道而驰,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还使得游客失去了选择农业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装修得如同城市般的农村,和城市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失去了乡村的乐趣,也改变了生态旅游的本质。

  (二)地方特色不够明显

  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让游客体会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生活乐趣,在不同的地域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只是停留在建立观光区,采摘园,森林公园等设施,或是让游客亲自动手劳作,体验农家生活,这样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失去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独立性。由于内容形式大多相同,使游客在乡村停留的时间较短,消费水平不高,使游客的期待落差太大,不仅不利于农户将其作为收入的来源,也不利于旅游景点的宣传。

  (三)相关法律法规落后

  在新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游客与业主发生纠纷,轻则发生口角,重则导致流血的悲剧,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存在一些相关法规没有出台,或是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农家乐的食品中没有相关的质量检验和卫生监督,工商部门没有对定价进行严格的监管,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不重视,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存在着无约束性,盲目性,导致项目重复的低水平建设,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制约

  在农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大多以“农家乐”形式存在,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管理团队,在活动的趣味性和组织性上,不够丰富,使得游客在游玩期间只能单一的进行聊天、打牌等活动,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家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形式在用人方面有着很大的限制,用人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内部管理杂乱无章。同时,部分乡村景点的管理人员属于村子内部成员,并无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使管理者的专业型高低不等,对于旅游景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不够成熟,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不考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目前许多乡村中都缺少专业性的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整个旅游管理团队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由此导致了农业旅游的投资回报率低,不仅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要和消费需求,还使得农业生态旅游不能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不重视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建筑等用地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生产用地不断减少,在少之又少的耕地中,有的农户进行不合理的开垦以及不顾后果的过度开发,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农作物期间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对于土地的掠夺经营,导致土壤结构受到很严重的破坏。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如游客乱扔垃圾和农户错误的生活习惯,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大大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质量。

  三、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虽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也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展示了各个地域的特色和文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我国气候多样,各地的自然风光个性鲜明,不管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温婉柔美的江南水乡,或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都能给予全国各地人民以美的享受。上述得天独厚的优点,明确指出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解决,下面将主要的发展对策整理如下:

  (一)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

  在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培养专项的旅游方面人才,培养其管理才能,使其明确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对景区的产业布局、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详细的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景区的独特性,并将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等融入到活动中,使旅游过程具有知识性、参与性、感染性和欣赏性。并着手进行对于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产品具有生态型,实用性和保存性。管理人员应与政府积极合作,及时反映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政府应配合并指导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积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使得在经营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和谐的环境。

  (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农业特色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方式,游客是为了体会与城市不同的生活节奏才会选择的形式,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信仰,来打造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创设自己的旅游品牌。具体来讲,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深入地调查所要开发的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当地的生态特点、资源环境特点和人文历史等情况进行把握,进而制定出合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方案。其次,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打造一批优秀的旅游项目,规划好旅游路线,创新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体验和留下深刻的旅游感受和印象。最后,要加大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要突出地方农业特色,加快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和开发,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做后盾,因此,要加大对于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创新服务,努力打造科学化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三)转变开发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获取经济利益。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和农业发展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提,考虑自然和社会的多重因素,重点开发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小的项目,使旅游活动不仅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过程中要以保护自然为核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种植绿色产品,杜绝对土地掠夺式开发,改变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保护所在地的土壤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改变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创建新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满足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创造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释放压力,回归自然的同时又维护正常的生态系统的运行,保护自然,构建和谐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农业旅游论文2

  摘要: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旅游产业振兴计划要求农业旅游产业专注于开发休闲导向、创意特色型旅游项目,促进一三产业有机融合。研究剖析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内涵与意义;分析其发展现状并从缺乏规划、缺少特色和经营不善等角度剖析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不足;给出确立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特色设计,突出其文化创意设计和建设融合农业产业的全域旅游体系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创意农业;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休闲农业

  一、引言

  走“产业融合”式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举措,也是推进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升级传统农业产业的现实选择。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提出,要“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农业与旅游业领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前提是,找寻到两大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通过改变既有农业产业结构并弱化产业边界的同时,来重构产业新边界。休闲旅游产业是以满足都市型游客为主的消费者为目标,使其在观光旅游的同时放松心情,回归精神家园,这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氛围在文化层面相契合;与其他旅游形式的首要差别在于,休闲旅游令游客享有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旅游时间来观瞻自然与田园,这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场所在空间层面相重叠。因此,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存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实现现代旅游业丰富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旅游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它起源于1830年代的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并在1960年的兴盛于欧美旅游产业中。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产业发端于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后,在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之后,逐步形成以乡土生活体验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经济新增长点。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主要依托那些旅游资源具有优势,生态环境相对优美的农村和农业来展开休闲旅游活动,游客可以从中体验现代农业生产、享受乡土农村民俗文化和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我国的国内旅游人数在近五年以来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国内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32.6亿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44.4亿人次,年均增长10.8%。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的收入亦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56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逾7100亿元,年均增长33.65%。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可以达到年均20%左右的增长率,到“十三五”期末突破一万亿旅游收入大关。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速度远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速度,是旅游产业中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正猛,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显著,并已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仍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效能增长缓慢,产业发展未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系列问题有待完善。

  (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问题剖析

  1.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缺乏规划性开发。当前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为“自发性”特点,缺乏在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落实力度有限,导致农业旅游资源开发陷入盲目性。多数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门槛较低,这令部分经营者产生“开发成本较低”错觉,由此在短时间内容大面积涌现出众多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等各类同质化农村休闲旅游项目。农业旅游项目的蜂拥而上产生了众多的重复性项目并导致行业内在低水平进行恶性竞争,从而妨碍整个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2.休闲创意农业旅游项目模式陈旧且缺乏创意特色。根据艾瑞咨询公司在2017年对全国旅游用户的出行行为与选择因素所做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旅游用户在选择景区时,其首要的选择倾向是诸如自然风景(79.2%)和森林公园(47.7%)等自然景观,其次是民俗古镇风情(56.6%)和历史遗迹(52.3%)等人文景观。游客对景区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景区风景特色(68.4%),其次是特色民俗活动(52.3%)。这表明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于自然生态型、民俗风情型的旅游景区,且对具有风景特色和民俗文化传统特色的景区有着更为浓郁的兴趣。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旅游景区整体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融合全功能的综合性农业旅游体验型项目稀少。具有文化创意能力的旅游企业多在发达地区,而特色化农业旅游资源却藏在偏远山村,二者的空间分离导致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不够,未能触及农业文化底蕴和农耕文明的深层次需求。

  三、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构

  (一)确立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特色设计

  1.统筹布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点在于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来克服产业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通过改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的方式来提升供给效能,确保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兼顾景区农户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有机融合。为此,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者需要“向下看”,以增加农户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进程中的方式,来确保规划方案接农户的“地气”,创出地方的“特色”。

  2.特色开发与特色开发相融合。在设计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时,设计者需要规避传统的“看景、拍照、购物”等陈旧的旅游模式,而应当将传统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要素升级为“感知、了解、体验、品味、探索”等五特色,结合不同乡村的差异化自然景观特色,风味各异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传统来设计差异化的旅游方案,以此帮助游客实现“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乐”的“五求”旅游目标。

  (二)突出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

  1.以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来重构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核。农村乡土民俗文化来源于聚居区内农户自发性创造、共享并传承的特色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属于普通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者要着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的外显层,并将其与农业旅游整合为一体。农业旅游经营者可为游客提供观赏农村风景、品尝农家土特产、参与农作劳动,帮助游客放松心情,将乡土旅游活动的外显层活动内化为游客的感情趋同和价值观认同。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自我精神需求,而且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的持续传承、持久繁荣做出实质性贡献。

  2.加大对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力度。农村民俗旅游文化是当地农民长期历史生活的积累,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游客对旅游活动内容和质量也提出回归传统、突出个性的新要求。旅游项目运营者满足人们超越传统观山玩水的观光式旅游需求,充分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并打造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开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体验诸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传统积淀下来的农业作业文明,用风土人情、人文魅力来感染游客,增加其重游率。

  (三)建设融合农业产业的全域旅游体系

  1.以融合利益相关方利益方式来促进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并非旅游部门的个体利益,而是农业旅游景区内各类角色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这是由旅游产业所具有的较高旅游收入乘数效应所决定的。旅游项目运营者需在突出自身主体功能基础上来整个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县乡政府、村委会、村办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游客协同参与机制。县乡政府可以秉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能力,并通过强大的外部投资来反哺农业旅游产业。为整合各方利益,地方政府可以创设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智慧之旅游服务平台”,在平台中整合旅游产业规划、农业旅游产业投融资、旅游人才培育、旅游技术研发、农业旅游信息整合等全产业链服务功能。

  2.以全产业融合来扩张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价值链。首先要明确的是,此处的全产业融合的核心是“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手段来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旅游运营者可将旅游产业价值链拓展到关联产业中,整合关联部门的资源,为游客提供“一揽子”的农业旅游服务,增进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为此,农业旅游运营者需要采取“组团式”发展思路,充分激活全产业链的规模效应,打通农业旅游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实施“大健康”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促进农业旅游与传统中医药疗养相结合,与乡村养老服务产业相融合,由此形成医疗、养老、养生一体化的“大健康”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农业旅游产业亦可与户外体育运动相契合,利用景区天然温泉、森林资源来打造温泉会所、森林氧吧等硬件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康体服务。

  参考文献

  [2]孙英杰.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6):141-142.

  [3]梁辰浩,夏颖翀.产业融合创意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浙江休闲农业旅游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6(5):85-89.

农业旅游论文3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六)深入挖掘与创造乡村文化,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文化品位

  生态农业旅游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农村景观、完好的乡村生态环境,还在于其传统的乡村文化。因此,恭城的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在大力开发乡村景观的同时还应注意其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以便将生态农业旅游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具体做法:一是深入挖掘其瑶族传统民族文化,建成具有瑶族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使瑶族风情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逐步开发出一些新的乡土文化,打造新型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如除了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月柿节”外,还可创办“柑节”、“油茶会”等,以进一步增强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力。在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也会展现出来。因此,如何使生态农业旅游与农村循环经济产生良性的发展循环,这对于促进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旅游论文4

  1.西安市综合开发型模式概况

  1.1沣东新城——都市农业开发区

  沣河生态区——“玉米迷宫”,“三夏大忙”“秋收季节”等主题农业活动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每年盛夏初秋的农业生产场面可谓壮观,利用沣河生态区便利的区位优势——距离西安主要客源地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等特色,在此区域内可借助其农业产业优势,开展新兴的农业旅游项目。可通过开展以“玉米迷宫”“三夏大忙”“秋收季节”为核心的农业旅游项目,让西安周边市民深刻体会农民收获季节的忙碌与不易,进而提供农作物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多种农业旅游项目。利用其农业产业优势促进沣东新城农业旅游的发展。

  1.2泾渭新区——水域生态农业湿地

  泾渭新区建设规划分为三大区域——咸阳空港产业园、现代产业集聚区、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其中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 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感咸阳、泾渭横桥、接天莲叶、渭水金滩,规划城市运动公园、荷塘湿地与滩涂沙地等景点,日后必将成为市民游客度假休闲的首选;此区域主要依托的是渭河生态景观带沿岸各具特色的景观点灿若繁星,大色块、大乔木等绿色植被点缀其间,与宽阔的渭河胜景相呼应。渭河生态景观带适合开发湿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或活动背景的旅游产品(备注)产品,渭河景观带有大面积的湿地,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生机盎然,神秘而妩媚,是许多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地,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在渭河景观带,可以以渭河生态景观为依托,开发游客亲自参与农产品的种植与采摘,开辟属于游客的私家果园如苹果园、李子园、桃子园、梨园等,菜园如北雷红薯园、红心甜萝卜园等,花圃如荷花、月季、玫瑰等。在春天,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种植各类瓜果蔬菜,这点要注重强调参与性,满足游客亲自动手的需求。在秋天瓜果成熟之际,开放已经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现场采摘,现场品尝,现场制作,满足游客的各种好奇心,让游客摘果、拔菜、赏花、品瓜果、品美食,这也就是所谓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享受田园乐趣。游客离开时,还可赠送他们自己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水域景观在此修建儿童戏水园(浅水区),开展水上枪战、水枪打靶、水中拔河、打水漂比赛、滑板及航模船竟速等游乐活动;修建普通园林木桥、叠木桥、木栈道、汀步、游步道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所提供的临水建设休闲度假山庄,给游客提供舒适安康的理想下榻之地。有充足的旅游时间的旅游者在观赏风景区的自然风景之余,到农村观光与游览,体会独具乡土气息的农户家土炕,独立的农家小院,同时可以观赏田野风光,沉浸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在吃农家饭的同时,还可以参与乡野的民俗风情,如蒸花馍、塑面花、讲当地的传说故事。

  1.3农产品交易市场——西安市四个郊区建立绿色农产品综合性交易市场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绿色生态绿色有机食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上的价位也是一路走高,即使这样,城市居民要买到真正货真价实的农产品也是相当困难,购买途径,购买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等等一直困扰着热衷购买货真价实真正绿色生态食品的居民。西安市有着良好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净化污染、提高生物能的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的利用效率,以创建一个优美、舒适、文明和高功能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因此在西安市东郊西安交通大学附近,西郊土门市场附近,南郊现有的朱雀农产品交易市场(现有的朱雀农产品交易市场,产品种类繁多,但没有开辟专门的绿色农产品买卖交易场所),北郊龙首村附近四个郊区分别开辟专门的农产品绿色交易市场,既满足西安市民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放心消费,又可以促进农民农业销量保证,生产增收。在交易所内开辟绿色农产品现场加工区域——玉米、小麦现场称重,现场磨粉,现场加工面条等,让市民买的放心,吃的放心。

  2.总结

  都市农业旅游是繁忙的都市人向往田园风光,渴望放松身心的市场需求状况下应运而生的旅游与农业完美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产物,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众多的市场需求量,西安市北依秦岭山脉,又有八水绕长安的古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市场条件促进了西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更好的发展。

农业旅游论文5

  1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宁安市位于牡丹江的南部,拥有特色产业文化,以内陆口岸为主体,以源丰物流为龙头企业带动绿色产业整体升级,力争将“生态、绿色、有机”的蔬菜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力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宁安属低山丘陵区,冲击盆地地形,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规划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瓜菜、玉米等粮粮食作物和人参、松茸、蕨菜、猴头等山野珍品,渤海的响水大米更是唐代贡品,以粒白,米香四溢驰名国内外。这些都为宁安农业旅游提供有利条件。

  2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类型

  宁安市的旅游休闲农业主要将充分的农业资源为基石,充分结合市场的应急需求,全面地、努力地将农业发开与旅游支撑起来,充分将种植农业、新农村的景象、新农村的文化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与娱乐、休闲、度假融合起来,形成具有独特文化气息、乡村文化底蕴的旅游农业文化,再将这些特色文化、旅游与周边的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的旅游景点相互呼应,很自然的成为了城市人民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农业劳作、增长见闻、拓展知识、亲力亲为的劳作并享受劳动果实及乡村美景的绝佳选择。目前宁安市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观光农业园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农业园观光:以展出种植和栽培工艺或手艺、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采摘等为主,建立以观光、游玩、教学、体验、出租为主的农业园。

  ②农园采摘:在农副产品的果实成熟的瓜果蔬菜园区内,允许旅游人员进园观赏,亲自采摘,体验自己摘果自己吃的农村自然生活状态,充分享受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

  ③渔场垂钓:旅游者在公共渔池、天然池塘等地方进行自由钓鱼,钓上来的鱼还可以买回家。

  ④森林旅游:充分利用森林地区的高含氧量,神秘的感觉,美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这些都足以吸引大量慕名前来的游客,体验回归自然的舒心与惬意,具有无限乐趣。

  3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议

  宁安市大力发展农村与农业的旅游,这些都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文化、农业特色、农业环境、农业环保等很多方面。所以,要想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休闲文化产业链条。

  3.1加强思想认知,提高思想觉悟

  ①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收益为出发点,主要吸引和服务城市群众,着重发展当地农村的经济,提高经济环境。

  ②重视乡村农业经营。在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行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农业加快旅游的推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经济支柱。

  ③着重加强生态保护。要想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要特别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做好环保工作,让环境越来越好,杜绝环境破坏。

  ④着重加强农村的文化保护与文化探索。农村文化中具有古老的耕种文化和现代的民族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辉映,相互交叉,缔造出了具有浓厚古老气息的乡土文化与具有现代风格的民族文化,因此,要想实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要保护这两种文化,继承这两种文化,将其结合起来。

  3.2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①积极寻找并拓宽融资渠道,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起来,要建立多种、多元化的投资建设形势。要争取多渠道融资,加大政府主导地位,增强财政扶持力度,吸引资金,鼓励全国上下大中小企业勇于投资农业旅游,充分发挥政府优势资源,形成规模产业。

  ②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与周边食宿及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要大力解决道路交通问题,通讯信号问题以及各种电子通讯问题,与政府机关通力配合,开发旅游专线,充分发挥旅游优势,方便游客出行。农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要紧贴当地政府的规划,统筹发展,与乡村的改造建设相互结合,周围乡村食宿要跟上,方便游客出行、住宿、游览。

  ③要加强对相关景观点的管理,规范运营。要加强管理,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张贴标语,警示语,在宣传栏导游图等一些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条幅,以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使得人人爱自然,人人爱环境。

  作者:姚舜 郑清元 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吉林大学

农业旅游论文6

  关键词:农业旅游;成都双流;策划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周末短途自驾旅游市场的活跃,城郊农业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方式的一项重要选择。农业旅游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的有利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建成各种活动场所,如风景游览、水面垂钓、鲜果采摘、农村风俗体验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带动城郊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品级质量好,城郊农业旅游发展迅速,已有三圣花乡这样成功的案例,因此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政府的大力号召,《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xx-2010年)》中,明确在全国扶持一批体现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项目,规划在四川、重庆等地区,围绕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利用,大力支持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属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的五类示范项目之一。与此同时,成都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级的田园城市,打造天府之国,因此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成都的类型旅游资源,而且是对成都世界级田园城市的有力响应。

  二、双流县开发农业旅游条件分析

  从资源条件看,双流是巴蜀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农耕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核心地带,双流自然资源优良,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生态县”,拥有众多的名优特果蔬产品,例如草莓、樱桃等,是发展农业观光的有利条件。

  从地理条件看,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其中双流国际机场距县城仅2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余条,已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港。

  从政策条件看,双流属于成都城乡统筹建设示范区,应该抓住新农村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的良机,县内有大量的田地、林盘、池塘,可以集中新村和空余土地,政府做好基础设计规划与建设,进行招商引资,响应中央号召,真正引导农民致富。

  从市场条件看,双流毗邻成都,成都市内居民构成主要游客来源,其次重庆市以及成都周边市区,比如绵阳、德阳市等,不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十分便利;市场定位可以结合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市场,打造旅游低碳精品的农业旅游园区。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农业观光博览园项目为例,对其园内项目进行策划和设计。

  三、农业博览园主题项目策划设计

  主题园要以双流特色的水果和美丽的花卉为主,把整个园区化分为若干个主题园区,例如双流特色的草莓主题园,樱桃主题园,花卉主题园等,不仅要有观赏性,还要增加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活动,下面笔者以樱桃主题园为例进行园区策划设计。

  (一)樱桃主题园。

  该园以种植各种类型的樱桃为主,交叉种植樱花树,既可以在入春时节观赏樱花,欣赏樱花飘落的“花雨”;又可以在樱桃成熟季节品尝最新鲜的樱桃;在整个园区内要充满各种樱桃、樱花的抽象符号,无时无刻营造出这种浪漫的氛围。

  1、七彩樱花诗廊。用七种颜色的樱花营造出一种梦幻、美丽的樱花长廊,在长廊两侧设置各种造型的标志标牌,展示从古到今中外各国对樱桃的赞美诗词,因为中国历代的许多诗人都着有赞颂樱桃的诗词歌赋,例如: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曾作诗《樱桃》“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干。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传。”

  2、樱桃医苑。樱桃可以说是“浑身是宝”,樱桃肉性温热,兼具补中益气之功,对风湿腰腿疼痛有良效。樱桃树根具有很强的驱虫、杀虫作用,可治疗烧烫伤,为了更好的挖掘樱桃的药用价值,应该聘请医药开发专家并联合高校相关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并用于临床验证。以待后期开发大规摸的樱桃保健、营养品。

  四、农业博览园其他项目策划设计

  农业博览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集生态观光、餐饮休闲、文化学习功能于一身,所以除了水果花卉主题园区的设计,还应该有果树精品展示、农耕文化博物馆 、教学实验研究基地、田园垂钓休闲(疗养)中心、田园户外运动中心、田园度假商务中心等文化性、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的多种活动设施设计。以下举例说明。

  (一)农耕文化博物馆园区。

  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各个主题园都可以便捷的到达这里。它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体验娱乐区。

  1、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川西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从物质、精神,民俗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例如二十四节气形象展示,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展示不同的农耕作物、工具。还可以将某些农具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形成景观小品,例如打谷机、磨子、鸡公车等。中间可以穿插北方甚至全世界农耕文化的演变,并与川西农耕文化作对比,让参观者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

  2、农耕文化体验区。该区围绕在农耕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周围,由实验性的农田构成,游客可以到农田里亲自体验古时候农民的耕作方式,用古老的农具进行翻土、播种、间苗、浇灌、收割等全过程。还可以在农田间修建一些水井,游客们累了渴了,可自己从水井中打水上来喝,让游客在体验当中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身体,充满乐趣。

  3、农耕体验娱乐区。该区主要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例如:糍粑作坊、榨油作坊、碾米作坊等。作坊前面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专卖区,展示做好的各种农家手工作品售卖,作坊后面的院子作为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的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进行免费的制作体验,最后也可以买走自己的作品作为纪念。

  (二)教学实验研究基地

  该基地主要设施是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为农业大学的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与实验的地方,周围配有教学实验田。老师可以带学生们来进行实践性的活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课程的教授,并且在实验室和田地里进行各种创新实验。该基地的运作应该与四川地区的农业大学联合起来,而农博园可以利用农业大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创新品种进行种植,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联动效应,达到双赢。

  (三)田园垂钓休闲(疗养)中心

  该区域以园区池塘为主,结合景观打造,形成一个垂钓休闲疗养区,特别为中老年游客提供一个休闲疗养的地方。鱼塘水质清透,池边种植各种花卉植物作点缀,鱼塘边上设计风格多样的垂钓台,开展垂钓活动。鱼塘周围修建休闲小木屋,简约精致。有些小木屋紧靠鱼塘修建,在其阳台上设计一个伸展性的露台,游客可以在露台直接进行垂钓活动。

  参考文献:

  [1]陈颖.休闲农业与乡村游驶入“快车道”.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xx年第2期

  [2]黄志红,刘伟华.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研究.安徽农业科技.20xx年第14期

  [3] 郭舜.浅析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科学.20xx年6月第16卷第6期

农业旅游论文7

  一、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方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是单个景区或单个城市的问题,如何发展全省区域内城市农业旅游合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河南省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有29个,其中郑州8个,新乡5个,洛阳4个,焦作2个,仅这5个城市就占了19个。由此可以得出河南省内农业旅游发展极不平衡,呈现了以郑州、洛阳、新乡、焦作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核心区,而其他地方发展缓慢。所以要实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实行区域旅游功能分工,打造农业旅游核心区。进一步发展郑州、新乡、洛阳、焦作的农业旅游,重点打造“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城市的农业旅游发展,促进区域联合。进一步提升核心区域城市的农业示范旅游区,加快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做大做强,注重细节和品质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其次,建立区域内精品农业旅游线路。精品农业旅游线路的建立对于区域内城市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实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依照河南省各地市中农业示范区的分布,可以制定以下几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供游人选择: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临颍县南街村郑州丰乐农庄+新乡七里营刘庄+新乡七里营龙泉村+林州市太行大峡谷郑州富景生态旅游区+沁阳紫陵万亩果园+重渡沟风景农业旅游区

  二、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

  农业旅游景区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优质景区,把园区景观设计的精致而宜人,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当于农家乐接待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塑造一个整洁、温馨的主题小酒店甚至小型度假村,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三、加强农业旅游的管理与服务意识

  农业景区不论大小和定位高低,都应让人感受到热情、周到、温馨的服务,具有亲和力。旅游管理人员应开阔管理视野、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解决目前某些景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低层次经营,不重视深度开发的问题。

  四、注重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开发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

  发展农业旅游应注重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园区绿化应到位,做到绿草盈盈,鲜花盛开。即使是厕所屋顶也种有鲜花,既可以帮助厕所消除异味,又达到了美观漂亮、清洁卫生和防暑降温的效果。比如鄢陵的花木基地,可以设计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同时还可以制作与花卉有关的食品,游客可依序参观、品尝。还应开发特色的旅游体验性产品,具有放松、怀旧、传统、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的特点。例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新郑好想你枣园可以吸引游客亲自采摘,体会干农家活的滋味;信阳水库可以让游客吃当地渔产品,体会风味餐饮;与此同时,还体验旧时期乡村生活和乡村闲住、散步与漫游、钓鱼、节庆风俗、打猎等。使游客在参与休闲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为游客提供朴实、舒适的氛围,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

  五、设计与当地及景区有关的旅游工艺品及宣传手册

  农业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应具备极强的商业经营意识,要重视发展规划和宣传材料,设一些旅游商品展销点,用来展示当地自行设计生产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并且要注册自己的商标,这样可以有效的宣传景区及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应进一步开发河南省旅游合作的农业旅游特色项目,可以把区域内农业旅游示范区整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有利于塑造品牌竞争力,提升区域内品牌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的体系,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农业旅游论文8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家旅游局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量已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亿元《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提出,到2015年要力争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17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5%。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旅游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块,本文以长三角的代表城市之一常州为例,探讨长三角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和对策,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国家长江经济带开发策略的推进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一、常州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常州作为旅游大省江苏省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处于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经济地带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和江苏经济作为发达的苏锡常地域,水、陆交通发达,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近年来常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长为江苏旅游大市,逐步成为受中外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在国家鼓励居民休假旅游的大背景下,居民的出游意愿强烈,尤其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很多居民购买了家用轿车,再加上苏锡常一带公路交通发达,居民周末或者假期去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2011年常州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年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00余个,创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评出市级三星级以上景点41家,年内接待游客5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2012年常州创成3个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市农游景点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2013年常州花博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休闲观光农业升级发展,全市各农游景点共计接待游客695.5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19.8亿元。

  二、常州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常州农业旅游发展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并且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和周围农业旅游发展做得比较突出的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常州农业旅游发展规划滞后,各地农游发展无序;二是常州农游景点景区的文化内涵少,品牌产品少;三是常州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常州农业旅游部分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等旅游综合配套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常州很多农游景区景点的休闲、度假、购物、娱乐、餐饮等设施配套不到位,部分景区景点主要路线两边聚集了很多当地的农民随意摆摊设点,销售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销售产品价格随意性大。很多游客本来计划购买一些特色产品,结果由于找不到正规的商店而作罢。更有部分农游景区景点由于接待能力有限,对于预定以外来的散客无法供应餐饮,从而导致游客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常州农业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地处苏南的常州,农业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其发展农业旅游的主要有利条件有以下几点:一是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加和国家、地区政策立法的有利影响;二是长三角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常州农业旅游的发展;三是长三角发达的交通网和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为农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常州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的同时,各个乡镇、旅游点的公交已经开通,常州至天目湖、常州至南山竹海等农游线路成为热点线路,使得从长三角其它城市搭乘高铁到常州后进行方便的`农业旅游也成为可能。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发展以及世界绿色休闲风潮的涌起,都为常州发展农业旅游打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国家对“三农”发展和对农业旅游政策倾斜,更使得常州农业旅游的发展如虎添翼,前景一片光明。

  四、推进常州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1.政府推动,科学规划,促进常州农业旅游的有序、合理、科学、可持续发展

  针对常州部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滞后、无序的问题,常州市农委、常州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要在全面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规划》、《常州市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的精神,结合常州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合理、科学制定常州农业旅游发展的近期、中长期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常州农业旅游有序、合理、科学、可此续发展。要重点培育、支持大的集团化的农业旅游发展公司、集团,形成农业旅游的集群效应和集聚效益,增强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步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地域氛围浓厚、农业旅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区域性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

  2.加强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增强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体验性和参与度,提高农业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打造农游品牌

  进一步推进常州农业旅游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农业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增强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度,提高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向集观光、考察、学习、参与、看题、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旅游方向发展。农业项目应当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各种农业要素和旅游要素结合起来,打造农游品牌,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使得游客在农业旅游中不仅获得休闲、放松,更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从而获得全身心的满足。常州溧阳的南山竹海景点,目前已经形成了静湖娱乐区、静湖竹筏、休闲服务区、竹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区、登山浏览区等不同景点,让你感受“天堂南山,梦幻竹海”的仙境。南山竹海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品牌效应,在江苏甚至全国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被誉为2014年江苏十大避暑圣地之首。像这样的一个旅游品牌,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黄山的翡翠谷景区,又称“情人谷”,由于电影《卧虎藏龙》里的竹梢打斗、深潭寻剑、飞瀑踏波等场景在此拍摄,随着电影的上映而使得黄山“情人谷”一时名满世界,很多国内、国际的游客蜂拥而至。这里不是说南山竹海也一定要和黄山翡翠谷一样借电影来宣传,而是说明在景区宣传上可以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再比如,留青竹刻和常州梳篦、乱针绣并称为常州三宝,在南山竹海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场所来宣传常州留青竹刻,甚至聘请一些大师到那里成立“留青竹刻大师工作室”,现场教授感兴趣的游客来学习。另外,也可以考虑增设一些竹子加工、开发的产品陈列室,邀请部分竹纤维、竹地板、竹子器具厂家设立联系点,既可以宣传竹文化,又可以推广农业产品,一举两得。

  3.建立健全农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推行持证上岗,提升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建立健全农业旅游从业人员准入机制,规定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并获得相关上岗证书后才可以持证上岗。同时利用常州高校多的优势,政府或者相关农业旅游单位委托相关院校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教育和上岗培训。建议由财政出资对农业旅游经营者和农民进行免费定期业务培训,把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纳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也可以和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院系对接,把部分农业旅游景区景点设为旅游院系的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选派部分学生、教师到农游景区景点实习、对农民免费培训,加强对农业导游的培养,尽快形成专业的农民农业旅游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旅游人员的素质。

  4.进一步完善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建设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在充分调研、合理规划、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拥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配套设施,为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农业旅游论文9

  一、山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

  (一)现代都市依托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即环城一带开始出现进而衍生。现代都市依托型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徐葡峰山庄、晋中明乐庄园等都属于环太原市区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休闲园区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以自然景观、风俗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为主打,带动其它涉农产业的发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的乡村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主导产业依托型

  近年来,山西省八大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产业园。依托山西发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整合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特色产业促动乡村旅游发展。清徐县葡峰山庄、忻州原平大营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较好的范例。

  (四)龙头企业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很多大型的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闲观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比如,围绕六味斋、双合成、水塔醋业、冠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处中部,历史悠久,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包括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阳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靓丽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发掘各地特色民俗艺术,晋中社火,晋南、晋北的面塑花馍村,北广灵、南浮山的剪纸村,太谷的花灯,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对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出现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农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条件和乡村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卫生模范村泽州县东四义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为现代农村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二、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山西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内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不少项目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品牌项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观农业、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园区缺少科学论证和系统性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情况很常见。高品位、上档次、综合性、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档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园区中可以游玩的项目较少,就容易受季节制约,造成资源闲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来临就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资不足,土地难流转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往往投资不起,纯粹政府投资又会产生效率问题,较好的投资主体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寻求转型,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越来昂贵,流转土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协调解决。

  (四)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

  由于缺乏总体的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少沟通,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缺乏合作和学习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停留在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和采摘、牧放动物,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应将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上总体把握、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根据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展示山西省壮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强势旅游文化。山西省应构建以太原、大同、临汾等较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乌金山等为中心的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赏乡村风光、乡土风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乡村宾馆和客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设计旅馆和客栈,要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城市化”,具备冲水马桶、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口等条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闲散劳动力,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另外,欲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需由基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解决好停车场、垃圾回收处理、下水上水、空调暖气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创建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现代传媒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宣传、报道、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从横向来看,应促使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点对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从纵向上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点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提供商是产业链的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农村旅游服务中介是产业链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通过纵向产业链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在产业链集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无缝衔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区域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规范

  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相关部门应牵头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评级、促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开发经营。金融机构应对信用良好、优势突出、潜力较大的项目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相关部门应做好政策的衔接工作,如对农家乐经营项目免税,休闲农业园区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免税,休闲农业项目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等。

农业旅游论文10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关注,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生活体验已成为诸多旅游者的向往,尤其是城市居民。农业旅游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农业旅游是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其可以提供农耕、收获、采摘、垂钓和饲养等活动供游客参与,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这种农业旅游也叫观光旅游。发展农业旅游,不仅可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而且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拓宽投资环境,使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统一。

  1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的农业旅游最初是农民自发开放自家的果园、菜园,进行观光、采摘等旅游活动。如今,各类农业观光园、农业博览园和科技示范园等相继建成,我国的农业旅游目前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种类型农业园区有3000多个。

  2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石家庄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多渠道发展,是石家庄市建设现代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等活动场所,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消费能力,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益,缩小城乡差距。

  3石家庄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市农业资源基础相对较好,市区周边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农业相脱节,农业旅游整体水平不高,问题主要如下。

  3.1规模小、散户多,经济效应不显

  著石家庄市农业旅游项目过于集中,主要分布在周边市县,最长车程不超过1h。由于大部分为一日游,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短暂,不能形成休闲、娱乐、住宿等系列服务项目。因此,普遍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以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长此以往,个别农户收益低下,最终选择退出经营农业旅游,进而影响到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3.2项目单一、种类少,多元化特征

  不明显石家庄市农业旅游开展时间不长,主要集中在农家乐和观光、采摘项目上,缺乏多元化发展。单调的采摘一日游已很难吸引散客,且季节性太强,游览时间相对较短,阻碍长期持续发展。同时,也不能适应大多数旅游者对深度游的要求,造成其发展缺乏后继支撑力量。

  3.3农业旅游观念、水平有待提高

  石家庄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旅游项目经营者注重短期利益,目光短浅,对于品牌、服务及开发新产品不够积极,仍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恢复及资源的再开发。

  4建议和对策

  根据“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发展思路,把农业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形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以农业有机生态为根本,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导,走出农业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

  4.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土地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其自主使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因此,在发展农业旅游方面,政府不仅应承担主要的引导作用,还应对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联合各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

  4.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多元化发展农业旅游

  当前,农业观光产品在农业旅游向深层次发展形势下,显得单一、无竞争力。如何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精品线路,树立品牌,将是农业旅游做大做强的必须之路。首先,目前石家庄市有现代农业观光园、石家庄紫藤葡萄庄园、平山县滚龙沟观光采摘园和高邑县金世纪林果科技园等休闲农业景区。这些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可以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适当发展畜牧类型,增加自助养殖或代理养殖等项目,加大野生肉、禽、蛋和农特产等的加工与销售渠道。其次,在开发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操作方式。如土地按时节承包,由租户按各自爱好,与农户协商进行相应劳作;或是利用假期,组织城市游客到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分享农家乐;或是把土地分小块出租,假日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浇水施肥;开发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成立少儿教育农业基地,针对中小学生将农作物分类种植,并开展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参与活动,如葡萄酒生产、果汁制作等。

  4.3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发展农业旅游规模,需要采用科学管理的集中农业旅游项目。因此,引入企业发展模式,由企业来合理规划、投资、宣传、建设和管理,将是推动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石家庄市的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加大开发力度,在近期得到重点发展。从开发条件来看,石家庄具备大力开发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今后,石家庄市应从政府、经营管理者和农民3个方面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培育,以便提高其发展水平,确保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农业旅游论文11

  1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

  目前已初步形成黄河牛场及小白河一带的垂钓渔家乐、土右旗和固阳县及市区近郊的“农家乐”、达茂旗的牧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研究来看,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2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资源分析

  2.1地区“农家乐”休闲游已具雏形

  包头人有着深厚的“农家乐”情结。“农家乐”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形式,现已成为包头市民小假日出游的主要内容。黄河沿岸的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融入休闲游;达茂旗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草原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形成特色草原“牧家乐”休闲游模式;土右旗以二人台戏曲、漫瀚调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农家乐”为包头地区观光农业游和“农家乐”休闲游向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奠定了基础。

  2.2旅游资源丰富

  包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山河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人文古迹包括寺庙道观: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梅力更召、席力图如、哈布图哈萨祭奠堂、吕祖高、昆都仑召,乃春庙;文明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遗址、汉代麻池古城遗址、“阿善”遗址、汉长城遗址、阴山岩画、赵国人墓葬、匈奴人墓葬、秦直道、西汉古城、涸阳道、怀朔镇遗址、燕家梁元瓷窑遗址、元代阿伦索木古城(赵王城)、金堑壕、突厥石人墓等,都具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自然风光有:希拉穆仁草原、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黄河渡口、南海湖泊、昭君岛屿、南海湿地、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地有响沙湾、恩格贝、神光等沙漠景观;伊盟的成吉思汗陵园等各具特色。包头市深居内陆,气候处于中温带,夏季气温不高,蚊蝇少,不潮湿,非常适宜外地游客消暑避夏。包头市旅游资源内容多、分布面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然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休闲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包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3农业资源区域分布特色明显

  土默特右旗是包头蔬菜、果品、葵花产区,具备形成大规模自然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可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固阳县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具有开发季节性油菜园、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在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结合现有的渔家乐,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活动的休闲渔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开发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开发特色的主题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极其有利。

  2.4经济环境优势明显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第一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了许多值得自豪的荣誉,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现已跃居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第34位,中国投资环境五十优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增强了包头旅游的吸引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的经济环境,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配套资源。

  2.5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较近,是呼、包、鄂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头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包头、包头—银川为东西轴线和包头—西安、包头—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可起降波音737、767飞机,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进出包头旅游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为休闲农业旅游客源的开发提供可能。

  2.6旅游观念转变

  短时间、近距离的休闲度假出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都市郊区、旗县区及乡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多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对特色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包头市为例,其总人口为260万,城镇人口180余万,城市人口超过69%,渴望抛开紧张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尽情放松的城市人不在少数,潜在客源市场较大。

  3包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的模式

  3.1大规模景区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项目、内容组织各种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标市场为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

  3.1.1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可在土右旗各大蔬菜、果品产区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形成大片自然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油菜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采摘、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在固阳县主要发展季节性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规模景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3.1.2湿地渔业游

  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旅游活动的渔业游。

  3.1.3草原牧业游

  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

  3.2景区依托模式

  依托梅力更、九峰山等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客源来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在景点周围开发集吃、住、娱、购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与景区的登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森林探险、地貌欣赏等项目形成互补,加强吸引力,协同发展。

  3.3观光采摘游模式

  针对温室和时令的各种名特优果品、特色蔬菜、新鲜品种,开展传统名果、蔬菜及其他农作物采摘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如土右旗的杏、李、果、葡萄、向日葵;城市郊区的草莓、蔬菜、糯玉米、甜瓜、西瓜;固阳县的土豆等,让游客体验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3.4农事体验模式

  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和农业工艺技术、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通过农事参与,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的作坊,如荞面作坊、豆腐作坊、榨油作坊等,进行参观、学习、操作,体会亲身体验的乐趣。

  3.5“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游模式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民谣民歌、农家菜肴、民族服饰等,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如开发春节的转九曲、十五的闹元宵、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结合传统农家菜肴,住农家热炕头,丰富市民春节休闲游的内容;端午节利用包粽子、做凉糕,插艾草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为市民提供艾草休闲游。土右旗可将二人台戏曲、漫瀚调等纳入“农家乐”;黄河沿岸发展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纳入休闲游;达茂旗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发展特色草原“农家乐”休闲游模式。

  3.6农业科技游模式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既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又可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包头市主要粮食产区、蔬菜产区的科技示范区,展示异地特色花草、蔬菜、水果和新开发的农业产品,展示当前已开始应用的滴灌、喷灌、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沼气池等应用的环境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化的进程及发展前景。

  3.7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业科技游。伊利、蒙牛是全国乳业龙头,建设在包头的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参观其世界水平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学习其先进技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现代牧场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发工业园区旅游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旅游相结合模式,以产品生产、绿色养殖参观、购无污染的鲜奶、手工奶食品来吸引游客。借助小肥羊、小尾羊餐饮全国连锁的知名度,开发肉羊现代化屠宰、等级分割、成品肉分装等加工车间参观,火锅调料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旅游,以品尝、购买优质小肥羊、小尾羊涮肉,购买正牌的小肥羊、小尾羊火锅调料吸引游客,形成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

  4结语

  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出现新的特点及态势,各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新模式也会应运而生。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突出地区特色,创新性地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才能使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产业。

农业旅游论文12

  1包头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伊利、蒙牛乳业集团、小肥羊和小尾羊餐饮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了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尤其是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把鹿的生态养殖、系列鹿产品深加工与营销链接在旅游链中,将畜牧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在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2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发展无序

  对农业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业特殊的旅游价值及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和管理不明确,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明确,休闲农业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旅游部门与涉农部门参与管理和指导都不足。目前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2.2缺乏规划,产业组织自发化

  包头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组织自发化问题突出,缺少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存在随意开发的现象。产业者对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生产与休闲游憩相结合的新兴产业认识浅显,对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社会、教育、保健、社会、文化以及环保等功能理解不够,认识不足,在项目开发上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和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和地域特色,内容单调;缺乏鲜明的主题,定位趋同化;功能不明确或功能单一。项目建设多以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为主。

  2.3季节制约,资源利用率不高

  受气候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包头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象湿地观光渔业游、草原牧业游、田园农业游和观光采摘游的休闲农业旅游,容易受气候和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而开发的资源又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时节缺乏旅游主题和项目,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2.4市场意识缺乏,知名度不高

  普遍存在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景区(点)的社会知名度较低,企业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低的现象。所搞的休闲农业旅游,没有起到延续和传承农业、农村文化的功能,没有抓住农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传统农事和农耕文明等文化精髓,也没有打造出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文化内涵肤浅,吸引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低。

  2.5建设水平不高,管理经营能力弱

  目前包头市休闲旅游表现为起点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一,档次品味不高、配套设施不齐的状况。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农业休闲旅游点周边环境较差,水、路、电和卫生等条件制约其建设与发展。同时,经营者自身缺乏农业旅游策划、设计和包装等内涵的专业性知识,缺乏规范化运营管理能力,而从业人员又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下,整个产业存在管理模式混乱,管理水平差的现象。

  3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

  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前景广阔。但要注意避免盲目、无序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雷同经营、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时,政府要把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放到解决“三农”问题大局上考虑,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打好休闲农业旅游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市民和游客开辟游玩的新领域,为农牧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

农业旅游论文13

  [摘要]旅游目的地社区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旅游发展过程带来的社区问题,文章以都江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都江堰紫东社区的实地走访观察和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总结出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给社区带来的负面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都江堰;旅游发展;社区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2020年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不断升级,使得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带动当地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作为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旅游发展状况,而旅游业的发展是否对社区居民带来了负面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因此,研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对于如何处理好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社区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国内外旅游发展的比较等方面。例如,ManashRanjanGupta和PriyaBrataDutta(2018)通过建立动态模型考虑旅游发展对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1];TheaNoordeloos(2018)研究探讨了阿姆斯特丹西部乡村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范围[2];面对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必然性,王馨颜(2018)对内蒙古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3];李淑娟、王彤等人(2019)从我国14个滨海城市着手对我国滨海城市的旅游产品、服务、市场、环境质量进行测算[4];魏俊、胡静等人(2018)利用超效率DEA-MI模型研究鄂皖两省29个城市的旅游效率[5];肖艳玲(2018)从乡村旅游兴起背景、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几个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比较研究[6]。在旅游发展和当地社区及居民的相关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astegarR.(2019)认为当地居民的支持是环境保护尤其是偏远地区脆弱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7];DimitriosStylidis(2018)认为地方依恋是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一个整合地方依恋与地方知觉的模式[8];我国学者贾衍菊和王德刚(2015)以山东省荣成市河口村为例,研究了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的动态变化趋势[9];梁增贤(2018)基于多重差异理论对焦作云台山附近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估[10]。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涉及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基于此,本文将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都江堰市紫东社区居民的实地走访和与居民进行访谈交流,研究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3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分析

  3.1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引发主客矛盾

  每逢节假日,都江堰古城区便会迎来众多游客,由于都江堰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相对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而言,都江堰居民大多留在市区,导致都江堰总体人数增多,社会生活设施承载量过大,例如古城区和社区的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负载量增多,影响居民原本的正常生活。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没有制定相应的交通分流预案,而在旅游旺季时期没有对当地居民进行错峰提醒以及对交通问题进行良好疏导,大量的外来车辆导致都江堰古城区的交通拥堵。旅游者在旅游路线中自我选择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与当地居民生活路线形成部分重合,导致当地居民的出行不便,甚至会造成与旅游者的冲突。同时,熙熙攘攘的游客对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噪声干扰,这些都导致当地居民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

  3.2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负面示范效应

  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导致人员文化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外来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当地居民中无形地传播和渗透,从而对都江堰的社会风气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者离家外出之后,在家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社会规范和约束没有了,因此容易产生许多不文明的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成都平原的饮水都来源于都江堰内的岷江,从而对都江堰城市的生态文明要求较高,相对于其他旅游城市来说对受到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敏感,因此其中一些旅游者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会对都江堰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

  3.3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文化总体价值失衡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旅游地往往会包装、加工当地的传统文化。很多传统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发生时间、发生场合和文化意义,而现在随着旅游的发展使得很多传统文化过度商品化,在都江堰中便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都江堰有名的“放水大典”。原本的“放水大典”是在清明节进行,而现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观看需要,该项传统民俗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大大削弱了“放水大典”原本的文化意义。都江堰不仅有水利文化,还有其他众多的传统文化,例如多元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但是目前过度商品化的水文化遮蔽了其他文化。都江堰临近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有大量少数民族,使得都江堰拥有着多民族文化,而这种多民族文化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此外,都江堰周边的旅游纪念品也并未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

  3.4旅游经济对居民影响不大,社区参与感不强

  都江堰作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迅速,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而都江堰的旅游发展很少对当地居民产生经济效益,居民可感知的旅游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方面,如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的美化等,但是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以都江堰灌县古城区为例,古城区的运营主体并不包括居民,大多是一些外来的连锁商铺,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使得许多居民认为古城区的旅游发展与他们并无太大关联,这导致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关心程度不强。这种社区参与感的缺乏不仅使得旅游发展的红利没有惠及当地的社区居民,也使得游客来到都江堰古城区中无法与当地居民进行主客互动,无法充分体会到当地的文化内涵,最后只剩下商家的叫卖以及仿真的复古建筑。这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古城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4对策及建议

  4.1结合多景区优势,合理分流

  在旅游旺季时,进行游客分流。一种是根据旅游景区将游客进行路线的分流。去往都江堰景区的游客减少在市区中心内部进行逗留,去往青城山景区游客尽量不开车进入古城区内部,从而减少都江堰市区的交通压力;另一种是根据时间段将游客分流到不同的旅游景区,现在都江堰游览顺序基本固化,上午都江堰景区+古城,下午青城山景区,然后回成都,白天的古城游览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时间重叠,旅游景点的相同选择也会导致游客的行进路线重叠,这种固化重叠的景区选择模式带来的短期时间内的聚集行为会加大旅游旺季时的交通压力,可以将大部分的游客进行提前的景区选择分流,将灌县古城内部的游览观光尽量留在晚上,与白天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分开。一方面减少市民日常出行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留住游客。

  4.2加强游客宣传教育

  加强游客的素质教育。一是提醒教育。从导游抓起,在旅游团中时刻倡导文明旅游,强调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等文明行为的重要性。二是宣传教育。通过在市区内设置路灯显示屏播放等形式对进入城区的游客以物化的形式进行间接的教育。另外,可以跟运营商合作或者微信平台操作,对进入都江堰地界的游客进行包括欢迎词、注意事项、项目推荐以及文明旅游等在内的文字消息推送,在游客感受都江堰旅游细致的人文关怀的同时接受文明旅游的素质教育。三是鼓励教育。每年可以举行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明游客的评选和选举,优秀者可以提供下次个人景区门票免费等奖励,并对全部过程进行宣传和报道,在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风气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重游率和忠诚度。

  4.3丰富文化体验,减少商业表演

  减少单种民俗文化表演的频率。对于文化的宣传固定重要,但是每天对于“放水大典”文化的演绎就显得过于商业化,而且也会降低游客对于该文化的兴趣。建议减少“放水大典”等经典民俗的表演频率,增强游客对于该文化习俗表演的珍贵体验。另外,可以加强其他的都江堰民俗文化探究,例如美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丰富都江堰的整体文化厚度,也可以填补由于“放水大典”等文化习俗减少演出频率带来的空缺。丰富文化展现形式。对于节日和习俗等文化的宣传除了商业表演之外,还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日的形式来展现,每月举行特定的旅游主题。例如美食旅游节,在当天将都江堰传统的小吃以及饮食的习俗与历史通过摆摊、景观装饰、人员配合等方式,将这些内容在一天集中向游客展示;又或是茶马古道旅游节时将茶马古道的交易形式融入景区的经营当中,这种文化的宣传方式既减少了商业化的气息,又在提高游客体验度的基础上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增收。

  4.4增强社区参与,提高经济增长感知

  增强社区居民对于旅游资金收入增加的感知。对于经济收入增加的感知,不一定要通过直接给钱的方式来实现,可以加强社区的参与度来增强其对经济收入增加的感知。例如,将旅游发展带来的部分收入设立一个都江堰市旅游发展基金,每年由市民建议投票选举出适合本地的资金用向,例如统一的医疗保险的部分补助等,并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全市公示这种方式相比于市财政公开来说,他们对于旅游资金的概念将会被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由于旅游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增加社区居民当地旅游发展的支持感。

  5结论

  本文以都江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都江堰紫东社区居民的访谈和实地感知,提出了在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其带来的负面感知,包括交通压力加大、给环境与文化带来的破坏以及参与感、经济增长感知不强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希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旅游发展给社区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旅游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社区居民,从而发挥旅游业的积极效应,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王馨颜.全域旅游视角下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33-34.

  [4]李淑娟,王彤,高宁.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演化特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147-160.

  [5]魏俊,胡静,朱磊,等.鄂皖两省旅游发展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18(8):187-195.

  [6]肖艳玲.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34(5):61-66.

  [9]贾衍菊,王德刚.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J].旅游学刊,2015(5):65-73.

  [10]梁增贤.旅游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估———检验多重差异理论的适用性[J].旅游学刊,2018(2):38-47.

农业旅游论文14

  摘要:我国农业旅游日益兴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对其改进与升级,这就催生了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创新模式。从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入手,以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为依托,就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即产业链重构、扩大集聚效应;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产品升级与体验;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及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等创新。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创新对策

  目前,农业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特色和趣味的旅游形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和生产文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农业旅游带给现代居民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令更多的城市居民获得全身心贴近自然的生活。根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数与经营收入都保持在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仅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的休闲农业旅游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以传统的产品模式为主,出现了用户研究滞后、产品品牌建设落后、产品营销模式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不相符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来改变当前农业旅游的被动发展状态。由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状况,对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加以探讨。

  一、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及商业模式概述

  (一)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作用

  1.大众休闲时代农业发展条件和机遇。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直线上升,增长速度飞快。从2014年刚刚出炉的中国成绩单中可以看出,我国2014年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已有7个省市的人均GDP破万。此外,我国居民在法定节假日上,共有125天公休假日,其中有10天的带薪假期。因此,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渴望也日益增强,这都充分说明我国已具备休闲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大力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参与的表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文中提及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要点。其中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发挥了生态优势,从而突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途径。

  3.有利于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购买了文化和精神产品,充分享受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使得旅游者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旅游者进入乡村也带来了现代的思想与城市的文明,推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现代农业旅游与商业模式

  1.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运用的一种系统,充分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能够促进旅游者消费的服务。与一般的企业运营商业模式相比,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托性、价值性、风险性和高要求性。首先,依托性体现在农业旅游领域内依托多个产业发展,满足其旅游者目的地旅游的精神需求;价值性体现在为农业旅游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风险性则表现为旅游者需求的改变而造成的商业模式的多变性;高要求性是指农业旅游商业模式需要更好的产业策划、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更为广泛的参与以及合作,更需要品牌建设的加强。

  2.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首先,在用户方面存在滞后性,策划与决策上无法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其次,产品未形成品牌化,不具备本身的竞争优势与顾客体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第三,宣传和营销模式陈旧,缺乏“年轻态”。第四,非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导致服务存在偏差。对于旅游景区来讲,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必不可少,农村旅游景区更是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乡村居民没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于现代农业旅游的必要性。首先,可以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体验和感受;其次,促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建立起具有文化内涵、精品以及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体系,扩大品牌影响效应;同时增强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策划和决策的“数据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构成策略

  (一)旅游发展环境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需要完善的内部管理作为保证,由此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顺利实施则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导营造作用,首先,保护和扶持农业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农自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进而做好相关扶持工作;其次,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利用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旅游区域内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规范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二)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

  产品定位和开发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产品定位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产品的开发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路。例如农业旅游当中所涉及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包装、文化旅游产品都是经过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之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文化创意是产品定位和开发策略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主题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从而造就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三)品牌营销策略

  经过产品定位与开发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农业旅游的区分度增大,从而彰显出地方特色与旅游项目特色,以避免出现雷同等现象。品牌营销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三个方面,进而增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市场运营策略

  农业旅游的市场运营策略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和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在农业旅游发展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已经具有明确的分工。从农业旅游角度上说,农业旅游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而管理权则是依靠农户和相关企业,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管理上来,仅仅体现在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扶持。

  (五)产业链发展策略

  现代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一是围绕农业旅游产业,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和发展相关服务业、交通业、物流业、加工业等,扩大产业链条,革新县域经济结构;二是以乡村建设为载体,建立农业旅游绿色食品、旅游产品开发等主体产业,打造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品牌;三是围绕旅游服务,建立涉及水果、畜牧、蔬菜等农村产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旅游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农业旅游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发展集聚式旅游,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是整合空间内部资源,将多种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最终建立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区。农业旅游集聚效应得以产生,主要源于当前情况下农业旅游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重构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以农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集聚点,对现代农业旅游商业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现代农业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基础创新就是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首先,消费者是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给不同的产品。其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并符合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对现有资源实施创新利用;最后,以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优化商业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模式优化体系,在给与消费者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三)产品升级与体验

  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突显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创新,即产品升级、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增加体验活动。该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旅游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化需求,而是个性化、能够体现与众不同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在核心创新方面,首先,促进产品升级和个性化设计,其次,提高旅游者体验感受指数。

  (四)打破农业旅游产品的空间限制

  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扩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维度,保证基础产品和功能产品研发,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使特定旅游资源更具主体性与功能性。同时,加大对发展产品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未来产品的研发,打造农业旅游高端品牌。其主要针对高收入旅游者。因此,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门别类,才能把握关键创新。

  (五)高水平、高品质的管理服务

  根据农业旅游的实际关注点,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特色性、参与性、原始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首先要从细节入手,以流程再造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卓越为最终目标,努力开发高品种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从自然入手,以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为主要核心点,以热情、温馨、亲情等感受为最终目标,做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孙金晶,卢凤君,金琰等.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14(2)

  [3]李旭荣,陆续奎.哈尔滨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商业化经营模式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9(3)

农业旅游论文15

  1.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园区

  1.1“DIY”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园区

  在农业观光园里开展特色项目或特色活动,让游客不单是观赏动植物,采摘各种水果、蔬菜、花卉,还参与各种DIY小制作,如:现场学习插花,制作果酒,制作烧烤,用传统手工初加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在现场把游客分成组进行比赛,相互品尝劳动果实,游客也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劳动果实购买回去品尝。在这种“DIY”模式中,顾客还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把自己收获的劳动果实现场制作出美味大餐,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接近大自然。

  1.2把网络“开心农场”变为现实

  把耕地分成小块,把这些地块租给客人,每位客人相当与网络上的农场好友,好友之间可以相互采摘对方的果实。客人只需要付每年的租金和管理费,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菜地里种植什么,“开心农场”田间安装有摄像头,认购的客人可以随时通过摄像头观察自己的菜地情况,指挥农场配有的专业农艺师进行农作物照管和咨询服务。蔬菜成熟后,农场将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农场主,农场主可选择自行前往采摘,也可让农艺师代收并储存等农场主闲暇时去取,或者与农场好友买卖,交换果蔬,这样不但让农场主体验到真实版的“开心农场”,体会田园生活带来的简单、快乐的乐趣,还可以享受收获喜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绿色新鲜的果蔬。在这个“开心农场”里还有现场制作果蔬沙拉,果汁,蔬菜汁供游客品尝。

  1.3真人“CS”与现实版“植物大战僵尸”结合

  真人“CS”是一种模仿军队作战的游戏,参加者都穿上各款军服,手持仿真激光战枪,配备各款野战装备,穿梭丛林之间,展现各种队形阵势,个人技巧,每个人都全情投入扮演一个士兵或将领的角色。为游客配备仿真激光战枪,全套野战军服和军帽,游客能更投入,也更添乐趣。游戏前每位参与者的战枪中有100发激光“子弹”,在游戏中军服或军帽震动就表示参加者”中弹”,双以中弹数多少决定胜负。也可以让参加的游客选择穿上植物或僵尸的服装扮成演植物或僵尸,模仿网络游戏规则进行游戏,“作战方式”和“CS”一致,使游客体会到现实版的乐趣。

  1.4依托渭河和水上运动中心开发水产养殖产品等项目

  杨凌水上运动中心是杨凌水质最好的水体,杨凌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水质适合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鲳鱼等鱼种生存,由于位于渭河边缘,马口鱼(又名香鱼)甲鱼,鲶鱼等鱼种也不缺乏,非常适合开展水产养殖,在这里开发垂钓、摸鱼、喂养、品尝独特、高效、无污染的水产养殖产品等项目,吸引杨凌周边游客多次前来,帮助杨凌观光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1.5建设农业主题公园

  杨凌以“农科城”著称,田园野趣类度假就成了主要开发产品之一,但是单纯地去依靠农业来展示旅游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没有到稀缺的地步,但是如果将田园作为一种野趣、活动来经营,获得的效果将非同一般。如:杨凌周边的农田非常平坦规整,就像一个个豆腐块,利用人们有春季踏青之习惯爱好,在农田中分块种植油菜、麦子、桃树、苹果树、梨树等,春分时节,遍野的油菜花黄澄澄的、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利用这多彩的背景开展摄影活动、组织踏青队、学生春游,将给人们的春季带来旅游的好去处;等到果子成熟之时,还可以提供田间采摘服务,亲自享受收获的喜悦,这样既为农民增收,又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

  2.加强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

  2.1培养与旅游相关人才促进杨凌旅游业的发展

  创办各类旅游知识培训班、培训会和旅游服务知识、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经验,改进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杨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2.2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

  为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公司应建立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制,明确了每个工作人员职责范围、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在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上应培养自觉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服务理念,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

  3.加强杨凌整体形象宣传力度

  要与各种媒体建立稳定的信息渠道,及时提供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旅游网站,加强合作,制作宣传杨凌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专页,比如通过在陕西旅游网上制作杨凌观光农业旅游专页;在主要街道设立观光农业旅游景点的灯箱、广告;制作综合性、便携式、折叠式,图文并茂、文字介绍概括简单、涵盖交通、观光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画册,旅游卡片。杨凌旅游行政部门要帮助杨凌做好旅游市场宣传策划,大力支持像农高会之类的杨凌节事活动,并借此提高杨凌旅游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强化旅游社团、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服务、协调职能,用市场手段动作、联合进行旅游产品市场促销,向本地公众推介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各旅游景区点在电视台、报刊,特别是旅游报刊,强力宣传,在旅游黄金季节到来之前,各旅游景区点要举行旅游招徕活动,向社会公布活动信息,吸引游客。

  4.加强特色性旅游纪念品开发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对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消费偏好以及市场规模等做具体的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杨凌旅游纪念品资源的特点,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并且旅游纪念品要有这一地方的文化特点,可以做成高端,中档,基础等级的纪念品,以适应不同游客。与此同时旅游纪念品的相关企业应积极联系广告公司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宣传,可通过网络,电视旅游节目,电视广告,景区海报广告,报纸等途径来进行宣传,旅游纪念品被更多人知道,购买的人也就增多了。旅游纪念品作为商品就决定了相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应该由相关的监管部门监督旅游纪念品开发与制作的企业的经营。

  5.总结

  杨凌区作为中国农科城,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杨凌区要合理利用该资源,促进杨凌观光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形成杨凌观光农业旅游品牌和特色,使杨凌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旅游城市,使观光农业旅游成为杨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带动周边地区及其他省区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

【农业旅游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旅游论文12-01

休闲模式农业旅游论文06-30

蔬菜在农业旅游项目中的利用论文07-07

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论文07-07

农业旅游形象传播模式论文07-07

关于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论文06-30

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创建途径论文06-30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探究论文07-11

农业旅游的创意发展路径探究论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