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论文

时间:2022-12-01 15:31:0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旅游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旅游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1

  摘 要:农业旅游是一次成功创意的表现,它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好的创意的支撑,没有好的创意,就不可能在娱乐活动如此丰富的时代,成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使农业旅游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探讨静观如何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展农业旅游,建立旅游式的田园城市为目的促进静观农业旅游发展。

  关键词: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

  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就是一种产业融合,它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挖掘现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领域—产业部门领域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它极大地扩充了旅游产品的数量,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农业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服务为表现,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又是农业多样经营一种形式,产业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属性,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增长方式。所以要研究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因此,本文就试图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业旅游更好的发展。

  2静观花卉发展概述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位于嘉陵江东岸,地处金刀峡旅游热线要冲,静观镇幅员面积72.5 km2,总人口5.6万余人,耕地面积2 460.7hm2,人均耕地0.0487 hm2。静观素有“花卉之乡”美称,种花历史已有500多年,是全国花卉5大流派之一川东花卉艺术的发源地,以人工造型和园林艺术见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静观已建起了20多个花卉精品园,花卉走廊风景秀丽,令人留恋忘返。北碚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建成西部一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为静观花卉业及花卉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静观要争取,立足“花卉产业经济、生态观光体验旅游经济”,着力打造花卉特色产业经济,争取静观花卉产业和都市农业旅游的更大发展。

  3静观农业旅游发展多要素创新

  3.1医学

  (1)田园医疗、美容中心,可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相结合,在园内大批种植中草药材,以花卉药性治疗疾病,也可开发各种以花为主材的药膳,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可种植有美容效果的植物,强调全天然美容的概念。

  3.2艺术

  爱艺坊,吸引热爱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活动的艺术家来田间采风,激发他们以花卉为主题的创作;改造废弃的农舍创办“爱艺坊”,供艺术爱好者们、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的作品,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当地的农业旅游增添一道新的美丽风景。

  3.3婚庆

  主题特色婚典,婚庆市场被称作是“甜蜜的宝藏”。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打造一场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难以忘怀的婚礼,因此,婚典的各种新类型层出不穷,农业旅游也可参与这一宝藏的挖掘,设计与农业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例如: 水果、花卉主题;尝试由鲜花制成的特殊新娘礼服,将水果融入捧花之中露天礼堂以一片花海、果林为背景等等。

  4产业融合之下静观镇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

  (1)特征:城市引力十乡村引力+旅游属性;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不等同于城市化,而是“具有城市引力的别样田园”,既具有城市引力,又具有乡村引力。它保留了田园的外在形态,自然、悠闲、生态、健康,同时又具备了城市内在的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生活舒适。它以旅游为驱动,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并运用旅游带来的资源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以及服务系统的完善;它为旅游而服务,整旧如旧,建设中仍注重保护乡村独有的、一定的乡土特性,并进一步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活动,打造让“城市人诗意暂居的惬意田园”,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样的形态之下既能吸引市民前往休闲度假,又能留住农民积极改造家乡。

  (2)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对“乡村意象”的追求;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一体化的要求,并在前后台之间设立相应的缓冲区。这对实现田园城市的形态十分有帮助,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此外,后台也不一定就是禁区,也可以让游客在对前后台的对比体验中,感受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伟大成果。

  (3)收益中预留乡村改造基金;要形成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有必要在产业发展的收益中留出一部分供区域建设的专属基金,并由专人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上述前后台形式的建设、发展,避免农民个人行为对整体形态的破坏。

  (4)与城市结对互动;可与城市结对互动,更多地利用城市资源,更好地了解市民需要,提升目的地吸引力,更深入地理解城市生活的内涵,帮助乡村前台、后台更到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xx.

  [2]肖建勇,郑向敏.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xx,(12).

  [3]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xx,(02).

  [4]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xx,(05).

  [5]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xx,(05).

  [6]张琳珊. 乡村旅游创新模式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22).

农业旅游论文2

  一、兴宁区农业旅游形象的本底认知

  (一)兴宁区主要旅游景点景区的规格特色和门票价格

  兴宁区的主要景区景点共24处(排除少数已经不具有接待功能的旅游景区),现在营业并收取门票的有10处,3A级景点有1处,均价2元,4A级景点有2处,均价124元,在建中的4A级景点一处(昆仑关战役遗址不被收录到门票统计中)。市级文物及景点有6处,均未收费。区级文物、景点2处,平均门票价格11元。农业旅游相关景区景点有2处,平均门票价格20元,其他收费景点有3处,平均门票价格5元。

  (二)南宁市整体旅游景区景点的规格特色和门票价格

  除了兴宁区以外,南宁市景区景点共还有57个,南宁所有景区景点共有81处,所占全部景点的比例为70.37%,现在营业并收取门票的有24处,南宁市收取门票的景点共有34处。南宁4A级景点4处(在建的昆仑关战役遗址为4A级,未被统计到价格中),平均价格68.25元。3A级景点4处,平均门票价格10.50元。有市级文物7处,市级文物均未收费。区级文物及景点4处,平均门票价格13元。县级景区景点3处,均未收费。农业旅游景点景区13处,平均门票价格13.46元。国家级森林公园或其他景区共有7处,平均门票价格23.29元。

  (三)兴宁区旅游景区景点与南宁市整体的对比

  1.兴宁区景点与南宁市景点特色对比

  2.兴宁区与南宁市同景点平均价格对比

  (四)利用霍尔模型分析

  兴宁区的旅游产品形象,通过霍尔模型,兴宁区整体旅游产品为与霍尔模型中的优势地带,即兴宁区的旅游现状是产品价格相对于南宁的各景区景点较低,特色相对突出,在南宁旅游资源已开发运营的景区景点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兴宁区农业旅游资源占兴宁区全部旅游资源的比例相对偏低;兴宁区现在经营的景区景点在南宁所有经营的旅游景区景点中占有相对优势,兴宁区所占南宁景区景点数量比重要远远高于兴宁区现在营业的景区景点所占南宁营业景区景点的数量的比;而兴宁区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景点价格又高于南宁同类景点的价格。由以上可知,兴宁区整体旅游产品竞争优势较强,发展态势良好,未来旅游发展拥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其农业旅游开发不够,兴宁区的农业旅游应抓住大的旅游发展趋势,城市进行农业旅游开发,以带动旅游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旅游形象定位

  1.兴宁区农业旅游形象定位是面向全国:大西南红色旅游胜地、自驾车旅游胜地;面向南宁:南宁绿城都市城中花园。

  2.兴宁区山水花草游的具体宣传口号:广西兴宁,山红水绿花香草芳菲。一山满红:环昆仑关花团锦簇敬英烈;二水沁绿:凤凰谷、覃河谷,两谷绿水细长流。

  三、兴宁区农业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受众分析

  兴宁区位于南宁市中心向东北方向,兴宁区既包含南宁市商业中心,也包含距离南宁市中心较为偏远的农村。其现有和潜在的农业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不集中,除了昆仑关战役遗址是准4A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外,其他农业旅游资源的级别较低,所以如果把旅游开发的核心客源目标市场定到广西区以外的地区,有些不符合现有的实际情况。因此,应该把兴宁区的农业旅游开发的目标受众群集中在南宁市,把南宁市民的双休日休闲娱乐中心作为兴宁区农业旅游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为了兴宁区农业旅游的持续性发展,要重点关注广西区的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以及一些距离南宁较近的广东城市,有目标有层次的进行旅游形象传播。

  (二)农业旅游形象传播的策略选择

  本区进行旅游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本区旅游特色,增大对其旅游客源地潜在客源的吸引力。而兴宁区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强有力的宣传推销活动来传播其旅游形象,使其塑造出的旅游形象在大众中,至少在其主要客源地广为传播,并深入人心。兴宁区农业旅游形象传播可以采取空间传播策略和时间传播策略相结合的方式。空间策略上应做到在旅游者最先进入及最后离开所经之地,即第一印象区和最后印象区时做好形象导入、形象加强的工作。尤其应做好地标区的形象传播工作,因为地标区是旅游地区的形象传播的强有力支点。时间策略上要求做到持续传播和分期传播的相互结合,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宣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形象的不断传播密不可分,因此本区需要对农业旅游进行长期宣传。但由于长期大力宣传的费用太高,所以本区现在要以分期宣传为主,长期宣传为辅。分期宣传主要的时间点分布在旅游旺季期、各种节假日、旅游节庆和旅游推介活动中,其中包含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三)农业旅游形象传播具体步骤和方法

  1.创立兴宁区农业旅游形象的主题口号

  在实践中,旅游的理念形象常常概括为一句主题性的宣传口号,主题口号由于其短小精练,易读易记,在形象传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兴宁区的农业旅游形象的主题口号可以按本规划农业旅游形象定位中的方案实施。

  2.抓住宣传的表现时机

  重要事件、节庆时刻是地方旅游形象表现的最佳时段。各旅游地区若能抓住良机,展现与推广旅游形象,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因为重要事件、节庆活动、体育盛事、娱乐演出、重大庆典都可是旅游形象的推介会。兴宁区可以在南宁举办的东盟博览会,南宁民歌艺术节、各种美食节等活动中推介自己的旅游特色,实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对接。

  3.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

  旅游形象传播的途径包含多种传播方式,从普通广告到事件传播再到旅游宣传手册,方式多样(具体如表5所示)。在旅游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中,采用哪一种传播途径和方法,则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和宣传的时效性等要素,在综合考虑成本-收益的前提下来选择和决定。一般来说采取多种形象传播策略相综合的方式较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传播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节庆营销和事件营销等目前比较流行的传播方式。

  4.开发代表性的形象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以旅游目的地旅游景点为题材而制成,是旅游地区形象的艺术表现。游客们通过旅游纪念品可以回忆和联想旅游地的形象,从而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保持和传播。在兴宁区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开发如太阳帽、小彩旗,信封、T恤,工艺品等印有兴宁区农业旅游形象标语的旅游纪念品。

农业旅游论文3

  摘要:近年来,农业旅游逐渐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对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我们只有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的重视度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业旅游开发的管理模式展开探讨,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推动农业旅游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管理;思考

  前言

  我国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现阶段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这进一步体现出我国对农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基于时代背景给予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时代的背景下,农业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顺应市场的需求得以产生和发展。不仅能够切实的促进农民的收入取得相应的提高,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农业资源作为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农村旅游的开发能够有效的保障农村土地的经济性质,进而对耕地数量的保护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一、探讨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的模式

  1.农户分散经营模式

  目前,在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阶段是由农户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主体,农业旅游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分散式经营模式为主。以农户为主体进行经营直接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是开发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分散,而一些农户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没有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而相应附属农产品的开发也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支持出现单一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二是农户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农业旅游开发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开发和宣传。除此之外,经营者缺乏统一的规划,对原有的田园风光进行过度的修建,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1]。

  2.企业主导经营模式

  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为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带来严重的外部问题。而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外部问题。但引进的企业作为外来者很难考虑到乡村公共资源对后代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仍然可能导致对农业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和破坏[2]。

  3.村民自主开发模式

  以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作为农业旅游经营模式中的主体,主要基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内,村民自发联合形成的农业旅游开发组组织。一般情况下,会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占用、供应等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并结合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农业旅游资源和乡村整体文化环境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维护。这一经营模式是目前比较符合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模式[3]。

  二、分析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现存问题及形成原因

  1.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现存的问题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基础发展阶段。对于现阶段农业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的收入提高效果不明显。二是农村的乡土民俗和自然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对于农业旅游资源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2.农业旅游开发管理中问题成因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营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这直接导致产品类型较少。二是对农业旅游开发和管理没有进行长期的规划,缺乏相应的品牌产品和足够的营销力度。三是人才和资金的短缺导致旅游市场淡季和旺季差距较大。四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并且缺乏相应的体制,导致市场形成严重的无序竞争。

  三、探究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相关对策

  1.正确认识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前提指导,因此要想确保农业旅游能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要对其具有正确的认识。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旅游资源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对农业旅游资源存在的本质内涵和具有的重要价值进行充分的认识,改进和创新农业旅游开发和管理意识。相关部门和所涉及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从而为农业旅游发展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2.农业旅游规划开发

  农业旅游主要是向游客展示出农村生产生活的整体,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农业资源。这也要求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个综合的资源系统,必须要从整体上对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开发。对于农业旅游的规划和开发不仅要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好农村生态系统,还要重视农业科学配置,保证农业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3.加强相应制度规范

  现阶段,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管理十分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农业旅游开发主体在使用公共资源时能够主动考虑社会成本,进而对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进行合理的限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旅游经营组织在进行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加强对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相应的旅游知识培训。二是要与相应的旅游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为农村旅游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三是要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拓宽农村旅游人才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倡导农民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取得提高。

  四、结语

  农业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想更好的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我们要明确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正确的认识农业旅游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其规划开发,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琼,刘敏.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及其升级转型[J].改革与战略,20xx,33(3):108-110.

  [2]李英.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的实践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xx(1):67.

  [3]金凤.自助旅游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的新思路[J].学子:理论版,20xx(9):7.

农业旅游论文4

  一、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游客数量统计

  通过对海林农场旅游局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得出海林农场近年游客数量统计及变化(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2014年前三季度,游客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旅游收入变化

  近五年数据结果表明,除住宿2013年与2012年持平、购物2013年低于2012年之外,其他各项均是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展势头强劲。

  (三)合作开发

  海林农场在自身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农场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利用与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国雪乡和亚布力滑雪场等的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农场为下榻基地,春夏秋冬都有去处的圣地。

  (四)格局构建

  海林农场构建“一心三圈九游”的辐射格局,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形成场内旅游圈、周边旅游圈和外地旅游圈。场内旅游圈重点突出北国田园风光生态游、高效有机农业观光游、现代农民生活体验游等“三游”;周边旅游圈重点突出镜泊湖游、中国雪乡游、宁海山风光游等“三游”;外地旅游圈重点链接东北游、西部游、沿海游等“三游”,通过“内部建、外部联”的模式,迅速启动农场的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占据农场全年收入的半壁江山,推动农场旅游产业健康迅猛发展。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海林农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虽然旅游人数增加,入住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及营销方面,还在走其他景区发展的老路,应该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营销道路,才能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传统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传统的旅游业甚至是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产定销”的销售方式,即旅游景表2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5年来收入变化(单位:万元)点闻名什么,就依托什么,然后就卖什么,这种推销方式是世界各国甚至是我国大多数景区所遵循的老路子。这种营销方式最大的投资就是前期建设方面,当景点建设完工之后,便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墨守成规。最后导致其他景点可以仿效,多地景点景观大同小异,特殊性丧失,吸引游客的能力降低,最终效益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情逐步增加,如果在营销方式上不加以更新,沿用老路,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1.重点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根据相关报道表明,未来最有赚钱潜力的十大行业中不仅有农业,还有旅游业,但是这种旅游业并非是单纯意义上旅游业,而是在线旅游。相关数据表明,近3年来,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成。而国际知名咨询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数据也表明,2011年~201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313.9亿元、1708.6亿元和2204.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5%、30.0%和29.0%,其增幅要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水平,并且该机构预测到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650亿元,符合增长率超过20%,因此海林农场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创新网络销售模式通过对传统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和新兴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发展网络电子营销不仅能够完善企业框架建设,而且适应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为广大游客的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海林农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由单一的线下销售变成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双管齐下、共同发力的销售形式。在网络销售模式中,海林农场可以采用B2C和B2B两种形式,当游客为个体时可以采用B2C即企业对个人的形式,当游客为集体或者旅行社组织游客集体旅游参观时,可以使用B2B即企业对企业的形式。通过分类可以对不同游客群体进行分类引导,便于游客管理和旅游数据的相关统计。这样对海林农场来说,可以扩大客源渠道,提高网络宣传力度;对游客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提前对海林农场及其周围环境、相关路程及门票进行了解。同时,农业生态旅游属于一种无形产品,通过网络形式进行销售除了游客本身之外不会产生任何物流费用,运营成本低,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对接送车次和车费报价等相关方面进行沟通。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当代,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将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快速纳入网络销售,海林农场才能在降低成本、扩大客源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将农业生态旅游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让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游客的视野中,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

农业旅游论文5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多存在乡村或特定的景观周围,不稳定的市场化境和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对于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往往是很大的打击,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和收益降低。农业生态旅游可以说为农业耕作者提供了商机,通过旅游来提高农作物带来的收益,降低了恶劣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能为农民增收的另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自然风光,未受到城市工业的污染,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投入使用,开发的成本较低,投入较低,但是收益潜力巨大。农业生态旅游类型与形式众多,包括观光型,品尝型,休闲型和综合型。通过动眼,即参观生态自然景观,带来真实的视觉感受;动口,如亲口品尝生态农业产品,体验农业饮食特色;动手,如通过亲身接触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这样通过不同方式的感官体验,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压力的释放,融入到生态旅游的境遇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当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国国情,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中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仍存在管理不当,一些旅游区只关注眼前利益,对于旅游存在开发过度的现象,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负荷,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深刻理解其内涵,他们错误的以为城市化才是生态旅游的目标,于是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将传统的乡村居住房改为装修考究的洋房,把乡村小路改为柏油马路,增加了诸多城市中的娱乐设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农业生态旅游完全背道而驰,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还使得游客失去了选择农业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装修得如同城市般的农村,和城市又有什么区别呢?完全失去了乡村的乐趣,也改变了生态旅游的本质。

  (二)地方特色不够明显

  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让游客体会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生活乐趣,在不同的地域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只是停留在建立观光区,采摘园,森林公园等设施,或是让游客亲自动手劳作,体验农家生活,这样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失去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独立性。由于内容形式大多相同,使游客在乡村停留的时间较短,消费水平不高,使游客的期待落差太大,不仅不利于农户将其作为收入的来源,也不利于旅游景点的宣传。

  (三)相关法律法规落后

  在新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游客与业主发生纠纷,轻则发生口角,重则导致流血的悲剧,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存在一些相关法规没有出台,或是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农家乐的食品中没有相关的质量检验和卫生监督,工商部门没有对定价进行严格的监管,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不重视,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存在着无约束性,盲目性,导致项目重复的低水平建设,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制约

  在农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大多以“农家乐”形式存在,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管理团队,在活动的趣味性和组织性上,不够丰富,使得游客在游玩期间只能单一的进行聊天、打牌等活动,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家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形式在用人方面有着很大的限制,用人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内部管理杂乱无章。同时,部分乡村景点的管理人员属于村子内部成员,并无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使管理者的专业型高低不等,对于旅游景点的设计和规划理念不够成熟,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不考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目前许多乡村中都缺少专业性的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整个旅游管理团队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由此导致了农业旅游的投资回报率低,不仅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要和消费需求,还使得农业生态旅游不能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不重视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建筑等用地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生产用地不断减少,在少之又少的耕地中,有的农户进行不合理的开垦以及不顾后果的过度开发,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农作物期间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对于土地的掠夺经营,导致土壤结构受到很严重的破坏。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如游客乱扔垃圾和农户错误的生活习惯,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大大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质量。

  三、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虽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也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展示了各个地域的特色和文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我国气候多样,各地的自然风光个性鲜明,不管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温婉柔美的江南水乡,或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都能给予全国各地人民以美的享受。上述得天独厚的优点,明确指出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解决,下面将主要的发展对策整理如下:

  (一)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

  在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培养专项的旅游方面人才,培养其管理才能,使其明确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对景区的产业布局、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详细的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景区的独特性,并将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等融入到活动中,使旅游过程具有知识性、参与性、感染性和欣赏性。并着手进行对于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产品具有生态型,实用性和保存性。管理人员应与政府积极合作,及时反映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政府应配合并指导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积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使得在经营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和谐的环境。

  (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农业特色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方式,游客是为了体会与城市不同的生活节奏才会选择的形式,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信仰,来打造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创设自己的旅游品牌。具体来讲,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深入地调查所要开发的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当地的生态特点、资源环境特点和人文历史等情况进行把握,进而制定出合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方案。其次,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打造一批优秀的旅游项目,规划好旅游路线,创新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体验和留下深刻的旅游感受和印象。最后,要加大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要突出地方农业特色,加快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和开发,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做后盾,因此,要加大对于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创新服务,努力打造科学化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三)转变开发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获取经济利益。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和农业发展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提,考虑自然和社会的多重因素,重点开发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小的项目,使旅游活动不仅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过程中要以保护自然为核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种植绿色产品,杜绝对土地掠夺式开发,改变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保护所在地的土壤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改变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创建新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满足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创造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释放压力,回归自然的同时又维护正常的生态系统的运行,保护自然,构建和谐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环境。

农业旅游论文6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等特点,致使农业生态旅游成为国家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发展中也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吴德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11]凌虹,吴长年,王鹏.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业开发[J].农村生态环境,1999,15(3):28-29.

农业旅游论文7

  1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肥西三岗、庐阳三十岗、蜀山南岗、长丰水湖、瑶海磨店和肥东赵光为主的7条乡村旅游观光带。截至2008年4月,合肥市从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等四个方面评定出全市星级农家乐共101处,标准从低到高设置五个星级,星级越高,农家乐旅游档次越高,其中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16家、3星级14家[3]。通过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调查,发现随着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开发层次低,缺少系统规划。由于缺乏农业旅游观光园宏观的开发指导,加之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出现了投资随意性和开发盲目性,大家一拥而上,景观规划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规划。②农业旅游项目单调,形式雷同。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只注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少量景观元素,设计单一,旅游项目单调,都以采摘、垂钓等传统农业旅游项目为主,整个园区缺乏长久的吸引力。③农业旅游缺少当地的人文内涵和特色。大多数农业旅游观光园缺少当地本土的人文内涵,对当地的文化挖掘不够,形式趋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感觉每个观光园都差不多,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吸引力。④园区旅游管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很多园区的旅游功能往往是其生产功能的延伸。由于人员素质、重视程度和经济能力的问题,使旅游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加之品牌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⑤资源利用效果差。很多农业旅游观光园不重视自己的资源优势,一味效仿其他的农业观光园的做法,导致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资源。此外,开发层次低、旅游项目单调、缺少人文内涵和特色、管理不足、资源利用差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合肥地区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现状,本文以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为例进行分析。

  2案例分析———桃蹊农业桃主题公园

  2.1项目概况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汪堰等村,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在这样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环抱下的地方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充分借助了周围环境的优势,保证了园区的客流量,也为以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园区由采摘区、园林苗木栽培区、管理区和停车场组成,采摘区分为A、B、C、D几个区域,主要树种为桃。其中,A区为早熟桃(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摘区,B为中熟桃(6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采摘区,C区为百果园区(全年采摘),D区为零星采摘园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了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采摘,使游客们在任何季节都可享受采摘的乐趣。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注重生态规划,构建合理生态格局。它为合肥市西北部地区增添了一片200hm2以上的“森林肺片”,每天吸收消耗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200t以上,制造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145t以上。同时,还可吸收大量粉尘,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涵养水源。生态园对降低合肥碳排放,提高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促进该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合肥大水缸———董铺水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以桃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和现代农业品牌。桃占总规划面积的70%左右,辅以核果类的李、杏等果树树种,营造出200hm2桃花源。同时,果园餐饮部设立特产自选销售专柜,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桃主题”纪念品、地方特产、名产和玲珑可爱的小工艺品、小挂件等,达到农业经营和文化经营双赢局面,打造自己的农业特色品牌。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依托特色农业,不但发展“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而且发展园区内景观建设,增强休闲设施,让游客既可体验农家乐,还可体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情趣。同时,该园区结合产销为一体,注入商贸理念,让生产出的果品有市场。园区还积极与安徽省各高校和六安市果树研究所合作,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园区科技力量。园区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栽培对周边形成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合肥近郊等地开发绿色生态果园,栽培高档果树新品种1000—1333.33hm2,对调整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水果种植技术和绿色水平,提高市场水果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园区还是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和生态农业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合肥各大高校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等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15000人次,接待在校初高中学生素质教育20000人次,意义深远。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2规划设计方案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分布在合肥市近郊区,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规划设计方案为:①在设计理念上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园区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入进去,每建设一个园区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学和商贸、销售等因素。②园区走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③规划设计方案注重细节上的推敲。方案中在左侧路边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在上下两条路上设置了次路口,满足了园区内的交通流量。在主入口处增加了一个亲水平台,并用浮桥连接了右侧的景区,亲水平台上设置了两道景墙,可刻上与本园区有关的人文信息,增添园区内的人文景观。亲水平台与对面的凉亭隔水相望,在亲水平台周围还增加了一些水上游客项目,如快艇、游船等,这既增添了园区内的园林景观,又增加了园区内的玩赏性。右侧园区分别设置了两块铺装地,靠南边的保留了原来的花架设计,靠北的设置了一个攀岩假山游乐项目,丰富了园区内的游乐活动,让人们来到园中既可采摘、垂钓,还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可供游玩。此外,改进方案中设置了3个可供游玩和休息的区域,分别是亲水活动区、攀岩活动区和休息观赏区。通过这三个区域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原设计中只是一个花架和树木的搭配不足,改善了园区内主要以采摘为主、娱乐活动较单一的窘境,同时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不但丰富了园区内的游览项目,而且增添了园区内景观效果,让游客在园中既可高高兴兴的采摘、游玩,又可以享受一份大自然的静谧。

  3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发展对策

  主要是:①农业旅游观光园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园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突出其特色,展现其优势。②重视园区生态,构建园区多样化格局。农业旅游观光园应给游客带来吸引力和具有观赏、参与、休闲、健身、求知等旅游功能,如独特的农场机械化作业、各季节的农业活动、农业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都可作为观光资源进行开发,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依托农业产业、构筑生态、和谐、自然的景观生态格局[4]。③突出园林艺术效果。农业旅游观光园除了保证正常生产外,还要使生产过程和生产场地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5]。园林要有艺术效果,增强观赏性、趣味性,并利用多种手法开展趣味性科普活动和劳作活动,增加体验,寓教于乐。各种设施尽可能地吻合地方风格和体现时代精神,映衬自然景色,加强景观美学表征的开发和利用,从自然风景美、生态和谐美、文化景观美、旅游生活美等方面丰富园区景观[6]。④借助特色农业品牌,提高人文内涵。在挖掘特色农业本身的品牌已具有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进行品牌塑造和品牌管理,借助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牌吸引力,通过营销传播及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化平台,让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转为特色文化优势。丰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自身的品牌文化内涵,通过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的品牌文化推动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品牌的传播,达到双赢的局面[7]。⑤增强单体景观元素的构造。单体景观元素是农业旅游观光园的景观节点,如代表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建筑、小品、雕塑等,农业旅游观光园单体景观元素能体现一个观光园的本身的个性,让人们更感兴趣。

  它是突出园区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空间氛围的营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景观空间中有强烈的标志性和导向作用。⑥依托农业特色,加强辐射推广,进行多元化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果经营者的收入渠道单一,必然产生淡旺季收入的较大差异。其解决方法是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条收入渠道,如通过观光农业季节性特色项目、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经营花卉苗木等方式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8]。农业旅游观光园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应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产业圈。园区也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发展。⑦加强园区管理,走企业化、市场化道路。农业旅游观光园应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在日常经营中要不断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强化服务意识[9]。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特色,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营的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整合其他的旅游资源,达到以特色农业为主题,在设计上要突出园林艺术效果,在景观上要规划鲜明,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才能达到农业旅游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旅游论文8

  摘 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1罗江县区位优势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

  关键词:休闲旅游与观光农业论文要求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1罗江县区位优势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地段,东西南北均可辐射超大城市,辐射成德绵2400万人口消费市场,向东可辐射重庆、湖南、湖北,向北可辐射大西北,向南紧联成都,辐射云南、贵州、广西。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4.4措施

  调整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提升农家乐休闲与观光功能水平,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庄园休闲度假村,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种类,重点发展特色主题乡村旅游活动。优化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依托交通走廊,进一步提升都市近郊休闲聚集发展功能区,发展田园风光综合发展功能区,优化发展山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塑造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品牌。加强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和培育,强化“全域性都市近郊”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完善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坚持以游客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提高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素质。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组建乡村旅游专合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经营素质,强化服务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创新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与调控引导相结合推进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完善行政服务,激励产业创新。

农业旅游论文9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经营和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等,经过规划设计,使其发挥农业与农村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既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形式,又是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型品种,是旅游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延伸,是当今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心态的自然流露。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发展农业旅游的情况来看,各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内容与经营的范围,大体开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是采用开发农业生产过程产品。如在城市或者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通过让旅游进入园区进行摘果、拔莱、赏花、采茶等方式让其能够从自身的劳动中感受到田园的乐趣。由于城市居民长期在城市当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开辟此类旅游模式就能够让旅游亲自参与到田园劳动当中,而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相应的乐趣,让都市人能够放松出心情。

  (二)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该种方式主要以农业高科技作为主要发展特征,通过在城内小区、郊区附近建立起小型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基地,不但能够向城市提供产品和蔬菜,而且通过组织人员参观,直接获取观光收入,这不但让生产基地能够保障生产、增加了收入,而且通过高科技的普及与发展,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当前科技进步的程度。一些城市的科技农业旅游景区甚至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控制泥土养分、喷水灌溉、对动物进行喂食等全自动一体化。

  (三)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资源的充分组合与利用,通过景区的特殊点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农业区体验。主要的方式是: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一般此种景区较大,让城市人群在周末或者假日时期,带上家人组织郊外的旅行。这类的农业旅游方式一般鼓励人们在农业旅游中进行住宿。在住宿过程中招揽旅客进行农业旅游景区进行分享水果、蔬菜,甚至亲手钓出的鱼等。旅客通过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三、基于未来农林大世界苏州农业旅游模式的分析

  (一)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苏南地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努力丰富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发展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其中苏州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2005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3亿多元。苏南地区各市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旅游地带。在新华报业网站上刊登的江苏省观光农业一览表中,列出了苏州、无锡、常州的109个观光农业布局点,其数量和效益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苏南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创收和农业增值。

  (二)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概述。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维信集团在中国领衔投资的重要的农业项目,于1995年开发建设,投资1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3,000亩,是一个集农业会展与培训、农技贸易与投资、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园。以“生态旅游、趣味互动”为主题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休闲观光业务,充分利用太湖自然山水和自身优势,在“农家体验、太湖风情、新加坡文化”三个主题方面充分挖掘,树立了自己在江浙沪旅游圈的独特风格。

  四、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即今后农业发展方向也将随着其发展。通过了解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的,不但能够充分结合当前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带动农民自身的发展与更新,进而推出更多有优势的农业旅游,其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农林大世界的现状中,我们依然看到有着许多问题需给予解决。

  (一)农业旅游缺乏合理的布局。由于苏南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少农业地区对于农业旅游并未认可,在整个农业区域投资经营者对于整个旅游市场、发展规划能力有限,导致农业区内缺乏总体农业布局规则,各个休闲区域单调、重复、雷同。导致不少游客到了一次就不想继续下去。从未来农林大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在整个旅游景点除了农业的产品之后,很少有适合现代城市人群的发展活动,例如:游客抓鱼、亲手种植等多种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农民的艰辛与乐趣。而且未来农林大世界更多是单纯与门票收入来维持发展,造成了经营范围单一,而且缺乏更多有深度、有含义的经营项目的开发,在整个农林的发展上,就导致了其存在必要的发展局限性。

  (二)缺乏宏观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在我国依然未能够得到人们认可。各个地方政府、各个景点区都未能制定出相应的推广方式,造成农业旅游并未能够形成规模。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广告效益是发展产品的最好手段,但广告推广总是运用到大量的资金。而农业旅游在我国是逐步发展起来,各个地方政府、景点未能够从宏观角度上推农业旅游进行更多的投入,而仅仅依据当前景点发展的规划,缓慢的投入,导致景点的发展过于缓慢,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农业旅游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城市旅游者大都是在城市内居住,他们对于农业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到未来农林大世界来更多的是希望是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而当前旅游者更多的目的在于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层次的活动,参与的兴趣都不强。这两者可以看出当前农业区域缺乏让旅游者抒发更多心情的区域,从农林大世界中就可以看到,让农业旅游者放松心情的项目可谓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旅游者的到来,环境污染变得严重,各个景点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旅游者看到环境差的区域大都不愿意再进行。未来农林大世界缺乏更高价值的品牌竞争意识和长远竞争理念。

  五、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模式优化的思路

  (一)提升农业旅游发展认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两者的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将农业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将城市劳动力分流部分到农业旅游当中,开辟一条富有竞争能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农业旅游需要根据当地的旅游环境,旅游文化、旅游特点,进行总体规划,通过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点,春、夏、秋、冬四季当中成熟的果实、动物,开发多种旅游特色的活动,例如:上述所鼓励的农业种植、抓鱼、狩猎等活动,将农业旅游放到整个区域的大旅游当中,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发展农业旅游首先要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应把生态作为主题,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原则,对自然的地形地貌,只能利用、改造,决不能搞破坏式开发,弄得面目全非;对野生动物、植物,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只能优化不能干扰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在农艺措施上,要多采用自然的生物的农业技术手段,避免用化学的或对系统平衡有害的手段。其次在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景点差异性的前提下,需要改造重新设计的人造景观应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为条件进行设计,同时人造的景点要进行旅游设计,应对原有景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第三为了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项目开发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进行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时,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将污染控制在源头,各类休闲景点周围的宾馆、饭店规划时要实行“三同时”的原则,应弄清农业旅游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包含并兼顾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旅游、文化的意蕴,只有这样农业旅游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农业旅游论文10

  1.西安市综合开发型模式概况

  1.1沣东新城——都市农业开发区

  沣河生态区——“玉米迷宫”,“三夏大忙”“秋收季节”等主题农业活动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每年盛夏初秋的农业生产场面可谓壮观,利用沣河生态区便利的区位优势——距离西安主要客源地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等特色,在此区域内可借助其农业产业优势,开展新兴的农业旅游项目。可通过开展以“玉米迷宫”“三夏大忙”“秋收季节”为核心的农业旅游项目,让西安周边市民深刻体会农民收获季节的忙碌与不易,进而提供农作物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多种农业旅游项目。利用其农业产业优势促进沣东新城农业旅游的发展。

  1.2泾渭新区——水域生态农业湿地

  泾渭新区建设规划分为三大区域——咸阳空港产业园、现代产业集聚区、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其中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 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感咸阳、泾渭横桥、接天莲叶、渭水金滩,规划城市运动公园、荷塘湿地与滩涂沙地等景点,日后必将成为市民游客度假休闲的首选;此区域主要依托的是渭河生态景观带沿岸各具特色的景观点灿若繁星,大色块、大乔木等绿色植被点缀其间,与宽阔的渭河胜景相呼应。渭河生态景观带适合开发湿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或活动背景的旅游产品(备注)产品,渭河景观带有大面积的湿地,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生机盎然,神秘而妩媚,是许多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地,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在渭河景观带,可以以渭河生态景观为依托,开发游客亲自参与农产品的种植与采摘,开辟属于游客的私家果园如苹果园、李子园、桃子园、梨园等,菜园如北雷红薯园、红心甜萝卜园等,花圃如荷花、月季、玫瑰等。在春天,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种植各类瓜果蔬菜,这点要注重强调参与性,满足游客亲自动手的需求。在秋天瓜果成熟之际,开放已经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现场采摘,现场品尝,现场制作,满足游客的各种好奇心,让游客摘果、拔菜、赏花、品瓜果、品美食,这也就是所谓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享受田园乐趣。游客离开时,还可赠送他们自己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水域景观在此修建儿童戏水园(浅水区),开展水上枪战、水枪打靶、水中拔河、打水漂比赛、滑板及航模船竟速等游乐活动;修建普通园林木桥、叠木桥、木栈道、汀步、游步道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所提供的临水建设休闲度假山庄,给游客提供舒适安康的理想下榻之地。有充足的旅游时间的旅游者在观赏风景区的自然风景之余,到农村观光与游览,体会独具乡土气息的农户家土炕,独立的农家小院,同时可以观赏田野风光,沉浸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在吃农家饭的同时,还可以参与乡野的民俗风情,如蒸花馍、塑面花、讲当地的传说故事。

  1.3农产品交易市场——西安市四个郊区建立绿色农产品综合性交易市场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绿色生态绿色有机食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上的价位也是一路走高,即使这样,城市居民要买到真正货真价实的农产品也是相当困难,购买途径,购买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等等一直困扰着热衷购买货真价实真正绿色生态食品的居民。西安市有着良好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净化污染、提高生物能的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的利用效率,以创建一个优美、舒适、文明和高功能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因此在西安市东郊西安交通大学附近,西郊土门市场附近,南郊现有的朱雀农产品交易市场(现有的朱雀农产品交易市场,产品种类繁多,但没有开辟专门的绿色农产品买卖交易场所),北郊龙首村附近四个郊区分别开辟专门的农产品绿色交易市场,既满足西安市民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放心消费,又可以促进农民农业销量保证,生产增收。在交易所内开辟绿色农产品现场加工区域——玉米、小麦现场称重,现场磨粉,现场加工面条等,让市民买的放心,吃的放心。

  2.总结

  都市农业旅游是繁忙的都市人向往田园风光,渴望放松身心的市场需求状况下应运而生的旅游与农业完美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产物,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众多的市场需求量,西安市北依秦岭山脉,又有八水绕长安的古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市场条件促进了西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更好的发展。

农业旅游论文11

  [摘要]旅游目的地社区作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旅游发展过程带来的社区问题,文章以都江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都江堰紫东社区的实地走访观察和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总结出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给社区带来的负面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都江堰;旅游发展;社区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2020年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不断升级,使得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带动当地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作为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旅游发展状况,而旅游业的发展是否对社区居民带来了负面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因此,研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对于如何处理好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社区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国内外旅游发展的比较等方面。例如,ManashRanjanGupta和PriyaBrataDutta(2018)通过建立动态模型考虑旅游发展对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1];TheaNoordeloos(2018)研究探讨了阿姆斯特丹西部乡村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范围[2];面对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必然性,王馨颜(2018)对内蒙古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3];李淑娟、王彤等人(2019)从我国14个滨海城市着手对我国滨海城市的旅游产品、服务、市场、环境质量进行测算[4];魏俊、胡静等人(2018)利用超效率DEA-MI模型研究鄂皖两省29个城市的旅游效率[5];肖艳玲(2018)从乡村旅游兴起背景、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几个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比较研究[6]。在旅游发展和当地社区及居民的相关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astegarR.(2019)认为当地居民的支持是环境保护尤其是偏远地区脆弱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7];DimitriosStylidis(2018)认为地方依恋是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一个整合地方依恋与地方知觉的模式[8];我国学者贾衍菊和王德刚(2015)以山东省荣成市河口村为例,研究了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的动态变化趋势[9];梁增贤(2018)基于多重差异理论对焦作云台山附近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估[10]。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涉及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基于此,本文将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都江堰市紫东社区居民的实地走访和与居民进行访谈交流,研究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3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问题分析

  3.1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引发主客矛盾

  每逢节假日,都江堰古城区便会迎来众多游客,由于都江堰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相对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而言,都江堰居民大多留在市区,导致都江堰总体人数增多,社会生活设施承载量过大,例如古城区和社区的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负载量增多,影响居民原本的正常生活。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没有制定相应的交通分流预案,而在旅游旺季时期没有对当地居民进行错峰提醒以及对交通问题进行良好疏导,大量的外来车辆导致都江堰古城区的交通拥堵。旅游者在旅游路线中自我选择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与当地居民生活路线形成部分重合,导致当地居民的出行不便,甚至会造成与旅游者的冲突。同时,熙熙攘攘的游客对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噪声干扰,这些都导致当地居民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

  3.2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负面示范效应

  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导致人员文化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外来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当地居民中无形地传播和渗透,从而对都江堰的社会风气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者离家外出之后,在家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社会规范和约束没有了,因此容易产生许多不文明的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成都平原的饮水都来源于都江堰内的岷江,从而对都江堰城市的生态文明要求较高,相对于其他旅游城市来说对受到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敏感,因此其中一些旅游者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会对都江堰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

  3.3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文化总体价值失衡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旅游地往往会包装、加工当地的传统文化。很多传统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发生时间、发生场合和文化意义,而现在随着旅游的发展使得很多传统文化过度商品化,在都江堰中便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都江堰有名的“放水大典”。原本的“放水大典”是在清明节进行,而现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观看需要,该项传统民俗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大大削弱了“放水大典”原本的文化意义。都江堰不仅有水利文化,还有其他众多的传统文化,例如多元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但是目前过度商品化的水文化遮蔽了其他文化。都江堰临近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有大量少数民族,使得都江堰拥有着多民族文化,而这种多民族文化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此外,都江堰周边的旅游纪念品也并未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

  3.4旅游经济对居民影响不大,社区参与感不强

  都江堰作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迅速,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而都江堰的旅游发展很少对当地居民产生经济效益,居民可感知的旅游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方面,如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的美化等,但是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以都江堰灌县古城区为例,古城区的运营主体并不包括居民,大多是一些外来的连锁商铺,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使得许多居民认为古城区的旅游发展与他们并无太大关联,这导致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关心程度不强。这种社区参与感的缺乏不仅使得旅游发展的红利没有惠及当地的社区居民,也使得游客来到都江堰古城区中无法与当地居民进行主客互动,无法充分体会到当地的文化内涵,最后只剩下商家的叫卖以及仿真的复古建筑。这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古城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4对策及建议

  4.1结合多景区优势,合理分流

  在旅游旺季时,进行游客分流。一种是根据旅游景区将游客进行路线的分流。去往都江堰景区的游客减少在市区中心内部进行逗留,去往青城山景区游客尽量不开车进入古城区内部,从而减少都江堰市区的交通压力;另一种是根据时间段将游客分流到不同的旅游景区,现在都江堰游览顺序基本固化,上午都江堰景区+古城,下午青城山景区,然后回成都,白天的古城游览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时间重叠,旅游景点的相同选择也会导致游客的行进路线重叠,这种固化重叠的景区选择模式带来的短期时间内的聚集行为会加大旅游旺季时的交通压力,可以将大部分的游客进行提前的景区选择分流,将灌县古城内部的游览观光尽量留在晚上,与白天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分开。一方面减少市民日常出行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留住游客。

  4.2加强游客宣传教育

  加强游客的素质教育。一是提醒教育。从导游抓起,在旅游团中时刻倡导文明旅游,强调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等文明行为的重要性。二是宣传教育。通过在市区内设置路灯显示屏播放等形式对进入城区的游客以物化的形式进行间接的教育。另外,可以跟运营商合作或者微信平台操作,对进入都江堰地界的游客进行包括欢迎词、注意事项、项目推荐以及文明旅游等在内的文字消息推送,在游客感受都江堰旅游细致的人文关怀的同时接受文明旅游的素质教育。三是鼓励教育。每年可以举行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明游客的评选和选举,优秀者可以提供下次个人景区门票免费等奖励,并对全部过程进行宣传和报道,在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风气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重游率和忠诚度。

  4.3丰富文化体验,减少商业表演

  减少单种民俗文化表演的频率。对于文化的宣传固定重要,但是每天对于“放水大典”文化的演绎就显得过于商业化,而且也会降低游客对于该文化的兴趣。建议减少“放水大典”等经典民俗的表演频率,增强游客对于该文化习俗表演的珍贵体验。另外,可以加强其他的都江堰民俗文化探究,例如美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丰富都江堰的整体文化厚度,也可以填补由于“放水大典”等文化习俗减少演出频率带来的空缺。丰富文化展现形式。对于节日和习俗等文化的宣传除了商业表演之外,还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日的形式来展现,每月举行特定的旅游主题。例如美食旅游节,在当天将都江堰传统的小吃以及饮食的习俗与历史通过摆摊、景观装饰、人员配合等方式,将这些内容在一天集中向游客展示;又或是茶马古道旅游节时将茶马古道的交易形式融入景区的经营当中,这种文化的宣传方式既减少了商业化的气息,又在提高游客体验度的基础上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增收。

  4.4增强社区参与,提高经济增长感知

  增强社区居民对于旅游资金收入增加的感知。对于经济收入增加的感知,不一定要通过直接给钱的方式来实现,可以加强社区的参与度来增强其对经济收入增加的感知。例如,将旅游发展带来的部分收入设立一个都江堰市旅游发展基金,每年由市民建议投票选举出适合本地的资金用向,例如统一的医疗保险的部分补助等,并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全市公示这种方式相比于市财政公开来说,他们对于旅游资金的概念将会被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由于旅游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增加社区居民当地旅游发展的支持感。

  5结论

  本文以都江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都江堰紫东社区居民的访谈和实地感知,提出了在都江堰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其带来的负面感知,包括交通压力加大、给环境与文化带来的破坏以及参与感、经济增长感知不强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希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旅游发展给社区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旅游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社区居民,从而发挥旅游业的积极效应,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王馨颜.全域旅游视角下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33-34.

  [4]李淑娟,王彤,高宁.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演化特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147-160.

  [5]魏俊,胡静,朱磊,等.鄂皖两省旅游发展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18(8):187-195.

  [6]肖艳玲.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34(5):61-66.

  [9]贾衍菊,王德刚.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J].旅游学刊,2015(5):65-73.

  [10]梁增贤.旅游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估———检验多重差异理论的适用性[J].旅游学刊,2018(2):38-47.

农业旅游论文12

  摘 要:在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将当地的人文概念、民族风俗、文化融入进去,同时将最新的产业发展理论、模式、技术等方面纳入到规划之中,使规划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以指导生态旅游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在目标设定、功能分区、优先领域和项目、空间分布等方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体现地方特色,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使规划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旅游农业 管理 问题

  1、以旅哺农,以城带乡,体现科学发展观

  通过建立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路径,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升级、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达到旅游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注重生态农业产业与现有旅游产业形态相结合,形成整体布局,联动对接,最大限度的优化现有生态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补互动,布局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潍坊的科学发展。潍坊发展定制农业,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突出特点和优势。具体操作中应分不同区域、不同种类,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开展“一转一推一立”。“一转”,就是对现在已经发展的订单农业,发展以客户资源优势、销售网络优势为主体的定制农业,进一步细化经营管理细节,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争取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一推”,就是对蔬菜、柑橘等潍坊农业的特色产品、拳头产业,建立以品种独占优势为基础的定制农业,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进一步挖掘潜在需求、扩展市场空间。“一立”,就是对日常消费类的农产品,如蔬菜、粮食等,要发展以消费者高度参与为基础的定制农业,通过开发农业服务项目、小批量小规模地灵活定制,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与消费直接对接的能力。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潍坊需不断完善强化科技支持体系。培育大批实用性,专业型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大基层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技术、食品加工、产品保鲜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利用广度和深度;鼓励涉农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进行农业科技开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优势品牌农产品,进行品种培育、生产技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重点开发研究,注重先进技术和新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下,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信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政府应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覆盖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户、政府涉农部门以及龙头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渠道将产品价格、政策、市场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生产信息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农民。小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载体,潍坊市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有7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少,要实现农民不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单纯靠把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在潍坊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必然会推动农村的小城镇发展进程,同时带动建筑、商业、饮食、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这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加快。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整符合了这城市第二产业向农村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趋势,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城镇化建设,应在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加快县城和易于起步的中心镇建设,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房产政策等一系列有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城镇农业居民中心聚集小区的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聚集,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2、注重保护,兼顾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

  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坚持旅游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并举。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兼顾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尽量降低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定制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从传统农业中,衍生出多个与农业相关的劳务出租、农业咨询等服务性产业,也会吸引管理咨询、营销服务等中介行业的向第一产业靠拢。因此,在中介行业将会引起一场新兴的创业和经营转向热潮。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和优惠措施,促使这种转变尽快实现。比如,在原来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育和帮扶策略基础上,就应当增加为对农业型、中介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应引导流通领域的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大力实施后向一体化,积极投身定制农业的发展中,以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成型的销售网络、丰厚的顾客资源,为定制农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会大量消耗潍坊市农业有限的土壤肥力资源和水资源;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规模养殖场禽畜粪便的直接排放会对农业土壤造成直接污染;农村秸秆的焚烧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这种经营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以后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恢复,因此往往得不偿失。这就直接导致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无法长期持续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下,潍坊市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有必要运用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合理使用耕地,避免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大气等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创造必要条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和排放物的排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在实现农业生产性功能的同时,为生活节奏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和观光的好去处。发展观光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选择。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具有东、北部山区和西部潍坊等旅游资源的潍坊市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该通过资金和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的实行秸秆直接还田、农林复合发展、农牧渔立体种养、食用菌栽培循环及沼气综合生产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东、北部山区和西部等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镇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科技不仅指农产品的加工保鲜、新品种的培育、改良等技术,还包括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下,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还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3、统筹业态,整体布局,体现旅游与农业融合与协调

  在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潍坊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与现有的旅游业态进行统筹协调,使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优势互补,互动协调;在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内部形成产业递进,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对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整体布局,促进潍坊市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进步。建立专业化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有组织、有规模、有品牌的参与市场竞争,保证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建立合作社的运作制度,组成人员由“农民+专业人员”,既要保障合作社的科学健康运作和发展,又要保障农民得到合理的收益。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的专门培训机构,定期聘请各界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宣传组织,进行科普知识和国家政策的宣传,以及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农业产品的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市场营销能力。根据潍坊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潍坊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农业的品质化生产体系、打造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发展体验交互式的旅游农业体系、重点域景观改造和园建设、强化市场开发及营销体系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通过六大领域的建设,全面推动潍坊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开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农业优质、高产,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了提出合理的目标和原则外,还必须结合市场、人力、政策、发展环境等方面来具体考虑,使对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也是农民所掌握的唯一生产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而在潍坊市农村现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的生产仍然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土地严重分散、地块小,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且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土地的产出较少。针对这种现状,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土地流转办法,加快土地流转,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加具有优势的产业中去,使土地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产生更多的效益,从而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福凯.旅游管理在农业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宋华.现代旅游管理与生态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

农业旅游论文13

  摘要:目前,在日本以贴近自然、廉价且有利于健康的休养生活为主题的,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陶冶情操、休养与娱乐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旅游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其特点以及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观光农业 经验 启示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由生态农业旅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观光农业的基本内涵

  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性产业,观光农业除了拥有农业的耕作、渔猎等特征以及旅游业的娱乐、休闲等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特征。首先,观光农业本身也是一个市场产物,其开发客源市场定位必须准确。其次,作为旅游吸引物,观光农业必须能够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需求,在空间定位时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满足节假日的休闲、娱乐的“一日游”需要。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相对较晚,仅有3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显着。日本最早的观光农业场所是岩水县的小岩井农场。这是一个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经营生产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等多种游览设施,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约有70万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小岩井农场观光农园的发展,日本思古、寻求自然的旅游热开始兴起,观光农业很快风靡全国。值得说明的是,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数次修订中,曾明文规定在农村(山村、渔村)地区,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娱乐活动用地的整治。这一政策成为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所在。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颁布《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

  为推动市民农园的发展,日本特别组团到欧洲的德国、英国、瑞士、荷兰等国考察,返回后积极推动立法工作,终于在1990年9月颁布了《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该法较为突出的特点是:

  规定市民农园的农地可以租借,借地期限一次可达5年,并对租借期内的租金、地上物及设备、所有权及使用权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农园里允许设置移动性露营帐篷、简易住宿设施、停车场、自来水与用电设备、农具陈列室及活动中心、小朋友活动用绿地广场等;农园内的农地,平时可以委托出租农地的农民照管,并付给适当代管费用。产品收获后,也可委托其邮寄到家,以达到扩大产品流通,增进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丰富观光农业的内容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生活乐趣。在日本,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普遍。在观光农园里向人们展示先进农业高科技和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开阔了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发挥了现代农业宣传教育功能。

  民俗农庄。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当地文化民俗,让游客自然地接触、认识和体验农村生活。在维护整体农村自然景观的原则下,仿建农庄小屋。民俗农庄设施虽然简单,却具有乡村特有的自然宁静的气氛,游客可以借此体会农村闲适的生活,充分享受农村和平安宁的夜晚乐趣,体验其中浓厚的乡土风情。

  教育农园。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体验书本知识的活动场所。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极具教育内涵,所以教育农园以接待学生修学旅行为主。

  (三)创造优美的农村景观并保持完整的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构成了旅游吸引物。这种自然景观与生活景观交相辉映后形成的景观对农民来说是极其普通的,它却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虑开发农村观光时,创造这种乡村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用地方特色热情接待外来的客人。

  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各种生物共存是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当然,这种与生物的共生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

  此外,挖掘与创造农村文化。除大自然之外农村的魅力还在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农村文化,以新的乡村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外来的旅游者,增强农村观光的活力。

  日本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经验

  (一)政府的主导发展与促进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面临效益下降及产业职能转变的难题。为促使日本农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结构,日本农林水产省致力于推动农业生产向观光旅游方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农林水产省先后采取诸多政策措施,例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交流往来的日本”以及“绿色旅游”活动,推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政府主导责任上,政府主要担负技术支持、公共设施完善、财政支持以及国际合作等责任。

  此外,日本观光农业取得成功与日本政府制定合理计划的支持分不开,以北海道为例, 2000年制定的以建设具有活力的农村为主旨的“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试图发展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来进一步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从而实现农业经营多元化战略。为保证该规划如期实现,政府于2001年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观光农业规划。政府的支持收效明显,例如,2006年北海道旅游休闲农业总收入为244亿日元,带动本地域其它企业增收553亿日元,对本地域经济总贡献份额7.3%。

  (二)完善的观光农业法规体系

  日本观光农业法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粮食、农村、农业基本法》为依据,日本主要制定实施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有:《旅行业法》、《温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岛屿振兴法》、《山村振兴法》、《旅馆业法》、《停车场所法》、《农山渔村余暇法》、《景观法》等一系列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并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使条例的执行和管理顺利通畅,既保证了从事观光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又限制了部分人借办观光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原《农业基本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及评价,于1992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新政策”,其中,从完善农村定居条件的观点出发,将绿色观光业列为维持和确保各地区收入的重要政策;而且新农林预算也以支援振兴包括绿色观光业在内的新产业为目的,开设了“确立地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结构事业”项目。1995年4月开始实施《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规定了“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另外,《自然环境保护法》、《自然公园法》等也对绿色观光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为推进这种新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地区广域联合的办法整合区域资源,对整合后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其中,以日本农林水产省开展的“一农村一景观”活动、大分县开展的“一村一品”活动为典型代表。日本各县市町村也充分整合各地农村周围的森林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与民俗、观光农园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

  就发展观光农业的效果看,首先,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善了日本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服务业延伸,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使农民发家致富,观光农业的繁荣又能够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前来投资观光农业,使其成为日本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观光农业也促进了日本农村社会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爱乡热情,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增进了城乡交流,给农村带来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此外,日本观光农业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美化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政府要重视加强规划与指导,把观光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应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适当倾斜,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配以优良软环境。同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宏观管理、组织机构、财政政策等领域,通过技术支持、合同规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贸易许可等各种手段,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导下进行。众所周知,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包括土地、水体、山林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因此,观光农业涉及面广,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都应该依法进行,在当地区域内纳入相应的管理机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是观光农业有序经营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三)实现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借鉴日本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的实情,一方面要求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他们生存是有机统一的辨证关系,确立共赢经济思维和协调发展观念,从而使其自觉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符合不破坏环境要求,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可得利益,又要考虑环境可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强.日本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启示[M].农业科技管理,2007

  2.闫慧军.日本明日香村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J].陕西综合经济,2006

  3.松木靖.北海道农村观光振兴和地域活性化[D].中日韩学术研讨会,2007

  4.韩景荣.日本长野县饭山市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J].世界农业,2002

农业旅游论文14

  1农业园区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和系统化

  农业旅游的空间规划是在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过程。通过SWOT分析后,对于区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综合把握,需要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进行整合,资源的空间整合遵循以下原则。优势资源扩大,弱势资源缩小。根据增长极理论,可以一级带多级,最后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优势资源可以实现一极带多极,虽然可能在面积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可以用规划的方式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劣势资源不能消除的时候,应该在用地上限制其发展。相似资源整合。在用地范围内有众多的相似资源,通过整合能够形成聚集效应,形成片区特色。关联资源整合。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资源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性。这种逻辑可以是时间演变的逻辑、同一主题式逻辑和工艺过程逻辑等。可以通过交通等将这些空间进行连接组织,形成整体。如以工艺过程为主线的茶叶种植地、炒茶厂、品茶园组合是以“茶”为主线形成的空间逻辑;以同一主题为主线的“田园人家”,往往是农田、水、民居共同组合而成的区域。资源整合后要进行用地的整合和区划,通过交通联系和旅游线路的梳理,使得用地从区域到局部,形成功能完善的系统。

  2胶东乡村旅游资源和规划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

  胶东,因地处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及其以东地区而得名。东、南、北三面环海,是全国第一大半岛。大范围指胶莱河以东地区,小范围指烟威青地区。这里的胶东指的是小范围,包括烟台、威海和青岛地区。胶东地区历史悠久,曾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胶东农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齐鲁大地上的富庶之地,物产极为丰富,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水果中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乳山钟家沟樱桃等已享誉全国。优良的农业产品,深厚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环境给胶东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垫定了良好的文化和物质基础,促进了胶东近些年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园区开发数量增多,农业旅游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但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仅从农产品采摘园入手,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农业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尤其是对胶东农村的民风、民俗的开发力度不够。

  2)胶东农产品形式丰富,但往往以单一农产品为主。以水果种植市场为例,近几年为了经济利益出发,品种逐渐向经济回报丰富的产品转变,胶东地区苹果采摘园建设重复,千篇一律,竞争激烈。

  3)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保护不善。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大量商业化的行为和过度的开发已经显现端倪,应该严格控制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乡土景观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

  4)农业园区空间分布零散,缺乏整合。大多数农业观光园都是私营或合作社所有制,缺乏政策性的引导和整体性的规划,所以致使农业观光园常出现空间上位置缺乏逻辑性,多数呈零星散点状布局,这样的布局无法形成聚集效益,也不利于旅游服务和管理。

  3汪疃镇农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1现状条件

  SWOT分析和发展策略汪疃镇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威海工业新区北部,总面积107km2。由于其独特的“胶东水乡”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市民常聚集在此休闲养生,现已经发展成为威海和文登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汪疃镇大部分土地都在大型饮用水库米山水库的汇水区内,所以工业发展受到局限。近些年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宣传下,农业旅游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以利于后期进行科学完善的整体规划和策略制定。

  3.2发展定位

  根据SWOT旅游资源分析和相应策略研究,汪疃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确立区域农业旅游的概念,树立“胶东水乡”的整体环境特色,推出以精品特色农产品为主线,以农业旅游为驱动力,打造和宣传农产品品牌,再以农产品牌带动旅游的发展。局部片区可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和生态旅游。

  3.3规划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规划中必须要把握的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要考虑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社会总体效益最高原则,切忌以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短期发展模式;地域特色的原则,即挖掘和提炼本土文化,提升农业旅游的文化品味;分期实施可操作性原则,项目分期投入,分期操做;以人为本,优化农业旅游服务体系的原则,形成便于人使用的有效管理手段和设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4资源整合和用地规划

  根据现有的区位和交通特点,整合镇域内的农业资源,梳理用地范围内的空间结构,形成“一大特色、两大轴线、三大片区、四条河流、五大区域、六大建设重点”。梳理后的空间关系清晰,整体空间轴线由“一横、一纵、一斜”串联各个区域构成(图1)。其中“一横一纵”为陆上道路交通;一斜为河流绿道,沿岸有步行系统,穿插在各个区域板块之间,形成一条游览步道系统。不同的交通系统有机串联各个区域,使每个区域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既方便开展生产,同时也方便游览活动。根据目前用地现状和产业基础,在整体轴线和区域控制下,按照“山、水、田、园、村、镇”六大不同地貌特色整合资源,见表2。用地规划中整合每个区块的旅游资源,突出其产业特色,以形成区域化的特征。

  4规划和开发要点

  根据汪疃特色,在规划和开发上要注意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整合资源以突出优势,树立自身民俗文化品牌。

  4.1生态优先,重塑山水

  汪疃镇位于米山水库北面,三面环山一面湖,汪疃镇的东面是大片的丘陵缓坡田地,北面和西面有2个大型山地林场,分别是五一林场和大旺林场。米山水库北面就是具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昆嵛山。从地形来看,汪疃镇恰好位于类盆地结构的北部。由于类盆地地势长期以来的泥土沉淀,使汪疃镇土地肥沃,同时地面上形成了胶东独一无二的地表层胶泥地质结构。较好的保水性,加上胶东充沛的雨量让汪疃地表水常年流动不断,河湖纵横,形成具有独特高差的水网系统。

  4.2整合资源,突出优势

  由于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该地块在规划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光农业产业基础。2012年,汪疃镇根据威海工业新区“做新做特汪疃板块”的要求,策划了“秀美汪疃———休闲体验年”活动,将城郊农业中的农业园区进行初步整合,开展了“荷花节”、“葡萄采摘节”和“韩家山登山节”等旅游节,已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活动中也暴露除了一些问题。首先,产业过于单一;其次,资源分布点过于分散,未形成片区,缺少系统化的线路连接;另外,游客阵发性强,没有持续有效的吸引游客的机制和接待设施。以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科技园区为例,在用地区域内现存农业园区8个,分别是欣旺农业、威豪酒业葡萄采摘园、陈家庄苹果采摘园、地文头苹果采摘园、卧龙苹果采摘园、大明葡萄采摘园、卧龙苹果采摘园和白鹿梨园。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威豪酒业庄园和欣旺农业,前者具有葡萄酒加工能力,具有很强的科技示范农业作用;后者在蔬菜种植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是蔬菜类产业化生产较好的农业基地,在蔬菜种植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且该区域的苹果、梨等水果采摘也已成为该区域的特色品牌。根据目前的区域产业布局现状,进行资源整合和片区划分,将威豪葡萄酒庄园区域定位并规划为科技农业示范体验园;将欣旺农业片区打造成精品百蔬园;将原有多个零散分布的苹果采摘园区域集中整合成百果园,将百果园北部原有种植大片玉米的粮食种植区域,增加其它能够采摘的谷物,集中打造成精品百谷园;剩下的区域则规划成快乐农场等农业体验园和特种养殖基地。区域农业旅游资源整合与交通、旅游的规划应同步进行。因此,同时完善交通等附属设施,将原有的农田道路进行重修拓宽,形成方便路网系统,在道路两侧新修旅游附属设施,同时增加景观和标示系统,以此奠定和夯实该地区高效生产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

  5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将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长也将是协调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时间短,整体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未免存在开发产品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本土文化挖掘不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把握农业观光的实质、协调好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传统文化三者的关系,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当前农业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旅游论文15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关注,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生活体验已成为诸多旅游者的向往,尤其是城市居民。农业旅游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农业旅游是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其可以提供农耕、收获、采摘、垂钓和饲养等活动供游客参与,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这种农业旅游也叫观光旅游。发展农业旅游,不仅可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而且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拓宽投资环境,使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统一。

  1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我国的农业旅游最初是农民自发开放自家的果园、菜园,进行观光、采摘等旅游活动。如今,各类农业观光园、农业博览园和科技示范园等相继建成,我国的农业旅游目前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种类型农业园区有3000多个。

  2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石家庄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多渠道发展,是石家庄市建设现代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等活动场所,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消费能力,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益,缩小城乡差距。

  3石家庄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石家庄市农业资源基础相对较好,市区周边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农业相脱节,农业旅游整体水平不高,问题主要如下。

  3.1规模小、散户多,经济效应不显

  著石家庄市农业旅游项目过于集中,主要分布在周边市县,最长车程不超过1h。由于大部分为一日游,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短暂,不能形成休闲、娱乐、住宿等系列服务项目。因此,普遍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以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长此以往,个别农户收益低下,最终选择退出经营农业旅游,进而影响到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3.2项目单一、种类少,多元化特征

  不明显石家庄市农业旅游开展时间不长,主要集中在农家乐和观光、采摘项目上,缺乏多元化发展。单调的采摘一日游已很难吸引散客,且季节性太强,游览时间相对较短,阻碍长期持续发展。同时,也不能适应大多数旅游者对深度游的要求,造成其发展缺乏后继支撑力量。

  3.3农业旅游观念、水平有待提高

  石家庄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旅游项目经营者注重短期利益,目光短浅,对于品牌、服务及开发新产品不够积极,仍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导致一些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恢复及资源的再开发。

  4建议和对策

  根据“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发展思路,把农业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形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以农业有机生态为根本,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导,走出农业旅游发展的特色之路。

  4.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土地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其自主使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因此,在发展农业旅游方面,政府不仅应承担主要的引导作用,还应对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联合各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

  4.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多元化发展农业旅游

  当前,农业观光产品在农业旅游向深层次发展形势下,显得单一、无竞争力。如何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精品线路,树立品牌,将是农业旅游做大做强的必须之路。首先,目前石家庄市有现代农业观光园、石家庄紫藤葡萄庄园、平山县滚龙沟观光采摘园和高邑县金世纪林果科技园等休闲农业景区。这些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可以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适当发展畜牧类型,增加自助养殖或代理养殖等项目,加大野生肉、禽、蛋和农特产等的加工与销售渠道。其次,在开发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操作方式。如土地按时节承包,由租户按各自爱好,与农户协商进行相应劳作;或是利用假期,组织城市游客到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分享农家乐;或是把土地分小块出租,假日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浇水施肥;开发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成立少儿教育农业基地,针对中小学生将农作物分类种植,并开展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参与活动,如葡萄酒生产、果汁制作等。

  4.3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发展农业旅游规模,需要采用科学管理的集中农业旅游项目。因此,引入企业发展模式,由企业来合理规划、投资、宣传、建设和管理,将是推动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石家庄市的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加大开发力度,在近期得到重点发展。从开发条件来看,石家庄具备大力开发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今后,石家庄市应从政府、经营管理者和农民3个方面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培育,以便提高其发展水平,确保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农业旅游论文】相关文章:

休闲模式农业旅游论文06-30

浅析盐城农业旅游市场定位论文12-07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探究论文07-11

农业旅游的创意发展路径探究论文07-11

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02-20

海林农场旅游农业生态论文07-20

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07-21

蔬菜在农业旅游项目中的利用论文07-07

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