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旅游翻译策略探析

时间:2020-10-09 17:33:07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跨文化旅游翻译策略探析

  跨文化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目标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制造易于接受的文本,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旅游翻译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跨文化旅游翻译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对中西文化交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跨文化旅游翻译,但是目前众多旅游资料的翻译仍处于比较随意的阶段,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笔者认为,跨文化旅游翻译应该遵循功能目的论原则,运用变译策略,提高旅游翻译的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翻译;功能目的论;变译理论

  一、跨文化旅游翻译简介

  跨文化旅游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两者之间的交流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这是它不同于科技、公文等其他应用文体的地方),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最忌啰嗦堆砌,不像汉语那样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在很多情况下,景物描写往往用客观具体的形象的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让读者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印象。(方梦之、毛忠明,2005:276)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特别是汉英旅游指南材料在词汇、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信息编排方式,决定了汉英旅游文化信息的等效传递是不可能的。(张彦歌,2007/5)

  总的来说,跨文化旅游翻译有两大目的:传递文化信息和招徕外国游客。旅游翻译是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翻译,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中外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游客通过这座桥梁来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河流山川,进而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融合文化,保护文化, 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朱益平、马彩梅,2007/6)

  二、跨文化旅游翻译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对旅游翻译的分析,笔者认为,跨文化旅游翻译应该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原则,运用变译策略,提高旅游翻译的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下面是对功能目的论和变译理论的'简单介绍。

  目的论有三个重要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 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切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例如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舞台剧,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外语课堂教材,把《格列佛游记》翻译成儿童读本,或是由于宗教、民族或商业的原因将之编辑成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版本等 。(张美芳,2005)

  变译理论对实用文体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特别是有关对外宣传、广告推销、菜单介绍、景物描写、饭店介绍等方面题材的翻译,不可能做到文字上的一一对等。在跨文化旅游翻译中,应该摆脱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忠实”和“等值”论的束缚,采用多种译法,并做到灵活运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译理论。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变译力主变通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信息传播的极佳效果。(黄忠廉、李亚舒,2004:56)变译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变”―― 变通。(同上:57-58)

  三、功能目的论和变译理论关照下的跨文化旅游翻译

  跨文化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目标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制造易于接受的文本。于是,译文和原文,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翻译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意图,也不必对原文亦步亦趋,而是要面向读者,发挥译语优势,创设符合翻译目的的译文。同时,译者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隐身于翻译过程背后的隐形人,相反,译者开始着眼于翻译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跨文化旅游翻译应是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并非等效传递。下面笔者将举实例来证明功能目的论和变译理论在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一) 增译和删译

  例1:坐落在北京中山公园里的社稷坛,是北京的祭坛之一,同城南的天坛遥遥相对。帝王在天坛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在社稷坛祭社稷,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坛是公元14世纪至20世纪初,明、清两代皇帝祭社、稷二神的地方。“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The Altar of the Earth and Harvests in Sun Yat-sen Park in the center of Beijing was where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ld grand ceremonies, from the 14th unti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God of the Earth and the God of Harvests. The altar’s name in Chinese is “She Ji Tan” where she means the God of the Earth, ji the God of Five Common Cereals, that is, rice, maize, millet, wheat, and beans and tan altar. (李运兴,2006:182-183)

  上述原文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色彩,翻译时应当突出文化信息的传递,并能够让外国游客读懂和接受。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译者必须将文中暗含的而外国游客不清楚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同时也可以删去一些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关系不大的信息。译文先对“社稷坛”进行了意译,接着对“社稷坛”“社”“稷”采用了音译,辅之以后面的解释,读者是可以看明白的。译文对“五谷”一词采用了释译,增添了原文没有的内容,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原文中的黑体字部分在译文中被省略了,因为这些字句并非原文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删去这些信息更有利于外国游客对主要文化信息的获取。

  (二) 释译

  例2: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

  译文:The Great Vehicle Temple faces south with its walls shaped after the Eight Diagrams.(combinations of three whole or broken lines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占卜符号,是中国特色词汇,需要经过说明才能为外国读者接受。(张沉香,2008:154)译文中将“坐北朝南”译作“faces south”,这里显然没有必要译出“坐北”,符合人们的接受规律;将“八卦”译作“Eight Diagrams”,然后采用变译理论中的“释译”法,向译文读者解释了“什么是八卦”,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增译、释译的例子又如:

  例3这是新建的罗汉堂。中国的石洞和寺庙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

  译文:This is a newly built temple to arhats. In stone caves or Buddhist temples there are “16 Arhats”, “18 Arhats”, or “500 Arhats”. The arhats are a Sanskrit term which means a Buddhist who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 (张沉香用例,2008:145)

  译文将“罗汉”这一中国特色的佛教用语译作“Arhat”,又将“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分别译作“16 Arhats”, “18 Arhats”, or “500 Arhats”。但译者怕译文读者不明白,就采用了增译中的释译,进一步说明了“何为罗汉”,如读者在能够充分领略旅游景点所蕴含的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三) 改译

  例4:颐和园位于海淀区境内,是一座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古典皇家园林。原为清朝皇家处理政务的行宫和避暑、游园、做寿用的御苑。园内湖波浩渺,岛屿耸峙,青山楼阁,曲槛回廊,湖光山色之间分布大小景观3000余处,为中国园林艺术中讲“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典范。

  译文:Located in Haidian District, the Summer Palace is a classical imperial garden embracing hills and lakes, there are over 3000 different points of interest located among the vast lake and hills, which included pavilions, halls, extensive corridors and islets. This is a very good example of the artistic Chinese garden emphasizing natural beauty.

  上例中,原文用词古朴典雅,优美简练,对仗整齐,是典型的中国旅游文体。如果采用直译,定会使译文变得诘屈聱牙,面目难辨,这样的译文,看一下就会头疼,因而是不可能引起译语读者的兴趣的。因此,译文没有采用直译。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文有意识地简化了原文信息,采用了改译的策略,避开了汉语中四言八句、古朴典雅的文风,采用通俗流畅的英文传递了原文想要传递的信息,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在跨文化旅游翻译中,这些变译策略是值得提倡的。

  四、结束语

  功能目的论和变译理论都是应用型理论,跨文化旅游翻译也是应用翻译。它们结合了旅游翻译的特点和目的,充分重视读者对译文的感受,同时也将译者从传统的忠实和等值等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译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其驾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性不能是随心所欲的,变译也不是对原文随意增删。译者在考虑各种翻译目的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翻译的本质特征,以原文为底本进行翻译,以免造成胡译、乱译,甚至歪曲原作的后果。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1.

  [2]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李运兴.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彦歌.变译理论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J].中州学刊,2007(5):247-251。

  [8]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8-132。

【跨文化旅游翻译策略探析】相关文章:

1.跨文化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探析论文

2.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探析

3.旅游翻译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探讨

4.试析旅游资料翻译中跨文化信息转化

5.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策略探析论文

6.探析我国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策略论文

7.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探讨论文

8.跨文化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