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历史不能缺位论文

时间:2020-08-20 09:09:04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育,历史不能缺位论文

  【摘要】: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丧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历史知识的缺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和美育、德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应该文史相结合,把历史知识带进课堂,分清楚文章渊源流派和得失兴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在训练语文能力,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上发挥语文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欣赏美,而且要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优秀的文化感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并且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养成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语文教育,历史不能缺位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史结合 教师素养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曾经说过“文史不分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史从来都是一途。四书五经作为古代官方的正统教材其实是文史兼有,难以区分其到底为“经”还是“史”。事实上,一直到了《四库全书》的编修,书籍才有了经、史、子、集的分类。古代的许多大学问家都是文史兼长,我们现在炒得很热的所谓“国学”,其实只不过是文史的合称而已。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于此可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语文的第一个特点取决于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这要求教师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积累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新课标》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在教学中即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在长期的一线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人们普遍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而忽略其人文性。语文教学中重视知识教学和纯技术性操练几乎成了语文课堂的主宰。教师忙于“填鸭”式的知识满堂灌,学生倦于知识的全盘吸收,被动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 知识的熟练掌握,机械的应付考试成为终极的目的。学生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没有丝毫快乐可言。至于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促进学生情感人格的独立健全发展,就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过程中能省则省的环节。本该充满趣味的语文学习却让学生感到头疼烦恼。长此以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学生思想贫乏,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丧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历史知识的缺位。

  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一再强调,今天学术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学科只见到界限越来越混同起来,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进行语文教学,势必引起在学习发展中的脱节,更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因此,找准学科间的切合点,强调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体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强化知识的整体性这点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而学生的文史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应文史结合,把历史带进课堂,分清楚文章渊源流派和得失兴衰,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造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淡漠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历史知识的缺乏更是十分严重。比如在上《醉翁亭记》的时候,有的教师就直接称欧阳修为“醉翁”,却并不知道其实欧阳修此时才四十多岁,根本算不上“翁”,不知道欧阳修称自己为醉翁所包含的深沉的心酸与痛苦。在上到杜甫的《石壕吏》的时候,只是就诗论诗,就事论事,完全无视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那就是正值唐代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没有说清楚这一点,杜甫本人那种眼见国家由盛转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愤之情学生根本就没办法理解。只是单纯的'把知识填塞给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可是他们却不会理解。我们说“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虽然知道了《醉翁亭记》表现了欧阳修内心的愤懑,《石壕吏》表现了作者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可是只是记住,并非了解。诗歌中那种强烈的情感,那种高远的意境,学生根本无法了解。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到诸葛亮《出师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补充一下三国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的故事,了解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的情谊,这样学生才可以透过文章深刻的理解诸葛亮在出师之前的那种既忧心前线又挂念主上的复杂心情。并且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诸葛亮的那种大忠大勇而又无力回天的无奈。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是语文教师需要下大气力才能使学生得其三味的一种文体。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对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因此课堂气氛势必单调枯燥又沉闷。我在讲到《核舟记》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苏黄共执一手卷”,给学生讲了苏东坡、黄庭坚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又给学生讲了苏东坡和佛印比赛对对子的故事,果然,学生立刻对课文内容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其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使我们鉴往知来。而在语文教学中,重点突出其人文性的其实就是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我在教授《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的时候,联系奥运会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申奥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可能扬眉吐气。百年奥运梦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标志。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气质的好坏不是在于此人的长相穿着,而是在于他的谈吐,在于他的学识。我们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促进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的向学生传递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一种对于外界的敏锐的洞察力,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必将会成为一个汲汲追求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人。因此,至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文史通途。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首先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的大学中文系师范生教育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训练,开设了诸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世界古代文学史”之类的课程。而已有多年从教经验的教师更是要注意知识的更新换代,绝不能只满足于上面提到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的灌输,而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史素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教育,历史不能缺位论文】相关文章:

1.谈舞蹈基础教育的美育缺位论文

2.谈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位

3.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4.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教育论文

5.历史教育生活化的论文

6.历史教学与人格素养教育论文

7.探讨历史趣味教学中学教育论文

8.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