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0-10-25 17:14:47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加入WTO的日期日益临近,中国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巨大的身姿,中国会计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坚实、稳定的步伐,是中国会计人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而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因此,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关键:应着重把握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既然谈会计国际化,就绝不能忽视国际会计惯例在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所起到的沟通作用。沟通是协调的基础,只有彼此通过相互沟通、了解并在一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才能达到协调。而对我国会计的发展来讲,沟通又多了一层了解和借鉴之意。了解乃借鉴之前提,借鉴要在确定了解,比较国际会计惯例的基础上,才能够博采众长。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是怎样的呢?  1、会计法规体系的国际化。早在1980年初,中国会计学会成立时,就将“外国会计、的介绍和”纳入学会工作计划。80年代后期,在经过几年对国外会计思想研究引进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使我国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与输出口径尽快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在比较国际会计惯例的基础上,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被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正式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体系,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确立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平衡公式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实行资本保全原则,改革成本管理制度,采用制造成本法,在许多重大方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与一致。它们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会计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首次借鉴和吸收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和通行的会计方法,使我国会计事业向国际化方向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具有划的意义。  自1997年5月起,为满足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等十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实践中通用的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来共同操作会计实务,使中国的会计规范趋向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2000年,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则是我国进一步以法律形式对会计进行规范化的结果。2001年,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和实施,则更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考虑到改革的渐进性,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制度》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待时机成熟后,再推广到所有企业(除规定之外)。这一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包括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同时结合国际会计惯例和规则,修正了在实践中旧的准则和方法的一些弊端,保持了行之有效的部分,将所有会计方面的`准则和法规做了进一步的规范。《企业会计制度》是中国建国以来会计核算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完善中国企业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步骤,也是向更高层次的国际会计标准迈进的实际运作。  2、会计的国际化。以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原先,我国会计专业学科按国民经济部门分设会计、商业会计等。这种学科划分太过具体,以至有些课程内容相互重复,且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制度的实务性解释,以至出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分析能力差的现象。改革以后,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同时还开设经济学、管、保险、法律、机、数理统计等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集通用型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为一体。这样一来,变化相当显著,这种西方的教育学科理论,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技能而不是具体的一条账务处理程序。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水平,体现了文理交叉,兼容与结合,既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业务素质培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其不仅有利于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