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时间:2020-10-21 13:22:3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学界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尽管男、女的秉性和行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现代主流经济学却试图用统一的经济人模型来概括所有的人类行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经济学界性别结构失衡现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经济学界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

  现代主流经济学界存在一个明显的结构失衡现象:男性占研究者的绝对多数,这个比例比在物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中都更高,而女性对经济学研究的参与程度非常低;而且,女性对经济学参与程度与研究层次成反比,有成就的女性经济学大家更是非常罕见。就女性在经济学家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而言,在世界各国经济学类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以及在每一个研究层次上都呈现相对短缺的状态;而且,研究的层次越高,女性的相对比例就越低。就女性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得到的认可而言,基于自身的天性,那些能够有重大贡献的女性经济学家几乎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性关怀和社会关怀,但这却很难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这可从经济学奖项授予不平衡和经济学领导职务的不平衡上看出。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学界会出现这种严重的性别结构失衡的现象呢?

  徐延辉分别从自然、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收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四个假说来解释经济学界女性参与率低的原因。①但是,“标签说”不能解释“女性不适合从事经济学研究”这一标签是如何形成的,况且,这种标签说更适合自然科学而不是针对经济学;“人力资本说”适合于所有的学术研究而非经济学界所独有;“经济说”把经济学研究视为投资长、见效慢、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的高风险工作,但实际上历史、心理、艺术等人文性更强的学科更符合这种特征;“自然说”反映了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但主要归咎为理性思维这点上。实际上,流行的观点就将女性在经济学领域数量少、成就不高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女性不擅长于数学,以致女性的逻辑抽象能力较低,而现代经济学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实证科学,需要严谨、抽象和规范的数学逻辑训练。例如,D.Thomson就将女性经济学家的缺乏归咎于现代经济学过于注重高等数学,而许多女性并不感兴趣;②D.McCloskey也认为,正式的数学建模本质上是男性的。

  ①那么,数学建模或数理逻辑能力过程是造成经济学队伍中男女结构失衡的主因吗?

  其实,将现代经济学家队伍中性别结构失衡简单地归咎于女性不擅长数学建模和数理逻辑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它经不起严密推敲。一个直接的反证是,女性在经济学领域中所占的比例往往要比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领域所占的比例还要低。关于性别结构在经济学专业和数学专业的明显差异,可以从当前我国的事实得到反映。在我国一些院校所开设的经济学—数学双学位班中,女生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笔者所在经济学院所设立的经济学—数学双学位班中,女生长期超过一半。因此,即使女性在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劣于男性,但从对数学的掌握程度来判断从事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成就显然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与西方社会稍有差异的一个现象:在当前中国经济学界,女性比例异常高;特别是经济学专业的女生越来越多,甚至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科学。不过,即使学习经济学的女性有如此之高的比例,在经济学领域真正有所创见的女性比例还是远低于其他社会科学,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经济学专业中女生偏盛的状况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中国高校的招生主要以同一高考成绩为主要指标,而高考的内容大多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特别是随着中小学考试难度一再降低,基础性的考试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细心等学习习惯,这种考试制度更有利于女生的发挥。事实上,一般来说,男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太注重细节;相反,女生却更加细致、耐心,也更舍得下力气。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同龄男性语言发展迟缓,怯于公众场合表达自己;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男生往往不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喜欢,从而往往产生明显的挫折感。正因如此,以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衡量,女生往往占有明显优势,而男生比较占优势的动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却很难通过书面考试方式得到体现;结果,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现象:教学质量越好的高中录取的女生越多,一些重点高中的女生录取比例达70%左右,很多优秀男生失去进入重点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

  显然,正是由于这种教育体系,使得高考中女生往往具有明显优势,从而导致不成比例的大学生构成:尽管男生在高中阶段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女生,但2007年全国高考30个省份产生66名高考状元中女生占46人,比例超过70%;特别是,女状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女状元只有33.82%,2005年则开始迅速提高。②显然,在以成绩决定高校入门和专业选择的情况下,善于考试的女生往往可以获得主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学教学要求的逐渐降低,女生所拥有的这种专业选择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由于当前财经类专业的热销,大量女生涌入经济学院或商学院,这不仅体现在国内高校中,也体现在去海外留学的那些高校中。而且,这些女生在商学院的学习成绩依然不错,从而又使得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生层次中这些女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究其原因,当前国内经济学教育整体上都是全盘引入的,它的学习和研究所注重的是遵循已有的常规范式而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创造性,这显然也有利于女性记忆式的学习和机械式的应用。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女性在中国经济学界的教授和专家中也占据相当的比例,不过,基本上还是很少出现成就突出的女性。

  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经济学专业学习和经济领域岗位工作,也正体现了她们对数学公式和数学逻辑的掌握能力,而现代经济学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本身只是体现在应用上而不是创造上。事实上,女性的优势本身就在于对既有规范的学习和模仿,从而对既有的数学公式和数学逻辑的掌握能力不比男性差,这是她们能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并进入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队伍及其贡献中为何又存在如此明显的性别结构失调呢?关键在于女性的思维创造力及其创见被接受的可能性。

  那么,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女性的思维创造力及其创见被接受的可能性呢?一般地,这需要从这样两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本身特质如何?二是女性的思维逻辑是否与之相符?一方面,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心理之上,却并没有反映所有西方人的共同心理,而主要是建立在具有强烈扩张和征服欲望的男性的心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女性具有不同于男性的思维特点:

  她不仅更富有感性、具体的形象思维,而且注重人际间的合作。正因为女性的思维逻辑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特征相差甚远,从而严重限制了女性对经济学的贡献,或者说严重低估了女性对经济学的作用。事实上,尽管琼·罗宾逊夫人被誉为最伟大的女性经济学家,她的思想新颖别致、富于感染力;但这种分析方式却不符合主流经济学家惯用的理论框架,这也是导致她未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正因为现代经济学存在明显的性别结构失调,20世纪80年代之后终于导致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男、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在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自主独立性,具有旺盛的征服和控制欲望,试图把“己”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当作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相反,女性往往更注重人情,更富同情性,更乐于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承认他人是与自己一样的实在而不排除他人,尊重他人的需要而不随意打扰他人。显然,这些都显示了男女之间的倾向性差异:

  女性往往更乐于追求互利的合作,而不是为一点小利而进行赤裸裸的竞争。这些差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明显感受得到,例如,女性在旅途中往往更容易获得搭便车的帮助,在旅行迷途时也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热情建议,甚至向陌生人乞讨到的钱往往也比男性多。同时,这些差异也可以通过行为实验加以验证:自Rapoport和Chammah1965年率先对男女之行为差异进行金钱激励的实验以来,①大量的行为经济学实验就证实男女之间在秉性上的种种差异。这里就男女的行为差异分类阐述如下。

  ②再次,女性往往更关注其所属群体,更在乎他人的看法,从而更善于沟通和协调。事实上,女性的竞争意识相对于男性较弱,而注重互惠性,更依赖于特定的群体,更关注群体的生存和利益。相应地,女性相对于男性较不支持暴力,在社会控制、涉外事务以及法律实施等方面都更不倾向于强制选项;对许多国家的政策偏好的研究也显示了这一点:女性往往较男性更加支持同情、规制和保护而非暴力的政策。

  ③这方面的性别差异也为大量的行为实验所证实。例如,就对群体的关注而言,Cox和Deck的实验就发现,女性在决定是否采取慷慨大方行为时往往深受社会距离的影响,比较看重他人的看法;④同样,Eckel和Grossman的实验也表明,女性在高社会距离的环境中比男性表现得更慷慨大方,因而得出结论说:女性行为更具有社会定位的倾向,而男性行为更具有个人定位的倾向。⑤再如,就协调和沟通而言,Croson、Marks和Snyder所做的存在多重帕累托均衡的公共品博弈实验表明,共同体认同往往有助于女性之间的协调:就女性团队而言,由来自妇女联谊会的成员所组成的所有团队都比由生人组成的团队做得更好;相反,就男性团队而言,由来自兄弟会的成员所组成的所有团队都比由生人组成的团队做得更糟。

  ⑥最后,女性往往更善于信任他人,更善于容忍他人的过错,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女性更愿意采取迂回沟通而不是争夺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这一点可以从小孩游戏中的男女行为差异看出:女孩一般不会受抽象规则的约束,相反,她们更倾向于把它仅仅当作一场游戏,它们对侵犯性的现实更有忍耐力,更能适应游戏的偶然性,更乐意变革而很少关注抽象的法则,她们宁愿终止游戏也不愿为了规则而同玩伴失和。这些差异也为大量的行为实验所证实。首先,就对他人行为的容忍性而言,Eckel和Grossman⑦等做的最后通牒实验就表明,女性往往更能够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其拒绝率较低。其次,就社会合作的维持而言,一般地,女性往往更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人际交往中的和睦关系,而男性则更具竞争性,更倾向于忽视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

  ⑧可见,上述行为实验都揭示出男女之间的社会性差异:男性的行为机理与经济人具有很强的相通性,而女性的行为机理却与那种冷淡的经济人存在明显的不相符。Beutel和Mariniz就将男女之间的行为差异区分为:行为主义导向(behavioralorietation)和规范主义导向(normativeorietation)。⑨相应地,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所提出的理论大多认为,女性具有更强的社会取向(即无私),而男性则具有更强的个人取向(即自私)。例如,达尔文就曾写道:“女性在精神性情上显得与男性不同,主要是女性显得更软和、更无私……男性……沉迷于竞争,这使得他产生了容易自私的抱负。”

  ①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流经济学推崇方法论个体主义思维,把社会个体都视为相互冷淡而自主、理性的经济人,这实际上只是反映了男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施密特就认为,方法论个人主义是将心理学个人主义视为不证自明的,“心理学个体主义机理主张人是彼此孤立的”,这实质上是“男性至上主义”;“但是很多女性主义作者争论道,人的这种图画或许适用于男人,但不适于女人。”

  ②经济学男性化的原因及其问题

  尽管男、女的秉性和行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现代主流经济学却试图用统一的经济人模型来概括所有的人类行为,将男性的行为方式当成合理的标准,并作为女性的行为参照和效仿对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学术倾向呢?这里从两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这与西方社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结构有关。自古希腊起,西方世界就深受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世界是遵循数学法则和“自然”法则合理地运转的,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并掌握这些法则,因为他们都拥有上帝赋予的理性才能,都可以以同一种机械的方式进行思维,从而得出相似的推论。同时,西方社会认为,尽管上帝制造了理性之钟,但还是有一部分被遗漏了,这构成了情感和非理性王国;为此,牛顿模式又将世界分成两个部分:被理性统治的主要部分和统摄非理性的次要部分。正是基于这一学说,所有不遵循理性、不遵循机械论的数学原理的事物都是他者,是不重要的、第二位的、不真实的,它受到理性世界的监管;显然,由于男性往往具有更硬的“理性”,而女性也是第二位的,因而男性就有权把“理性”强加给那些缺乏理性的创造物。③正因如此,西方社会就逐渐形成了男性主义中心观,以至人类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概念也按性别呈现出等级形态:其中,男子特质占上层,在主体和方法上被评价较高的东西都与男性特质联系在一起,而被评价低的则与女子气联系在一起。所以,施密特评论说,“心理学个人主义追随着孤立的主题……作为彼此孤立的人类图画由此以男性的方式作为整个人类的例证。这时常隐藏了女性是人的特殊方式。这是父权统治社会的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要素。心理学个体主义对多数人(男性)哲学家来说是这样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因为它反映了在传统的父权统治社会中的男人概念。”④其次,这与现代主流经济学逐渐形成的学术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路径依赖有关。自启蒙运动以降,西方就逐渐产生了女性主义思潮,到19世纪末则掀起了有组织性的女性主义运动,它批判现有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探讨不平等的本质,致力于推动妇女权利、利益的提高,涉及生育权、教育权、薪资平等、投票权、性别歧视等议题;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则达到新的高潮,它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现象,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而且,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还促进了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兴起,它们广泛探讨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地位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和独立贡献。但与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女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不同,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步伐却非常缓慢和滞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关键就在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学术定位:它将自然科学视为发展的方向,努力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客观化,倡导将价值和道德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或者将道德问题存而不论;同时,正是这种学术定位导致了现代主流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路径锁定:致力于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将缺乏数学符号的思辨性探索都排斥在经济学研究之外,从而限制了女性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空间。

  其实,女性注重协作的互动行为对社会的破坏性更小,从而更适应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更适合人类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体现了更高的人类理性;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却将男性的思维和行为视为理性的,并以此来代表所有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或者视之为人性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现代主流经济学还进一步将丰富多样的异质个体还原为抽象的原子个体,从而导致其研究思维潜含了严重的缺陷。关于这一点,徐延辉曾作了较好的归纳分析。(1)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2)分析方法视角单一。(3)内部保守和外部扩张长期共存。①问题是,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声称要构建成一个价值无涉的客观的经验科学,但它果真做到了这一点吗?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经济学论文往往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位置等特质,有人甚至说,所谓的客观知识其实不过是那些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拥有更强大势力的人的知识。②显然,无论在假设前提还是思维方式上,现代主流经济学都存在强烈的规范色彩,从而根本没有真正做到所谓的客观和公正。在假设前提上,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学人的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都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进行的,都是在努力阐述或证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则依赖于其特有的核心假设前提:人是自私的、是理性的,它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来最大化自身收益。在思维方式上,目前经济学领域男性占了比在物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中更大的比例,因而主流经济学实际上也就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处事态度,从而也必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偏见。所以,J.Nelson等人强调,“e-conomicman”一词本身就是男性经济学家群体的产物,它体现了男性(masculine)的行为方式,而无法涵盖女性(feminine)的行事方式。

  可见,漫长的西方社会传统中,男性都被视为主体(subject),是绝对的,而女性则是他者(other),应该服从于男性这一主体。即使在汉语文字中,我们也往往只有在所有成员是女性时才使用“她”或“她们”,而其他只要有一个男性存在的任何状况都使用“他”或“他们”;也即,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都使用男性的“他们”指称全部是男性或者同时存在男女的世界。正因如此,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往往只是将男性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般规则而加以阐述,而女性的心理和规则则被视为特例而忽略,并且将被一般化的男性心理和行为作为女性的效仿对象。显然,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人行假设中就存在着这种思维,用男性的行为和思维来代替全部人类;正因如此,它的分析思维就存在先天缺陷:它并不能涵盖全部人类的一般思维和行为。为此,England将这种概念化人性称为“分裂的自我”:人类被视为在市场上自私地行动的自治个体,并具有稳定的外生偏好。③这种“分裂的自我”存在明显的二元悖论:一方面,它假设所有市场上的人类行为是完全自私的,这体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经济模型中;另一方面,它又假设人们在家庭中的行为是完全利他的,这体现在主流经济学内部的“新家庭经济学”的模型中。由于这种内在的片面性,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和假设。施密特强调,心理个人主义“把老套的(白种)男性的方式当做成为一个人的范例。因此,它不是对理性的较好辩护,后者的目标在于保卫人类理性的能力以改善我们人类的处境。

  只为(白种)男性辩护的理性辩护不可能改善人类处境,甚至不能改变(白种)男性的处境。从对理性的辩护到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移动可能因为加强了老套的(白种)男性的统治而低价倾销了对理想的辩护。只有当对理性的辩护清楚地将自己同心理学个人主义从而还有方法论个人主义分离开,它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高目标”①。

  经济学队伍性别结构失衡的原因

  上面的分析表明,男女间在心理、思维以及行为上都存在差异,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却主要体现了男性的心理、思维和行为,这也正是造成女性在现代经济学界数量少、贡献低的根本原因。麦克罗斯基就写道:“与其他经济学流派相比,新古典经济学显然是男人气的女人。他们是经济学家中的摩托车队,带着矩阵和严格的不动点的喧闹,穿着皮革的外套,装腔作势,在经济学阵营中耀武扬威。”②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与男女之间的亲和性是不同的,女性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认知往往不是出于内心自发而是刻意学习。Ferber和Nelson就认为,“不同性别在对本科阶段经济学上的理解差异可以更好地解释这种现象”③。相应地,女性往往也就无法把握现代主流经济学发展的主动权,而更多的是在既有框架下做些精细化的工作。于是,要了解现代主流经济学界性别结构失衡的原因,我们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探究:一是要分析男女双方行为特征差异,二是要分析现代主流经济学所内含的修辞特征。

  首先,就男女之间的行为特征差异而言。一般地,女性往往更关注所属群体、更善于协调、更倾向合作、更注重公平、更加慷慨大方、具有更强的自律性和容忍性、也更不易走入极端;关于男女之间在社会性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已经为大量的行为实验所证实。显然,与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内在心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表现在学术上也会有所差异;也即,既然女性与男性在行为特征上往往相差很大,从而也就会对其学术取向产生影响。事实上,正因为女性往往不热衷于抽象规则的研究,而更关注规则带来的社会后果,关注人的应得权利;因此,她们往往可以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显着成就,并进而偏好于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人本经济学、心理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等的研究,而这些方面则属于现代经济学的边缘分支,很难得到广泛承认。

  其次,就流行理论所内涵的修辞特征而言。一般地,如果理论内涵的修辞与研究者的行为特征相符,那么就更有利于该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发展;因为他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是源于内心自发的,而其他人则需要经受刻意模仿和学习过程。显然,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基本上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处事态度,因为它强调人的控制、征服、机会主义等;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男性的学术评判标准,来迫使女性遵守这种外生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女性对男性创设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模仿就如面临着一个性别博弈的情形:男性在经济学界率先展开行动而建立了基于男性文化心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并由此创设了有利于男性的学术评价体系;给定这种情况下,女性经济学家个体要最大化自身收益就只能遵循男性创设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而在此均衡下女性获得的收益要低于男性。正是在这种制度下,女性经济学家所显示出来的贡献要远低于男性,从而造成现代主流经济学队伍中的性别结构失衡。从根本上说,现代主流经济学思维上深深地打上了男性沙文主义色彩,并建立起了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的评价标准:不仅理论术语主要体现了男性的话语和思维,而非对女性行为的刻画和解释;而且,长期以来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原则也是由男性创造或制定的,这种规则和思维也就支配了学术的发展走向和学术人员的构成。正是由于社会性别上的差异以及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男性特征,女性在现代主流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由于社会心理上的差异,导致男女双方渗入经济学的角度存在明显的不同:男性从事主流范式的经济学研究是源于内心自发的,他可以根据自身思维的变化而“自主”地创新,这些洞见也容易为主流经济学界所认可,从而得到传播和普及;相反,女性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则需要刻意地模仿和学习男性的思维方式及其创建的学术规则,基于本身心理意识所作出的“创新”则很难得到认可,从而也就难以成为学术的引领者。

  但是,我们不能将经济学队伍中的性别结构失衡情形归咎于女性,相反,应该归咎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元化和畸形化发展;究其原因,现代主流经济学包含了太多的男性主义特征,因而性别结构失衡主要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内在的偏见所导致的。事实上,一些女性主义经济学家就强调,理性主义本身只是男性统治的一个工具,客观性也只是男性的幻觉,而女性主义则关注社会和政治力量对生活经济现象的影响。麦克罗斯基就将现代主流经济学刻画为男孩子的沙地游戏,她写道:“不像女孩子的游戏常常具有人性的含义,沙地中男孩子的游戏是无意义的,除了准备成年后真的挖土……这种关于现代经济学事业的悲哀的、无法形容的悲哀的事实,它所声称的自1945年之后已经达到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一场沙地的游戏。”

  ①显然,女性在现代主流经济学领域建树不多的现状,并不意味着女性并不适合从事经济学研究;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将有助于优化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质,使经济学回到更为合理的研究轨道上来。

  当然,男女之间在社会性格上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主要与早期工作场所(工厂)和生活场所(家庭)的分离有关;但是,主流经济学则是源于对市场争夺行为的刻画,“经济人”模型也是对当时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男性行为特质的提炼。早期社会中,男性从事市场上的竞争活动,从而日益变得好斗;而且,由于在企业组织等工作场所的活动往往都是被规定好的,因而男性的性格也逐渐异化:价值理性日益萎缩而工具理性日益偏盛,从而产生了类似经济人的人格。相反,女性则被孤立在家庭之中从事家庭事务,尽管重复性的家务劳动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却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以培养多样化的性格;特别是,在妇女的主导下,家庭往往成为置身于残酷争斗的汪洋市场之海中的无数个相对平和宁静的栖身岛屿,从而女性的性格更为和平和宽容。不过,随着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充足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上社会,社会行为主体成分的这种变化也就会对市场上的行为机理产生影响;与不断变化的实践相适应,经济学的行为假设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修正过程:应该越来越多地把女性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机理纳入进来,要通过借鉴女性的行为目的和方式来重新界定人类理性的内涵,而不能想当然地把女性行为视为非理性的而排除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之外。

  不幸的是,男性主导的西方社会观念却往往把男女之间的这种行为差异仅仅归因于他们的生理差别,从而确立了经济学研究对女性以及女性活动排斥的合理性。为此,现代主流经济学顽固地维持着传统的男性化思维,在这种传统下,女性基于本性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当然就与现代主流经济学存在差异。但是,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为男性所主导,其作出的贡献也就得不到关注和承认,这导致女性从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实质退出。Ferber和Nelson就指出,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别影响了他对社会事物的感知,影响了对问题相关性和重要性的评估,从而也就影响了认知原理的解释以及女性与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隔阂。

  ②与此同时,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依然依附于狭隘的男性思维,而缺乏女性思维和认知的补充;这样,现代主流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就日益显得片面,导致理论和思维危机日益累积并越来越严重,并最终引起了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表明,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制,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没有必然联系,因而需要再次对现代经济学的特性进行反思。

  女性主义经济学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反思

  现代经济学界之所以出现明显的性别结构失衡现象,主要原因不能归咎为女性本身的思维和能力问题,而是在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和规范本身就是片面的。在女性主义经济学者看来,科学本身就是主观的,应该把人的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要强调科学的整体性、和谐及复杂性而不是简化论、等级和直线。为此,它对现代主流经济学所崇尚的数学化、客观化的科学认识论发出了深深的质疑,因为这种流行的科学至上主义会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生活世界物化为它者。尤其是,女性主义经济学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思维尤其是有关人性的概念化假设提出了批判:(1)这种有关人性的本体论假设(无论是体现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与其他人的联系上)都被夸大了,从而就形成了对现实的误解;(2)这些假设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从而都是源于男性利益的偏见。

  当然,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是对现代主流经济学思维的纠正,而不是赞成特殊的女性主义认知方式,更不是认为,女性主义经济学必然会产生全然不同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某种东西。实际上,女性主义经济学家一般强调,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视野过于狭隘,基于标准理性选择模型的学科实践提供的信息比较少,事实上也较少客观性,从而借助于女性主义经济学来扩大、丰富和提高经济的理论化。J.Nelson就写道:“女性主义解释……并不依赖于某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将当前经济学从业者看做充满恶意的个体,或者是认为性别主义潜伏在幕后,或者是将形式主义看做是纯粹邪恶的源泉。女性主义不赞成女性经济学,或者不赞成仅仅由女性从事的新的经济学。它所赞成的是经济学的价值系统中作的一个转换,这样,经济学就可以变得既强硬又灵活,既逻辑化又语境化,即科学化又充满人性,并且极精确又丰富。”①也就是说,女性主义经济学通过打破男性的偏见而改进新古典经济学,从而可能揭示有助于提高经济总体效率的机制。例如,Ferber和Nelson等就强调,女性主义经济学就是要通过剔除因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所产生的偏见理论,而提高经济学的分析能力。②

【经济学界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剖析】相关文章:

1.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小学奥数热的原因剖析

3.有关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失衡的原因分析

4.我国督促程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5.恋爱中的心理失衡

6.旅游饭店发展失衡的思索

7.关于旅游饭店发展失衡的思索

8.左撇子儿童易心理失衡

9.HTML的语言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