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管理中的文化取向论文

时间:2021-08-08 08:01:5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学校管理中的文化取向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学校管理中的文化取向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学校管理中的文化取向论文

  摘要

  随着教育自身的发展、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影响和管理思想的演进,我国学校文化管理的取向日趋明晰并渐成主流。文化管理从人的文化本性出发,在创造文化、管理文化、通过文化去管理的过程中寻求组织目标与组织参与个体自身社会价值的“共赢”。学校文化管理不能漠视物质条件的满足,必须以科学管理为先决条件、以校园主导文化建设为第一要务、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在对传统管理的继承与超越中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关键词

  学校管理;文化管理;

  这是一个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中小学管理领域尤其如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就经历了从经验管理为主,到科学管理、人文管理的跨越,而如今追求文化管理的取向又已端倪初现。探讨文化管理的本真意蕴,将有助于学校管理再一次质的跃进。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与要义

  (一)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文化人”的思想。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除了在一切生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外,在人那里还可以发现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第三系统,即符号系统;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有了它,人类就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而同时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之中;这一符号系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此,人被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作为“文化人”的本质。马克斯·韦伯进一步分析了人的文化假设:“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一种无形的、支撑着一项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1)因此,文化管理就是以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性为基点,从人的文化本性出发,以引领文化创造为主要手段,在与被管理者一道共同创造积极的组织文化,引领、帮助被管理者在实现自身文化性、社会性价值追求的过程中达成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的社会职能。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具体要义

  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包括如下几点具体的要义:

  1.文化管理就是要从人的文化本性出发

  文化管理不同于此前其他管理范型之处就在于,它不把人当成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也不把被管理者看成受动的客体,并且不仅仅简单地、浅层地尊重被管理者作为人的尊严和个性,而是把被管理者文化性、社会性的自我实现放在首位,把组织目标的实现作为其伴生物,寻求被管理者自身需求、自我实现和组织社会功能需求、组织目标实现之间的一致性与结合点,寻求两方面之间的共通性、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2.文化管理以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性为基点

  文化管理以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性为基点,把管理对象的自我发展作为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管理目标之一。如果仅从社会分工看,任何组织必须承担一定的组织职能,否则便失去了存在价值。文化管理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它进一步认为,任何组织其实首先还是其参与者自身的聚合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置身于这样的组织之中,既是为了通过组织功能的实现去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组织参与者自身的需要。因此,对组织施行管理不能只把目光盯在组织社会功能的达成上,而必须同时关注组织参与者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组织参与者的自身需要自然是多层次的,因而学校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学校教职员工作为人的人性需要,分析他们不同个体、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地点场合需要的差异性,并给予相应的、恰当的满足,循序渐进地将教职员工的需要引领、推进到更高层次的追求,以便每位个体把学校教育育人社会职能的实现与他自我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协调、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相互促进,实现学校,教职员工之间,以及教职员工个体的共赢。

  3.文化管理助推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

  在文化管理思想视域下,对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并不能停留于给予尊重与关注的层面,而必须为之创造条件、予以助推。学校管理的首要职能需摆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上:在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结合自身优、劣势和学校的需求、发展空间等,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计划,继而为之提供人生自我实现的各方面条件,包括尽可能地引进和利用校外资源。从教师角度讲,只要以此为业,也就只有通过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成功,人生目标与工作目标因此而得到统一与协调,工作的内在动力也必将得到放大。“学校文化管理是真正实现学校‘追求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目标的最佳选择。”(2)

  4.文化管理需要管理与管理对象共同创生、共同完成

  管理的本质在于有序、高效地配置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争取一定的资源(这类可能被争取到的资源可视为潜在资源),提高资源在达成组织目标方面的功效。在组织的各方面资源中,人力资源应该是最为宝贵的,因为人往往是其他资源的能动利用者,其自身效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尤其在学校这样的特殊组织之中,作为人力资源的教职员工实际上同时也是管理者,他们具体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重任。文化管理的要义就在于不是通过指令去管理,而是由同为人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组织中共同创生出一种文化存在;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影响之下,组织中的每一分子都自觉、自发、自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达成组织的社会职能。按照这样的观点,学校以校长为首、为代表的管理者就不应以控制者的面目出现,也不能再奢望通过发号施令就达到最佳管理效果,而必须放下身段,与教职员工,甚至与学生一道,共同营造自己的学校文化,再通过这份文化去影响、去激活、去调控全校的师生。

  文化管理校正了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拆掉了组织成员间的科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进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正如基础教育领域正稳步推进的新课程一样,教师相对于学生不再是真理与权威的化身,身份一“降”而为“平等中的首席”,实际上“首席”的作用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学校推行文化管理,校长表面上失去了“赤裸裸”的控制权,其实只说明简单的强制性管理应予摈弃,校长需要在确立学校哲学(办学理念)、引领教职员工思想、规划学校发展方向、不断推动学校潜在资源向现实资源转化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力。

  二、我国学校文化管理范型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史同样源远流长,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却只有百余年的短暂历史。晚清开始的新学,主要是一些方向上的探索,20世纪初叶废科举、兴学堂,现代学校教育才正式诞生;民国时期的现代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本框架得以初步搭建,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经过政治上的改造,经过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重构,再经过六十多年的曲折和探索,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终于发展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

  学校管理的思想与范型并不简单地、自主自为地呈线性演进,而是同时受到教育自身,它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以及同时代的管理科学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就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虽然已经过了百余年的历程,但真正的大发展其实也就这近四十年的事情,不但体制上渐趋完备与成熟,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无论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还是学前教育,都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空前水平。正如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在初级阶段,简单地凭经验“随便”侍弄,也就会有不错的收成,但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粗放经营就难以济事了,这时候就必须依靠管理的力量,充分挖掘一切要素的潜力,不断寻求各要素间的最优配置与合力的最大化。现在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学校之间愈演愈烈的竞争,因为大家都发展到了一定的高位水平,无论是面对“市场”(教育服务消费者之选择)的考验,还是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考评,都得向管理要效益,只有通过对学校各方面资源要素的激活与整合,方能寻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另外从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教师队伍来看,现在的教师在文化素养、专业水平以及思想的活跃复杂程度等方面,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中专和大专分别计算的全国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979年的统计数据分别为47%和10.6%,而到2005年则分别提高到了98.62%和95.22%(1)。——要管好、用好、带好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而且思想活跃的教师队伍,显然是简单粗糙的管理所难以实现的。

  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看,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整个国家与社会都侧重于政治领导和思想层面的发动与调控,学校内部管理自然没多大必要、也不太可能讲“技术”路线和“技术”含量。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重视学校内部管理。一方面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大做文章,——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承认并充分利用人们内心深处的自利倾向,通过差别化待遇的不断强化,人们的“欲望”、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这一时期学校管理也循着同样的路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情、适合国情的学校教育成套制度,学校内部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道路:不但方方面都面立下了规矩,而且还形成了相互衔接的检查、考核、奖惩办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效力很快就发挥到了极限,尤其是这样的管理范型制约有余而激活不足,难以承担把学校推向往更高发展阶段的重任。

  管理科学在20世纪先后经历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权变管理和文化管理等阶段。不同的管理模式背后深藏着不同的管理理念,而不同的管理理念则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按照亚里士多德“政治人”的基本假设,西方社会管理一直以政治管理为中心,而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人性假设则直接催生了强调流程科学化、注重经济刺激的古典管理理论。梅奥的“社会人”人性假设认为金钱并不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们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还受社会的和心理的等方面因素影响,还有“自我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内在需求,因而必须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再后来,“复杂人”的思想逐渐为管理界所理解和认同,认为前述各种人性假设都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于一切人,因为人很复杂,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它随着人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在组织中的位置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需要层次;管理的要诀在于因人而异,实行权变管理。70年代以后,随着“后”时代的到来,“文化人”的观点很快跻身到管理思想的前台,它“把人定位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1),把长期以来简单地作为管理对象的人视为管理的目的,强调管理不但要看到人的重要,更要为了激活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应该认识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主体间关系,要把身为管理对象的人视为管理活动的共同建构者,与之共同营造指向组织社会功能的组织文化,进而实现组织目标。事实上,当下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秉承的就是这一理念,强调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着力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如上梳理可见,正是由于教育自身的发展、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影响和管理思想的演进,我国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正处于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之中,文化管理的取向日趋明晰并渐成主流。

  三、学校文化管理最优化的策略

  按照本文的理解,文化管理并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独自发挥出巨大功效的管理方式,而是现代管理的一种理念诉求,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范型取向,因为“文化管理理念与以前的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完全替代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重心偏移和理论支撑的关系,是一种深化,一种进步。”(2)

  (一)学校文化管理不能漠视物质条件的满足

  从人性角度看,虽然我们强调人是“符号的动物”,但实际上人更是集“动物人”“经济人”“政治人”“自我实现人”“文化人”等于一身的“复杂人”,虽说物质层面的人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它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而如果忽视人性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属性,则是把人等同于动物,实际上没有看到“人”的特殊性存在。这样的人性分析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就必须看到每位教职员工都是血肉丰满、内涵丰富、志趣各异、变动不居的鲜活生命个体,学校虽然说是他们前来工作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他们作为一个人实实在在生活的地方,因而不能只看到学校教书育人社会职能,还应该全面考虑教职员工们方方面面的现实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高层次的动机一般建立在前面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们物质层面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势必难以形成高级动机,学校的组织难以最终实现,因为“对教师长期起作用的优势需要是基本物质需要与成就需要”(1)。任何一所学校,仅靠物的堆砌肯定办不好,单凭精神文化的力量也同样难以济事,只有在保证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注入文化的灵魂,方能办出水平。

  (二)学校文化管理必须以科学管理为先决条件

  管理范型的演进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后者总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在保留前者合理内核心的同时,再注入一些新的理念,对前者进行调整、修正,丰富、完善和提升、发展。即便在今天,作为现代管理初始形态的泰勒式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仍然没有过时,学校管理仍需以规范、有序为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线,只不过不能停留于此,而应寻求管理层次的不断提升,向文化管理的境界迈进,亦即陈桂生老师所断言:未来的学校管理既“少不了校规和按校规进行规范管理”,又还必须“超越规范管理”,逐步向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管理形态过渡(2)。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水平看,即便在同一地区,在同一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之下,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规范、有序的科学管理仍是很多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新建、新近合并组建和扩建的学校占有相当大比例,这类学校既需从一开始就确立立意高远的文化定位,打好文化管理的底色,更需建立整套的基本规范,尽早进入健康运行的轨道。

  (三)学校文化管理必须以校园主导文化建设为第一要务,以载体建设为抓手

  文化管理“是靠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3)文化的内涵十分宽广,实施文化管理必须抓住关键:构建核心价值观,营造根本的文化认同。正如人与人之间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一样,不同的学校之所以能够相互区别开来,除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层面的基本属性外,相互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特质、一种韵致,这种特质和韵致就是她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性。学校文化品性背后所潜藏着的,正是学校主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全校师生员工最为根本的文化认同之所在。学校管理者必须在树立核心价值观、构建主导文化上多下工夫,以达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带动全身之功效。

  学校文化管理需要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大象无形”,文化无处不在,而文化又从来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和呈现。文化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文化、管理文化、通过文化去管理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之上。而学校本身就是文化组织,是以对人类文化进行深加工、再创造和纵向代际传递为业的专门机构。因此作为文化管理的文化在这里有其一定的特殊内涵,它不同于学校所进行的人类文化事业,而是专指那些经由学校刻意为之,直接指向对师生员工教育与学习行为的思想观点和具体要求所构成的体系,管理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丰富和优化这一体系,并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与物质载体在师生员工中传达这一体系,帮助师生员工内化这一体系。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涵盖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建设(但并不是全部),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文化管理效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具体形式抓实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将学校管理的文化取向融入其中,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注释

  1、孙兰英:《经济人·道德人·文化人》,《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

  2、陶然编:《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3、《我国教师队伍20年变化巨大》,《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12月24日。

  4、向英吉:《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暨南学报》(哲学社科版)2001年第4期。

  5、陈丽琳:《“文化人”的基本假设奠定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9期。

  6、黄魁耀、王德清:《实用学校管理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3页。

  7、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8、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浅析学校管理中的文化取向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企业文化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浅析论文

2.试析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的论文

3.高等学校薪酬管理浅析的论文

4.高等学校薪酬管理浅析论文

5.浅析中韩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的论文

6.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国元素浅析论文

7.管理学中的文化研究论文

8.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取向与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