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优化措施论文

时间:2021-08-04 08:01:5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优化措施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优化措施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优化措施论文

  摘要:

  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环境的人文化的显著特征,昭示着高校教育管理在本世纪的发展趋势。探讨在这些特征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功能、理念和策略,对我们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高校,管理,特点,策略

  引言: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理论、管理水平、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代表了现代管理的新走势,推动了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本文试就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谈谈我们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校本管理论。

  “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管理涉及教育行政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问题。校本管理是一个外来语,在国外,校本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决策权由学区向个别学校的一种转变,或管理权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区或校董事会转移到学校自身。

  国外用以表征这种含义的术语,还有分权化管理、参与或决策、学校自治、校本决策、校本统辖等。尽管表述不一,但它们却共同意味着教育管理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的一种改革趋势。

  2、以人为本管理论。

  学校管理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其目的也是为了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事实上是把人的因素当做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因此,学校发展中的人本管理,就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通过一些好的方法使教师各方面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各项管理活动中都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管理中的全体成员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3、流程管理论。

  流程管理论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管理理论。流程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人本思想;充分相信人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的。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有序”——要求在管理中达到时序和空序的高度一致,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的完美协调,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4、权变领导论。

  权变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管理学界的一种主流理论取向,在企业和工商管理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正在形成。

  概括上述教育管理理论,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管理的内涵是通过管理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人活得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的统一。尤其校本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是当今高等学校管理的主流理论。

  结合国外校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我国推进校本管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校长管理观念由操作管理转向战略管理。目前,我国学校管理基本属于“操作管理”的范畴,实行的是外控制性管理,即上级机关高度集权,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令,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得不到重视。校本管理实行战略管理,校长必须由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和环节,转向更加注重管理的全局性;由注重规范,转向讲究谋略;由着眼于学校本位转向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由注重常规奖惩,转向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学校成员。

  (2)建立董事会。这意味着民间力量进入学校,以股份的形式共同发展学校,采用董事会制来管理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

  (3)把教学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实施校本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4)实施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中教育教学自主权主要是课程设置权,它涉及课程门类与教学时间分配规范(教学计划)、学科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范(教科书)和课程表4个层面。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可以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包括设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的类型和结构,落实课程计划,进行课程评价等。实施校本管理将极大地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激活办学思路,拓展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3级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增加学校各方面自主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我们应多研究国外一些校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当今,网络技术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人类迈入了新技术时代。如校园网络、校本办公系统等在学校开始使用,排课、查堂、考试、档案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引起了学校管理的巨大变化。过去那种职责、规章制度、上下级关系、安排课程、教学常规检查、组织考试等“形式约束”型的传统管理,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管理手段所替代。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后,学校要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技术时代的需要。“教育的网络化使学校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对接点,各种思想和价值也会蜂拥而至,多元的、多极的、多变的教育思潮将伴随着学校发展的'每一个进程。”[2]学校在网络世界的对接点中,虚拟的、物理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灵世界相互交织融合,改变了过去校园中“人+财+物”的单一存在方式,使教育管理内容愈来愈复杂。随着新技术进入校园,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形象思维、理性思维开始走向两者融合的网络思维。它涵盖了人的思想、行为、手段等多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学校管理的职能。

  网络技术时代学校管理应追求“实质管理”。“实质管理”就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管理。它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唤起人的主体能动性,利用财、物、网络等资源,实现各种管理目标。学校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实质管理”,其管理职能的定位表现在:

  一是态度和价值观。新技术时代,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开放性的网络良莠并存。因此,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每个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健康发展。

  二是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新技术时代,学校管理会受到多元化思想、社会欲求、发展思路的干扰和冲撞。学校要保持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随波逐流。管理的职能是要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吸收别人好的思想和经验,策划发展思路,制订具有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

  三是建立和优化办学机制。机制和规划是管理的核心,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首要职能就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应新技术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机制和规划。如构建校园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自己的网站、备课系统和学习资源库;建立教育资源评估体系。四是关照师生的要求。缺乏人情味的现代管理技术,教师在工作中的“神交”机会减少了,容易造就“闹市中的孤独者”。因此,学校的管理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感、所求,帮助他们排除思想障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三、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管理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格得到提升,使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自我约束”。校园文化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一是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雕塑、长廊、假山、水榭、草坪、绿地等优美的校园文化,使师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增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意识,形成了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行为更自觉。

  二是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校训的大理石雕刻,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具有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对与本校有某些特殊关系的知名人士的怀念之情的纪念性雕塑,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建人约翰·哈佛塑像;清华大学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蔡元培、李大钊的雕像;复旦大学毛泽东、鲁迅的雕像等;具有该校特色和特殊意义的象征性雕像,如中国医科大学校园里的李时珍、华佗像,他们是医学的鼻祖和象征,南京铁道学院铁轨的雕像等,作为创造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往往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构成了一学校所特有的标志,成为校园环境最久远的象征纪念物。这些雕塑使教师与学生不论是目标,还是价值都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它产生出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它可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增强整体合力。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催人奋进,不断进取。

  三是规范、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橱窗、宣传栏、墙报、校报、名人塑像、花草树木等物质环境,像空气一样让师生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师生从理智上受到启迪。在整洁优美,绿草如茵的校园里,在宁静安谧的图书馆里,环境的无形约束使人的举止行为得到收敛,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觉自律替代了三令五申。高尚和智慧、文明和修养就这样在校园这块神圣的土壤中孕育、诞生和成长起来了。

  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体系中,绿色管理是其中之一。绿色管理的实质是追求校内外环境的和谐。外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搞好与学校外部有关机构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内环境的和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

  (1)整体规划学校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洁净的校园。

  (2)促进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不仅领导、师生员工之间,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当建立互助和谐的关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来说,追求内环境的和谐更为重要。

  因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教育管理中,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日益凸现,它的功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前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这些管理功能,为育人工作服务。

  一是建立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校园环境建设要以弘扬民主优秀文化为立足点,在校园中推荐蕴含学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

  二是提高校园文化层次。高校特定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化修养,决定了校园文化地位高于社会。要想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必须倡导较高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物质设置上应增加文化含量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两个方面。

  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是学校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因此,学校领导要对环境文化育人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物质文化环境,因为校园内自然物质的组织、改造、利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是必要的物质条件。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能达到环境文化育人的目的,起到环境文化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明东,陈瑶、校本管理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

  [2]刘云生、新技术时代学校管理的新追求[J]、人民教育,2002(2):33.

【21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优化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优化措施论文

2.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特点与途径论文

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特点分析的论文

4.企业税务风险分析与管理措施研究论文

5.优化项目管理的措施

6.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与要求分析论文

7.信息建设优化高校管理论文

8.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分析与管理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