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广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创新之路探析论文

时间:2020-08-08 11:58:3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传统广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创新之路探析论文

  1 媒体融合概述

传统广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创新之路探析论文

  媒体融合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相关的概念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Pool)曾提出:媒体融合就是不同的媒体通过多种功能实现新闻传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使传播内容日趋融合,造成了传媒行业在传播内容上的同一化趋势。因此,国际上对媒体融合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媒体融合后如何充分利用传媒渠道的特点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上。

  我国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结合美国新闻学会研究社的管理员安德鲁·纳奇森对媒体融合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媒体融合的概念。她认为,国内的媒体融合与国际媒体融合有所不同,国外的媒体融合大多是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融合,而国内的媒体融合则是更多的偏向于媒体通过不同技术传播的内容的融合。这种融合对传媒产业将产生更大的市场竞争影响,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带动传统的传媒产业进行结构性变革。社会在不断前进,媒体融合也逐渐成为平台化的融合。以卫星、光缆等传播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在不同的传媒渠道间搭建起共通的资源交换桥梁,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交换,刺激了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速。

  2 传统广播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现状

  1)传播渠道日趋狭窄。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传媒的发展和传输渠道被逐渐压缩。在听众的接收渠道上,已经成为了传输渠道的末端。手机、互联网和电视的发展,让观众逐渐降低了对收音机等广播传播的依赖。根据行业内的观点,就是“窄播化”趋势逐渐加深。“窄播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的接收渠道逐渐狭窄。当前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以及日常接触最多的信息接收工具。虽然在这些工具上也可下载并使用广播软件,接收到广播信息号,收听广播节目。但是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无法按照固定的.时间收听广播,对广播在手机端的普及造成阻碍。而且,相比于网络新闻,广播新闻在接收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另外音频传播在传播速度和私密性上始终难以战胜视讯传播。

  第二,为了增强广播的收听率,许多地方的广播实行了专业化的广播频率划分。让同类型的节目统一到一个限定幅度的频率区间内,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听众选择的便利性需求,但是也造成了听众的分流,加剧了节目之间竞争的激烈化程度。

  2)传统广播创新被限制。长期以来,传统广播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新闻和娱乐方面,更多的是代表党政机关传播政治观点,抒发政治精神。因此,我国的传统广播行业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属性。所以传统广播在发展和创新中,一直难以以创新的姿态引领行业的变革和发展。而且,作为当前不太受社会关注的传媒形式,广播在管理体制上的限制也相当强烈,这也导致其节目的创新缺少突破性开放的能力。另外,传统广播收听率最高的节目属于音乐、综艺、交通和互动类节目,这些节目在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竞争力,难以与互联网和电视节目的同类节目相竞争。在当前我国的广播管理体制下,行政区域的管理规定也限制了传统广播寻求跨境创新和传播的渠道。

  3)强大的外部传媒挑战。广播自诞生以来,就被称之为“不视之媒体”,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内容存在“不可逆”和“不可留”的特点。因此,广播的观众群体只能依靠听力来捕捉新闻信息。与其他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广播缺少视讯信息的输入,从而减少了观众的总体数量。

  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迅速占据了广阔的新闻传媒市场。通过移动屏幕和丰富多彩的App软件,将视频、音频融合在一起,并且增加了储存、发送等分享性功能,对广播的听众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随着微信等手机软件的开发,让新闻传播的方式逐渐由广播电视发起向民间发起蔓延。而且,由于手机媒体信息大多来自于民间,缺少信息的监管,扩散速度较快,对广播的及时插播功能也带去了较强的冲击。再有就是当前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对娱乐性节目的开发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创新性和市场营销能力也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对传统广播的创新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外部传媒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

【传统广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创新之路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策略探析论文

2.哲学下新媒体探析

3.新媒体影响下的艺术跨界融合论文

4.广播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探讨的论文

5.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论文

6.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论文

7.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8.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与主持小课创新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