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对策论文

时间:2020-08-01 20:30:5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对策论文

  摘要:针对全球价值链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从中小企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互动的视角,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进一步的。对于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企业集团通过集群式创新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对策论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企业集团;企业集群;集群式创新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尽管多数理论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然而,集群也可能变成孤立内向的系统,正如西欧的很多老工业区那样。集聚导致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和锁定(Lock-in)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德国学者格拉伯赫(Grabher,1993)提出了功能性锁定(FuncfionalLOck-ins)、认知锁定(CognitiveLock-ins)和政治锁定(PoliticalLock-ins)等三种锁定,因此这也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升级这个命题。

  当今地方产业集群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价值链分析从对单个企业研究扩充到对整个集群的研究。沃勒斯坦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fychains,GCC)的概念,Gereffi(1994)进一步提出全球价值链(GVC,GlobalValuechain)的概念,即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迪肯(Dieken)等人也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认为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生产网络的简化形式;Gereffi(1999)进一步将产业升级概念引入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

  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3)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将产业的升级分为四种类型:流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即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产品复杂化、单位价值提高;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占据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从OEM向ODM、0BM的跨越;跨行业升级(IntersectoralUpgrading),利用在原行业某种优势进入新行业。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全球价值链,识别了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式(Arm’s-lengthMarketRelations)、网络式(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chv)、等级制(Hierarchy)。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又提出市场式(Market)、模块式(Modular)、关系式(Relational)、俘获式(Captive)和等级制五种治理模式的分类方法,认为网络式具体包括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则与准等级制类似。

  全球价值链各种治理模式与四层次产业升级关系这种分析框架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Bazan和Navas-Aleman(2003)用系统和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巴西SinosValley鞋产业集群,认为集群升级前景依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而有所区别;PietrobelliC.和RabellottiR.(2004)通过对拉丁美洲40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实证调研,把中小企业集群分为四类,分别论述了四类集群升级的问题。国内的研究主要有,张辉(2005)认为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梅述恩等(2007)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升级;张杰等(2006)实证剖析了主企业领导型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推动作用N23;盛世豪(2004)提出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文娉等(2005)探讨了全球IDM公司的治理行为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

  总之,众多文献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进入全球市场,较快实现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小企业依赖于主导企业,阻碍了功能升级和跨行业升级。所以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如何实现更强的创新能力尤其必要。

  二、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获取经济性的不同及其互动发展过程

  (一)研究对象界定: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对立统一性Hayter(1997)曾提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聚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聚这两种集聚方式,本文假定产业集聚主要有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以SMEs为主)两种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二者互动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创新。企业集团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特征(成员可分布于不同的集聚区),其子公司可能会被剔除而融入企业集群,也会吸收集群中的优良分子进入集团;而企业集群中的优秀企业也会因为率先创新而成长为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对于当地产业集聚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某一知名企业集团的入驻往往可以促成企业集群的形成;企业集群对于企业集团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率先内生的企业集群往往会演化出企业集团(如温州的正泰集团),其走向全球的过程同时也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发展自身价值链的过程。企业集团若不能善于利用全球不同地域企业集群的优势,必将因缺乏活力而萎缩;企业集群若不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或自身不能培育出具有一定管理、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将陷于低层次重复的怪圈,最后也必然要“锁定效应”而走向衰落。

  Gereffi(1994)曾经将全球商品链(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两种,在前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与前者相比,后者以大型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品牌制造商为战略经纪人(StrategicBrokers),综合运用研究、设计、营销和财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将主要市场与生产厂家联系起来。此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处于两者之间、兼具两种驱动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联系起来看,与全球化相联的却是片段化。片段化与集群密不可分,“片段”往往分布在地方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域。片段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的结果;与之相反,为了升级集群也迅速以各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主动嵌入”方向相反,“片段化”反应的是企业集团正向配置、利用全球资源的状态,而“嵌入”表现的.却是集群反向地快速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过程。所以,就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关系来看:企业集团要善于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优势,利用各地集群来发展自身;企业集群的企业要通过充分竞争和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积极培养出企业集团,以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二)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主要有:“新产业空间”学派(scott,1980;Stoper,1986)以交易费用和投入一产出系统为分析工具;新产业区论(Bagaasco,1977;Piore&Sabel,1984)强调本地化、嵌入性;创新环境学派(Grannovettor,1985)以“根植性”、“弱联带”为分析工具;Nelson(1993)的创新系统理论也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人手;Porter(1990)则以钻石理论为分析工具。综合来看主要有两个维度,即技术、生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新产业空间学派侧重生产联系的角度,其它理论则强调社会、历史及制度方面的因素。

  类似的,McCarm、Arita和Gordon(2002)把产业集群分为纯粹聚合式(PureAggloneration)、产业综合式(IndustrialComplex)和社会网络式(socialNetwork)三类,认为分析产业集群时必须分析其不同的性质㈣。在这里,产业综合式就是侧重生产和技术的维度,社会网络式就是以社会和文化的维度为主,纯粹聚合式则仅仅是纯粹市场原子式的,联系薄弱。联系前边Humphrey等人或Gereffi等人的治理模式的分类法,网络式中全球价值链内的联系更为平等,包括了模块式、关系式两种,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进一步可以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对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提出的的五种治理模式加以分析,模块式、关系式即前边网络式的细分,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俘获式和等级制的内部生产联系多些,而模块式集群在技术上可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式内部两种联系都弱。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基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关系两个维度,对于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将企业集团与其密切相连的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则可以从生产技术、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即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如图1),二者的互动推动了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集群创新式即综合了模块式和关系式的优点,是发展的高级阶段。集群式创新包括以下内涵:

  (1)个性化需求是主导,信息化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2)以精益生产方式为主要思维模式;

  (3)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基础,强调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

  (4)创新主体通过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互利合作,功能目标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

  三、企业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

  (一)集群式创新的实现途径——模块集中化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模块集中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网络组织形成的过程。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模块化是分不开的,能够构成网络组织的基础就是若干模块的分工协作。立足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大背景,是产业集聚促成了分工细化和模块化,企业集团整合产业集聚区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功能模块,模块集中化以提高创新能力;众多模块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规则联系,协同创新,就促成了集群式创新。

  系统的结构越复杂,事先设计的规则越容易有缺陷,局部调整就要付出牺牲整体最优的代价,所以模块分解并非越细越好。当模块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时,就需要中间阶段的信息交换以便于联系规则的微调。在模块化当中,有提出联系规则的领导者(或叫做舵手),也有模块的制造者。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反映了日美的差异。青木昌彦(1990)以日美企业为对比,模块集中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事先确定了模块之间金字塔型的联系规则的“A模式”(IBM/360型)和日本汽车工业里联系规则在模块之间随信息交流不断修改的“J模式”(丰田型)。A模式中,信息是单向的,由领导厂商(青木称为舵手)指向各个模块供应商;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只有领导厂商有权改变联系规则。J模式中,信息是双向的,领导厂商与供应商不断交换信息,联系规则会随环境发生变化。此外,青木昌彦(1999)又在J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硅谷模式”,看作是多个J模式的叠加,J模式只有一个领导厂商,硅谷模式则是多个舵手,因为在IT行业,可能是较多的领导厂商在争夺主导的联系规则,所以会有多个舵手。

  20世纪大汽车公司非常依赖于中央集权的设计体系,现在也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压力而逐步实现模块分解化。第一步是重新定义生产过程的单位,例如奔驰公司在阿拉巴马州建设新型跑车的组装工厂时,把汽车结构重新分解为由大的生产模块组成的几个零部件集团。例如把包括汽囊、空调、仪表盘、安全带的驾驶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交给通用旗下的“德尔菲汽车生产系统”的郊外工厂生产,德尔菲为该模块又组建了几十个供应商网络。生产系统方面的模块化重要,设计的模块化更为重要。而在设计的模块化方面,却是日本企业开了先河。浅沼万里(1997)指出日本汽车业的重要竞争源泉就来自于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设计上的模块化,不同于美国汽车企业提供图纸给供应商加工的做法,日本汽车企业尤其是丰田集团,在确定了一般的共识界面之后,就放手让供应商去做,在“认可图纸方式”的框架下,设计过程被供应商“浓缩化”了。结果使得各模块的设计可以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改换车型的时间周期。

  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该善于“模块集中化”,可以在不同产业集聚区通过收购、兼并、合资、许可证协议及供应商合约,推动技术联合,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网络。这样既可发挥市场调节、产品协作的有利因素,全面强化企业的技术实施机制,又能避免母子公司制带来的较高代理成本,所以企业集团应该围绕模块集中化,实施集群式创新。企业以集群式创新为目的的模块集中化的过程,是以企业集团为行为主体,控制产业集聚区的各种模块资源,不同模块之间分工协作,分别从事设计、生产、交易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活动,模块之间实现联结互动,促成集群式创新。这种集群式创新又分作两个部分,即横向联结不同产业集聚区的优势资源模块,和纵向的客户——供应商的互动,来促成集群式创新的实现。

  (二)集群式创新实现的案例分析与美欧的纵向一体化的强制性和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不同,日本的企业组织为授权性和有机式的官僚制度。日本的国内直供商一般属于第一层面的供应商,或称作紧密层供应商,其它的次紧密层供应商或间接供应商则由其协调和控制,因而分布更有层次性。紧密层是系统整合的直接供应商或是技术上对总装厂有重大影响的间接供应商,其责任包括研发(特别是首次应用于汽车业的技术的研发)、管理分包商、准时供应、产品工程师积极配合总装厂工程部门的工作,以及所提供的总成模块质量保证方面的责任等;次紧密层是向前者提供用于系统整合的零部件或提供支持性服务的供应商。不同层面的供应商通力合作,通过这种波浪式的创新传播机理,可有效利用集群范围内不同供应商的优势,实现集群式创新。

  供应网络中各个层面上的参与者均使用相同的语言,遵循相同的规则,成为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传播知识促使各个层面的供应商共享默认理解,这又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的传播和吸收知识。在丰田公司巨大的供应商网络金字塔中,每一子集群或系统中的小金字塔与网络中的其他子集或金字塔相似,成为相互之间的自我相似;这种自相似的集群的最大益处是内在简单性和对于“处方”的可复制性。以集群式创新在丰田城的传播为例研究其传播机制。如图2A,“组织层面I”是丰田企业集团,第二层面是其直接供应商集群,第三层面是次级供应商集群(为直接供应商供货),直接供应商一般离丰田城不远,次级供应商离直接供应商也较近,相邻次级供应商就是“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如图2B)。供应商丰田Kyohokai(供应商联盟)的问题解决小组和Jshuken(自主研)是贯彻丰田主义的有效工具,特别适合丰田生产系统(TPS)在供应商之间的传播。第一或第二层面供应商也会仿效丰田公司,组织Kyohokai(供应商联盟)或Jishuken(自愿学习)委员会。通过多重增值者的努力,丰田公司的知识传播和供应商的发展在较低的成本基础上得以实现,“丰田主义”得以贯彻。

  四、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利用产业全球大转移的机会,纷纷进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嵌入的基本上是附加值低、非核心的加工环节,远未掌握核心技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整合全球客户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能力。企业集团利用集群式创新的原理,吸引一流供应商进入自身价值链,进而掌握全球价值链主导权,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迫切需要。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企业集群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与企业集团互动,参与集群式创新,进而促进产业升级,早日夺取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核心环节,以此控制住全球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产业集群。这样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我国才能真正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思考论文

2.浅谈产业集群的特性和旅游产业集群类型

3.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分析论文

4.云物流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的几个方法论文

5.动漫产业进展与创新思索的论文

6.全球价值链理论运用下电子信息产业经济集群升级论文

7.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

8.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