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时间:2020-10-30 11:30:0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摘要】刘之常终生从事基层民众教育工作,重视和善于运用媒体来辅助民众教育。他提出了电影是推进教育的好工具、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的观点,践行了基于媒体的系统设计的理念,总结出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电影教学方法,萌发出了电影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提炼出了“电化教学”术语,勾画出了电化教育教材的内容体系,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电化教育先驱。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关键词】刘之常;电化教育思想;贡献;评价

  刘之常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忠实践行者和电化教育的先驱。他不辞劳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深入基层开展民众教育,对我国民众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善于学习,重视使用媒体开展民众教育,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先驱。他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有据可查),出版专著数本。他的关于电化教育的观点来源于实践,朴素、真实、客观,许多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一 生平简介及电教经历

  刘之常(生卒不详)早年曾在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第一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学习。求学期间,喜欢通过标本、模型、仪器、实物进行学习。1923—1925年间,在常州主办的县立公共理科实验室、南京市立民众科学馆等部门从事民众科学普及工作。在民众教育工作中,重视和喜欢通过实物、图片和幻灯来开展教学。1925年9月,刘之常担任武进民众教育馆主任,制定了“武进第一理科公共实验室之计划”[1],继续通过媒体来开展民众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民众教育经验。

  1928年10月,被委派到福建,筹建福建民众教育馆。[2]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发表了《唤起福建民众识字读书之商榷》系列文章若干篇,提出了实施民众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基层实施民众教育,为福建民众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0年,刘之常回到镇江民众教育馆,以镇江民众教育馆开办的教育电影场为基地,开展民众教育及电影教育实践和研究。此阶段是刘之常电影教育思想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他电化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镇江民众教育馆停止工作。教育部接收镇江民众教育馆施教车,并成立“教育部第一民众教育巡回施教队”,任命刘之常为主任。刘之常带领该施教队经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公路巡回施教,通过放映电影和收听广播,对群众进行对日政策宣传教育。[3]1942 年5月,刘之常被教育部任命为“教育部电化教育巡回工作一队”队长,赴四川、西康实施民众教育。[4]抗战胜利后,巡回工作队停办,刘之常转到重庆青年会,办了一个电化教学园,专在公园通过电影和幻灯开展民众教育。[5]

  解放初期,刘之常继续从事电化教育工作,曾经和孙明经、戴公亮等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华北五省二市幻灯工作会议。[6]后来,刘之常转到西安西北企业公司、陕西国棉十厂和西安钢铁厂等单位工作。

  二 刘之常的电化教育思想

  刘之常的电化教育思想源于他长期的民众教育实践,是他民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长期的民众教育实践中,重视使用电影等媒体开展民众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电影教育的经验。他的有关电化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电影教育实施法》、《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和实际》、《电影谈话:电影与教育》等文章和著作中。

  1 电影教育的本质:是工具、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1) 电影教育是推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好工具

  刘之常认为,“电影是教育的工具,教育是电影的目的。电影不以教育为目的,便不是有价值的电影,教育不以电影作工具,就不易增进教育的效率。”[7]接着进一步指出了电影在民众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电影教育,是近十数年来产生的新方法,是推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好工具”。[8] “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高于一切,尤其对于民众教育有特殊的贡献。不仅可供给民众高尚的娱乐,调和民众的身心,并且可增广民众的知识,鼓励民众的兴趣,转移民众的心向,以改善社会习俗,发扬民族精神,确为推行民众教育的利器。[9] “教育电影是推进教育的原动力,改造社会的生力军……尤其是民众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够助长民教,发展民教,完成民教,其势力是何等重要!其功效又何等伟大!”[10]

  刘之常的“电影是教育的工具”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学人的普遍观点。这种工具主义倾向既是早期电化教育学人对电化教育的粗浅认识的表现,也是他们唤醒民族精神、增强国力、抵抗外辱的历史使命使然。这种力图通过媒体技术来改良教育进而改良社会、救国救民的实用主义工具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色。[11]

  (2) 电影教育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刘之常进一步指出,利用电影开展教育,其实是视觉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他说,“至于利用视觉来实施教育的人,古来不胜枚举”[12]。同时认为“利用电影教育,实施教育,作为视觉教育的时候,这可算是视觉教育上的一大进展”[13]。因此,他认为,电影教育其实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他属于视觉教育的范畴,是视觉教育的延续的发展。

  同时,刘之常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针对当时国际上对于视觉教育的两种倾向(其一是过分重视视觉教育的观点,例如美国;其二是轻视视觉教育的价值的国家,例如德国),他认为,两种观点“未免失之过当”,“要加以考虑”。同时认为“站在积极提倡电影教育的立场上看,要加强视觉教育的速力和效能,那教育电影的提倡,是刻不容缓的”。

  他的这种“电影教育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的观点,明晰了电影教育和视觉教育的关系,使得人们可以基于视觉教育的理论来研究和开展电影教育,有利于电影教育的发展。

  2 基于媒体的系统设计的思想

  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电化教育第一线的电化教育学人,对于如何更好地实施和推广电影教育,开展基于媒体的教学设计,是刘之常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刘之常认为,电影教育和作为娱乐的电影是不同的,“电影教育的一个名称,在我们使用起来,至少也是较有计划的、有系统的”。[14]他进一步指出,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思考,“实施电影教育的意义要明了,应如何施行起来的考定,又非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法则和考案,而表现于实际不可。以不是这样,便不配加上教育两字,假使是仅茫然地向前施行,至多可以说她是娱乐罢了!”[15]因此可以说,刘之常是非常重视电影教育施教前的“计划”和“设计”的,认为只有“按照一定的方法法则和考案”,电影教育才能真正实施。

  为此,刘之常首先分析了学习的要素。他认为,学习主要包括“活动者、目的、材料、作用”[16]等四个要素。并对材料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材料“也可以说是场所,如果说是材料的话,指的是既存的文化,也就是学习内容。如果说是场所的话,指的是环境。”[17]

  他进一步指出,这些要素“各自发挥她本质的机能,但必须等到能够作有机的活动的时候,才算伟大的学习”。[18]也就是说,这些要素要各自发挥作用,同时要协调一致,有机结合,才算伟大的学习。

  为了达到“有机的活动”,他认为,要考虑“教材材料的本质”,“并需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发达的程度”,然后“再来选定电影”。对于选定后的电影,还要做好试片、记录字幕、练习说明、编印说明、订立节目等几个方面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刘之常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并提出了基于电影媒体的教学过程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

  另一方面,刘之常还重视对影片的设计,并提出了影片编制的具体要求,比如:全局要有主旨、可以用恋爱的故事做结构而不宜做中心、要多用动作和面部的表情、要利用外景、要有滑稽的穿插、要利用对比的写法、要多积极的指示少消极的暴露、描写民间疾苦若要恰如其分、字幕文句要极经济要有力量、要知道剧本摄制的常识等。[19]

  刘之常的基于媒体(电影媒体)的教学设计思想,已经暗含和贯彻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他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影片的设计其实就是当前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中的“课堂设计”和“产品设计”。也正是由于刘之常重视和贯彻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才成就了他在民众教育以及电化教育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和贡献。

  3 具有推广价值的电影教育的教学法

  刘之常认为,“我们实施电影教育事业,要注意教学上的方法。如没有教学方法,设备即使再完善,管理即使严格,仍不能使教育发生。”[20]

  在长期的电影教育实践过程中,他总结出了富有推广价值的电影教育教学法,提出了开展电影教学的具体要求。他认为,开展电影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通过“音乐”、“幻灯”、“歌词”等协助工具,调动和维持观众兴趣

  刘之常认为,电影场内的教具不仅有电影,还应该有音乐、幻灯、歌词等,这些是电影场内开展电影教育重要的协助工具。

  在放映影片前或者休息时间,可以使用这些协助工具播放“粤曲片”、放映广告、开展时事教育、播放歌曲等,以达到激发观众热情、维持观众兴趣、丰富观众知识、陶冶观众情操、协助电影教育的目的。

  (2) 通过“影片”这种“主体教具”,实施电影教育

  刘之常认为,“影片”是电影场内最为重要的教具,通过“影片”对观众实施教育是电影场的`最重要的途径。

  他认为,影片放映时,应该重视以下几点:[21]

  1) 注意影片指导:刘之常认为,由于观众素质以及影片等多方面的原因,放映影片时要重视指导。常用的指导方法有:编发说明书、口头说明或放音机播音说明。

  2) 注意影片配合:刘之常认为,每期为观众播放的影片,应配合选用,如“风景片”配“政治片”或“自然科学片”配“艺术片”。刘之常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片内容调和,教育目标普遍,否则如单选一种,不免有偏颇之憾”[22]。

  3) 注意运用手段:刘之常重视运用多种手段辅助影片放映。比如,他认为“开映教育片时,必须加映滑稽片,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他认为,采用这种手段,可以收到“美满的实效”,但同时,他还认为,这种手段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

  4) 注意观众意见:刘之常非常重视观众对于影片的意见,他认为,只有观众接受了影片,影片才能对观众产生效果。

  (3) 走近观众实施民众教育

  刘之常认为,开展民众教育,不要等观众来接受教育,而应该送上门去,对民众实施教育。为此,他建议通过设立分场、本地巡回、外地巡回等渠道开展民众教育。

  刘之常的电影教育的教学法,符合教育规律以及当时我国的国情,极富推广价值。1935年5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杭州召开年会,刘之常等前往表演教学方法,颇受各界称赞。[23]这种方法很快被人们接受,成为当时乃至以后较长时期我国电影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对推动我国电影教育、民众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朴素的“整合”思想和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整合)是当前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和重要的研究内容。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刘之常就曾经谈到过这个话题。他在文章《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和实际》以及《电影教育实施法》中均提出了电影与自然、地理、历史、公民教育、算术、国语、美术等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整合”这个术语,但却体现了整合的意义),这种结合可以视为较早的“整合”思想和理念。

  刘之常认为,要结合学科性质采用电影教学。他说,“在小学校中,都拟采用电影去实施全部教育,则吾人可以确信他们非陷于大大的谬误不可”[24]。他认为,“利用电影,究竟于怎样的教育为最良?”,“须先将教材的本质及目的等,加以详细的考察”[25]。“必须依着教材的种类、教材的个性”[26],“要依着教师有甚深的教材研究,确实能抓住了那一种教材的特质,再考量着电影的特质,然后采用起来,方能相得益彰,能获实效”[27]。他认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的,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和整合策略。他的这种深入课程的整合思想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我们今天提出的“小整合”不正是刘之常当时提出的深入课程的整合思想的反映吗?

  并且在《电影教育实施法》一书中,使用大量的篇幅,列举了电影与自然、地理、历史、公民教育、算术、国语、美术等学科整合的案例。

  同时,刘之常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使用电影,要重视“放映前的指导”,以便使学生“确定所应观察的立场”,也就是说,使学生明晰观察的重点和关键,从而使观察目的明确,真正达到观察的效果。同时,还重视“放映中的指导”和“放映后的指导”,他认为,“必如是方能将所有的正确的知识,给与儿童,这是非常重要之举,万不可忽视”。

  尽管刘之常没有明确提出“整合”这个术语以及具体的整合策略,但是他的言论以及实践一直在彰显着他的整合思想和理念,这不能不说是刘之常对电影教育乃至电化教育发展方向的预言和实验。这也警示我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只有深入课程,与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才是教育技术发展之本。

  三 刘之常对电化教育的贡献

  1 推动了我国民众教育和电影教育的发展

  刘之常终身从事民众教育事业,长期扎根于民众教育一线,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功底。他早年从事民众识字教育,先后在南京、武进等民众教育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民众教育经验。尤其是在1928年10月被任命为福建民众教育筹备员之后,积极投身福建民众教育实践,参与制定福建省民众教育实施的规章制度和细则,推动了福建省民众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刘之常在镇江民众教育馆工作期间,积极倡导和实施电影教育。1933年,镇江民众教育馆把电影教育作为其中心工作,由刘之常主持。[28]在刘之常的带领和号召下,镇江民众教育馆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同时设置放映场,对民众开展教育。此举开创了我国面向老百姓放映教育电影之先河。[29]该馆还独立设计制造了“小推车”、“巡回施教车”等便于移动的设施,深入江苏周边开展民众教育,使镇江民众教育馆成为20世纪30年代时开展电化教育最为活跃的地方教育机构。[30]

  抗日战争时期,刘之常作为队长,带领第一民众教育巡回施教队在我国西南数省开展民众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南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

  刘之常不仅在民众教育和电影教育实践方面身先士卒,还在实践过程中凝练出大量的经验,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数本。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刘之常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对我国民众教育和电影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因此说,刘之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正如他的好友王平陵所言:“他是中国教育电影的理论者,也是一位实际的工作者,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十五年来从未离开过民教工作的岗位。”[31]

  2 提出了“电化教学”术语

  上世纪初,幻灯、电影、广播等新的技术传入我国。进步人士纷纷采用这种新的技术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一时间,出现了众多的针对这种新的实践活动的名词,比如:幻灯教学、电影教育、教育电影、教育播音等名称。随着实践的深入,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提出一个能够涵盖这几种实践活动的一个名称,刘之常就是其中一位。

  刘之常认为,电影教育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和视觉教育一样,是教育的工具。同时,他又认为,教育电影和实物、模型、挂图、图表等视觉媒体是不同的,“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幻灯等,都是利用电力而影响一个人与其世界的相互关系”, 而实物、模型、挂图、图标则不需要电。他认为,需要对此种“利用电力”而开展的“教育电影、教育播音和幻灯”给予一个统一的名称。1934年,刘之常在该馆的电影教育委员会中提出“电化教学”这个名称,随后把该馆的放映场改为“电化教学讲映场”。[32]

  尽管当时刘之常提出的是“电化教学”,而非“电化教育”,但是他能够用“电化”这个生动形象的术语把当时的“教育电影、教育播音、幻灯”等教育方式给予统一,同时又相对准确地涵盖了这几种教育方式的内涵,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也正是由于“电化”这个术语的生动形象、高度概括,才使后来出现了广为人们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电化教育”术语。

  3 出版了体系相对完整的电化教育教材

  《电影教育实施法》是刘之常的一本杰作,也可以说是我国较早介绍电影教育实施的一本教材。这本书是为了普及电影教育知识、培养电影教育人才、推动电影在民众教育运动中的实施而出版的。该书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电影教育论:该章提出了电影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回顾了电影教育的历史、分析了电影教育的现状、展望了电影教育的未来;

  电影教育场的设备法:对电影教育场内的设备的种类、影片的来源,机件的配置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电影教育场的建筑法:从建筑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教育电影场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电影教育场的管理法:从秩序、卫生、事物、规约四个方面对电影教育场的管理进行了论述;

  电影教育场应有的机械和管理使用方法:对电影机、扩大器等设备的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和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教育电影场的教学:对电影教育场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学校采用电影教学指导法:提出了电影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并罗列了大量的整合案例;

  教育电影脚本编写法:提出了脚本的重要性以及脚本编写的原则、方法;

  教育电影的摄制法:介绍了摄影机的操作技巧以及教育电影的摄制方法。

  仔细分析这本书的体系,我们发现,这本书主要由总论(电影教育论)、媒体论(电影教育场的设备法、电影教育场的建筑法、电影教育场应有的机械和管理使用方法、教育电影脚本编写法、教育电影的摄制法)、过程论(电影教育场的教学)、方法论(学校采用电影教学指导法)、管理论(电影教育场的管理法)等内容组成。因此可以说,此书是一本体系相对完整的电影教育教材。也正是因为此,此书成为后期同类著作的模板(比如,1937年,宗秉新、蒋社村编著的《教育电影实施指导》就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当然,我们今天出版的教育技术教材内仍可觅到该书体系的身影,只不过媒体的种类更多、更复杂而已。

  我们说,《电影教育实施法》是较早的电化教育教材,并不否认徐公美先生对中国电影教育理论做出的贡献。徐公美是我国研究电影教育第一人[33],他的电影教育(出版于1933年)是我国第一本电影教育的著作。但是,这本著作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论述电影教育问题的。主要论述了教育电影的意义、电影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影片的研究、儿童与电影、电影的学习指导方法等,[34]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和指导。因此,从教材的角度,《电影教育实施法》是我国较早的介绍电影教育实施的一本教材。

  四 刘之常电化教育思想的评价和启示

  刘之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骄人的经历,长期工作在基层第一线,从事基础性的工作,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对我国民众教育尤其是电化教育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是伟大的。

  刘之常的朴素的基于媒体的教学设计思想、媒体与课程的整合思想以及勾画出的相对完整的电化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正是由于这些贡献,使得刘之常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化教育先驱,在中国电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上其所关注的重点是民众教育领域,在刘之常的著作中,比较多的是介绍民众教育以及民众教育领域中的电教问题的,对于学校教育中的电教问题涉及较少。同时,他还是典型的电化教育工具论的提出者和忠实守卫者。今天看来,他的学术观点还显稚嫩,理论深度还显不足,尤其是许多观点的提出还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

  不过,我们不能够苛求刘之常能够具有当前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但是,刘之常的立足于基层从事电化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精神和视角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昭示我们,教育技术不仅是个理论领域,更是个实践领域,要重视实践,要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提炼理论,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这是教育技术应该一直坚持和贯彻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教育技术才能够真正在学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本文无意抬高刘之常及其理论在电化教育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但是他的某些观点及其言论尤其是他的实践精神,正在被我们有意或无意间予以“遗忘”,而这些才是我们应该真正继承的。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中国教育指南(1926年)[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474.

  [2] 福建教育厅.教育周刊,1928,(5):14.

  [3][4] 国民行政院新闻局.电化教育,1947:26,35.

  [5][28][32] 孙明经.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上)[j].电化教育研究,1983,(2):28.

  [6] 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52.

  [7][8][9][10][14][15][16][17][18][19][20][21][22]刘之常,蒋社村.电影教育实施法,江南印书馆,1934:3,4,3,7,156, 156,156,156,157,187-197,98,114-115,114-115,

  [11][23][34]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133,17,22.

  [12][13] 刘之常.电影谈话:电影与教育[j].读书顾问, 1934,(1):252-262.

  [24][25][26][27] 刘之常.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和实际[a].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电影年鉴1934 [c]. 南京:南京正中书局,1934:74,74,75,75.

  [29] 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

  [30]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7.

  [31] 王平陵.战时教育电影的编制与放映[n].国民公报,1941,6,22.

  [33] 宗秉新,蒋社村.教育电影实施指导,1937:14.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相关文章:

1.伟大出自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2.平凡与伟大-《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3.电化教育视角下的口译教学研究论文

4.日语学习之常挂嘴边的句子

5.试议艺术歌曲先驱黄自论文

6.高一年级政治小论文参考例文:平凡中的伟大

7.电化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分析论文

8.从点滴做起,把平凡的事做成伟大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