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

时间:2020-12-01 15:17:09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借鉴高校专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建立一套高校德育工作的体系,从而使德育工作者摆脱一直以来充当的消防队和游击队的尴尬身份,真正在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中占据主动和引导的地位。

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道德建设,传统美德,课程设置,利弊得失

  笔者从进高校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今,在学生道德建设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个困惑,德育工作好象一直都是消防队和游击队,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始终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反观作为高校教育另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却有着完整的教学模块和教育体系,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作为教育工作的两大方面,有着同样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意义,那道德教育为何不能借鉴专业知识教育而建立自己的一套教育体系呢?依笔者个人的拙见,此法可行。

  一、教育内容

  要想建立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些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可供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产数不胜数,尤其是道德伦理方面,更是历代圣人先贤最为重视、著述最多的问题。这些作为历代道德准绳的传统美德,仍然是当代社会所有人所应当遵守的社会规范,那么课程设置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16种传统美德作为16门德育课程,分别为:敦亲、贵和、勤俭、好学、爱国、明志、知耻、改过、自强、诚信、自主、求新、审势、持节、务实、尚勇。

  二、教育模式

  教什么解决了,那要怎么教呢,也就是课程该如何安排呢?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应将本、专科区别进行课程安排,本科学制为四学年八个学期,因此这16门德育课程将在八个学期内完成,每学期开两门课。而专科学制为三年六个学期,所以在专科阶段的学习中只开设12门德育课程,而剩余的4门课程则放到专升本后的两学年四个学期进行授课。那下面着重把本科的具体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进行一个详细的解释:

  (一)第一学期开设的是“敦亲”和“贵和”两门课程。所谓“敦亲”,即指厚爱双亲,也就是孝道。之所以把“敦亲”作为大学第一门德育课,原因有二:其一,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也,讲道德当然要从本源开始。其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处于父母呵护之下,只知索取不懂回报,进入大学是他们独自生存、步入成熟的开始,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所谓“贵和”,就是“以和为贵”、“和谐相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尽快融入到大学集体和大学生活中去,这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成熟是至关重要的。

  (二)第二学期开设的是“勤俭”和“好学”。“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个概念,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和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好学”是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在大学之初尽快培养好学习习惯。

  (三)第三学期开设的是“爱国”和“明志”,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校都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国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开设这门课使学生增强国家荣誉感、树立为国贡献的信念、了解国家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而“明志”是指要教会学生明确自己的志向,度过了大一的适应期后,应尽快制定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志向,不能漫无目的、浑浑噩噩的混过大学生活。

  (四)第四学期开设“知耻”和“改过”两门课。到了大二下学期,有一些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而犯下错误,甚至受到处分,所以要让他们“知耻”,所谓“知耻近乎勇”,知道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因此感到羞愧,这就为后来的“改过”奠定了基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因此,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改正,那么这些错误也就只是成长路上的磨练而已;如果执迷不悟,那错误就真成了人生路上的岔路口了。

  (五)第五学期开设“自强”和“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过去的两学年可能犯过错误,也可能收获甚微,也可能受过挫折,但要教育学生不要气馁,不要放弃,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规范,诚信可以赢得信任、诚信可以赢得机遇、诚信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要使学生克服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误导,做一个诚信的人。

  (六)第六学期开设的是“自主”和“求新”。即将步入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学会自主、独立的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方向。“求新”是在自主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己去独立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然后认真求证和检查,认为是正确的、新颖的想法并且是可行的,那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实施,养成他们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七)第七学期讲授“审势”和“持节”。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了,这个时候要让学生“审势”,既要审视自己之势,也要审视社会之势,明确自身优缺点,了解社会所需。但审势不代表附势,而是要“持节”,不要随意改变自己已定的志向和目标,可以根据形势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但不要完全否定自己,教育学生应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而不要摇摆善变。

  (八)第八学期教学生“务实”和“尚勇”。一般高校最后一个学期都是就业实习阶段,学生已基本没有学习任务。那此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要针对就业和实习情况来进行。先要“务实”,也就是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心态、找准自身定位,不可低估自己,但也不能好高婺远。而“尚勇”是针对有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受挫折、信心不足的情况而定的,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勇者无畏,不断努力,终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位置。

  三、教育实施者

  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已如上所述,那需要承担这些课程授课任务的责无旁贷就是德育工作战线的同志们,也就是说,政工领导和辅导员队伍就是主要的师资队伍。授课时间可以选在班团会时间。一门课只需三个课时,即占用三个班团会时间,第一个课时老师讲解,第二个课时学生讨论,第三个课时成果总结。其余班团会仍由学生自行安排。

  四、本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这套德育体系其实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很多德育工作者都向学生传授过;但将其串起来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却仍可以算的是新事物。既然是新事物就难免有利有弊:

  (一)其有利的地方在于:第一,针对性强。每一门课开在哪个学期,都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制定的,一门课解决的基本就是当时学生的焦点问题,针对性较强;第二,重点突出。每学期只有两门课,重点进行两种道德建设,学生印象深刻,重点感强;第三,可操作性强。无论是师资、课程、课堂安排都是高校所具备的,可以直接利用,无需另外建设。

  (二)但这个体系也有不足的地方:第一,阶段局限性。针对性强了就难免出现对象狭窄的问题,也就是容易出现这一阶段的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生这段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我们在讲“敦亲”,而某些学生却花钱大手大脚,需要进行“勤俭”教育了。第二,考核不便。任何教学都应有个成绩考核,以确定教学效果。可是德育本身是个形而上的东西,道德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准不太容易进行界定,只能粗略的进行一些调查。第三,师资水平。高校德育工作者虽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但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授课,恐怕还需要德育工作者们在自身理论修养上再提升一个层次了。

  五、结语

  所谓“道”,是人们共同遵循的基本道理、准则,所谓“德”,是人自身的德行、品德,那么“道德”就是一个将外在的道理、准则内化为自身德行、品德的过程。这个过程难以捉摸且反复无常,这对德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其中的奥秘。笔者的这个德育体系仅为个人思考的成果,有很多不足且未经实践检验,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未可知,仅供各位同仁批评参考。

【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浅析论文10-19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06-15

财务风险管理下企业内控体系构建浅析论文02-03

浅析独立学院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09-10

浅析高校法学实践性教学构建方法论文12-09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论文08-04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构建论文10-30

食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论文07-29

生物科技教育体系构建论文08-07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