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0-08-06 11:35:0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的特点是“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高职教育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制订授课计划要求,应用“导学”技巧,适应课程特点的有效教学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加强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阐述职业技术院校中的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体会。

  [论文关键词]卫生职业技术院校 病理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为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高职专业学生,2005年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就必须改革医学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是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课改前我们首先在师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课程内容不能联系专业实际,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等。因此,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对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修改,力求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特点,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指标体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根据毕业生将来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系统编写了各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实用”为度,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原则,我们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精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把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和目标,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工作评估。本文就我院的“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并希望与同行分享,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
  
  一、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1.强化基础课程服务与临床岗位实际需要。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学科意识。从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的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加强与相关课程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顺利康复,还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因此,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独精神,辩证思维的品质,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素质,以及高超的实践动手技能。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的教学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强化因素与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病因特点,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二、把好病理学授课计划制订关
  
  1.课程标准是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依据。要规范课程授课计划,使课程授课计划与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相相适应。必须根据专业岗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授课计划。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执行。
  
  2.课程授课计划要体现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卫生职业教育兼顾了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特点。整个医学教育是以各门课程的教学来体现的,而医学的各门课程又是密切关联的整体,把握课程间的前后联系十分重要。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学等课程密切联系,又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的,是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间的桥梁学科,因此把握好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这种联系。
  
  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学生课前回顾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肝、肺淤血前,要指导学生回顾肝、肺的正常血液循环和组织结构;病理学“缺氧”章节中“血氧指标”的变化是判断每一型缺氧的重要特征;“微循环功能障碍”是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和本质;心衰发生的机制与心肌正常的兴奋收缩过程密切相关等。在讲授以上章节内容时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前期基础课程知识,课堂上讲解这些章节内容时学生就能很自然解新课的知识点。
  
  2.以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逐渐导入新课。教师每次授课,不要急于讲授新内容,要用提问等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过,相对比较熟悉,兴趣较高,较容易导人新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自行推导、阐明发病机制,说明病理变化,同时还要运用刚刚学过的病理学知识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扎实。

相关文章:

关于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病理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中应用

病理学实验课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关于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2)

损斑块的存在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浅谈适合中职护理教育改革的病理学教学

HSH注射液输注对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脑组织病理学及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