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0-10-07 15:40:24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活动的核心,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好坏。从课程的视角来构建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质量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等产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阐述充分表明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培养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任何教育类型或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构建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达成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已成为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一般停留在对教学过程、教学秩序等方面。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并没有从教学质量的源头“课程”上来实施监控。制约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是课程.而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大多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自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主要是掌握在高职院校自己手里.课程开发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的研究应该落到对课程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的监控上.因为课程不仅把各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

  一、科学的课程质量观对高职院校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

  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大课程论的概念,课程通常叫做课程系统或课程工程.它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几个阶段或部分组成。其中的课程实施即教学。因此教学是课程系统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至在一些欧美课程文件来看,课程几乎囊括了教育的所有问题.课程即教育,教育即课程网但是纵观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职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本科压缩型痕迹突出;二是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没有从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三是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专业设置极力模仿本科院校。嗍从这些问题来看大多都是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及课程模式等的问题。

  根据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扩招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但最关键的是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都滞后于现代的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一方面由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如教学风格、教师素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料占有和使用等体现.另一方面是由学生通过接受完成高职教育后所能达到的知识及能力的提升状况来体现.由于课程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就落到了课程质量的建设上来.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最核心的要素是课程质量.我们要从课程的视角来确立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

  二、基于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

  基于课程质量观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首先要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来.说到底就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确定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从课程开发上确立高职教育质量标准
  从世界范围看.当今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和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知识本位的课程以传授职业知识为中心.能力本位的课程以培养从业能力为中心.总体而言.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属于知识本位型教育领域与职业领域有着不同的运行.而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中心环节.不同的职教课程模式.其开发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也有不同的开发方法.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把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从职业世界向学科内部辐射.从事职教课程开发的人员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来自于行业或企业界的代表而参与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的主要是来自于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人士很少。这种现状使我国的职教课程不重实践,不重应用。职教课程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从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上人手.真正从职业领域人手.由半数以上企业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