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0-10-15 16:03:1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摘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阅读教学在文本分析、学情分析、课程资源使用存在三方面问题:语文教师对文本体式解读有误、文本内容涉及不合理;对学生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的现状了解不足;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本文通过分析阅读教学现状,改进阅读教学,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析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情 课程资源 文本

  一、文本把握不准确

  1、文本体式的解读不合适

  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往往是教师文本解读的问题。语文教师对文本体式的把握存在两方面问题。

  第一,对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要依据文章体式。每一种文本体式(也就是文本的体裁)本身就是一种特点,内在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些思想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备课的时候,只有教师注意到选文体式的特色,进行合理打扰解读,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调查中,65%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不关注选文的文体,教学流程不会因为文体变化而有所改动,只有8%的教师依据体式特征做相应变动。笔者在和语文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除了诗歌、戏剧等文本体式十分特殊的作品,教材中的选文以散文(包括古代文言文)为多,所以教学流程基本上不会改变。

  第二,课堂阅读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僵硬地按照文本外在体式特征安排教学流程,没有关注到文本主题比外在体式更重要,是文本解读的突破口。一些语文教师教授小说文本时,注意到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坚持“三要素”为分析重点,忽略了文本更重要的形式特色。如《变色龙》这篇小说的教学流程重点是梳理小说的情节,找出小说中人物、环境,最后得出小说主题。其实,《变色龙》一文中的环境不明显,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梳理情节脉络就一目了然,学生通过题目也能够了解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把教学重点放在“三要素”上,忽视了《变色龙》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对话。《变色龙》是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所以可通过赏析大段的对话来贯穿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分析。实际教学中,教师紧抓“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僵化,也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根据调查,仍有部分教师对文本体式的把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没有抓住文本的体裁特征进行区别教学,教学流程千篇一律,诗歌当成散文来教,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全不是统一的散文教法。另一方面,教条化地仅抓文本的体裁特征,小说就照着“三要素”套路来教,散文就突出“行散、神不散”特点。这两种错误教法,是对文本体裁解读的两个极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会阻碍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

  2、文本内容的设计不合理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对文本内容进行选择、加工,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文本内容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对于文本内容的设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文本内容的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问,是促使学生思考、探究课文的意思或意味。古希腊时期,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就发明了“问答法”(也叫“产婆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问题,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些著名的语文教师十分重视提问,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调查显示,教师基本运用了提问的教学方法,提问次数大多在正常范围内,只有32%的老师提了太多问题。在问题的类型和难度方面,50%的教师偏向于理解型的问题,评价型、运用型这类难度较高的问题则较少。42%的教师提的问题较为合理,58%的教师对问题的难度把握不准,不是偏难,就是偏易。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问题过难,学生无法完成;问题过易,发挥不了应有的训练作用。

  第二,文本内容的关注点出现偏差。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在,学生仍需经过考试检测学习效果,初中生仍要经历中学升学考试。所以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考试过关。调查中,34%的教师关注点倾向于考试内容,侧重于文本内容的选择。虽然语文考试的阅读题不会重复教材中的选文,但阅读题中的题型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基本是重点词汇的解释、思想感情的阐释,具体而言就是对修辞、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尤其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与考试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成正相关的关系,平时课堂阅读教学讲解的文言知识越多,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文言句式的用法越多,考试时文言文阅读的得分就会越高。这些可在平时课堂阅读教学中得到训练、强化。但是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如果关注重点在于这些细节分析,训练答题技巧,就会肢解了文章,使文章支离破碎。为了考试而教授课文,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审美性。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被局限在字词理解这一层面,更高层次的能力难有较大发展。

  二、学情了解不全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情。依据学情就要了解学情。语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研读教材、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了解学情。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仅凭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来教学,有可能是“对牛弹琴”、“事倍功半”。通过调查,语文教师对初中生学情的了解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需求了解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