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时间:2020-09-29 15:16:25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技术过得硬,留得住、用得上,为基层百姓健康服务的临床一线医护人才,注重中职护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授课法既要保留优势,又要体现以"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对医疗护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如下。

  一、教学方法更新

  1.1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对新生儿黄疸,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和学生复习胆红素的代谢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是之后讲授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铺垫。复习胆红素代谢后,接下来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胆红素代谢这一过程主动地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代谢示意图启发式教学讲授病因,在介绍各种病因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胆红素代谢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带出临床表现,这样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再如:讲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估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轻重"感冒"的症状,然后提出问题:症状来自那些器官,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并伴有高热、惊厥、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与成人不同,这些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2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病例分析的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评估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如讲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可举出这样的病例:一个1岁患儿,自幼皮肤青紫。现发热、咳嗽3日,晨起哭闹后突然出现抽搐入院。体温38.5度,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可闻及心脏杂音,指端发绀明显。胸部线检查:靴型心。可带领学生分析病情,此患儿临床特点为皮肤青紫、感染,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再引导学生给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及潜在并发症),由于该患儿剧烈哭闹导致脑缺氧而出现抽搐。最后经过讨论为该患儿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可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授课过程中也给一些反面案例,例如由于护士疏忽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等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立体,并借此给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增强责任感[1]。

  1.3实训教学力推复合教学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的是操作演示、临床见习、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及以上各法复合使用,在实训课多是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效果显著,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例如演示法的运用,操作课前,让学生使用视频和电教资料的先对流程了解。教师在演示开始时,先迅速地将全过程示范一遍,使学生对整个技术有更进一步印象,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演示后,让学生即刻练习,自己动手才能把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给教师,由此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接下来由小组组长带领练习,学生分组比赛、互做评委,这样可以快速增进学生的熟练程度,对知识有更立体的认识。又如模拟教学法,其目的是为使学生涉足于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方面,设身处地去体验生活。在护理学中,例如对心脏停搏病人的处置,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模拟病房,一张病床和"病人",一辆抢救车,记录卡等等组织模拟现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等。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最好配以录像,摄像等辅助教具,角色扮演时间一般为lO一15分钟,表演结束后,一定要进行小组讨论,并不是评论表演者的演技如何,而是讨论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操作项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有哪些漏洞和错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快学习的速度,动手能力也在提升。

  1.4充分运用技能比赛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校内外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比赛带动儿科护理学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比如开展小儿体格检查项目、小儿体液溶液的配制等比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学生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通过技能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技能比赛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1.5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在病房、门诊、社区医院等场所直接感知学习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巩固知识、扩大视野的最好方法,也可称之为临床见习式观摩。此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如观摩病房,参加查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检查、询问,或对病例进行讨论、讲解、分析等。如:对新生儿特点的教学通常采用参观法,即在病房中通过体检就能很直观地掌握新生儿的特点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教材建设

  2.1试行校本教材。改革前我校护理生使用的儿科教材以人卫版为主,内容抽象有深度,现在使用的是结合人卫版、科学出版社的优点,由我校儿科教师和附院护士长等参与编写一本适合护的校本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学生可以较快与临床实际接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调整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保健措施越来越重要,我们增加了儿科学总论的内容、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增加儿科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内容,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根据儿科常见的住院病例,结合内科所学的知识要求缩短儿科学的有关章节课时安排,如小儿贫血、肾炎和肾病、脑炎和脑膜炎等[2]。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

  三、增强实习前上岗培训

  3.1加强临床见习内容。为了增强动手能力,尽快过渡到实习阶段,我们在实习前实行"强化培训"。首先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人;细化培训教师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心电监护仪、蓝光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对儿科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形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加深课堂的记忆,并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深受学生的欢迎。

  3.2社区医院幼儿园见习。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实习前下社区幼儿园2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市人民医院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总之,上述方法不应固定或单一使用,而应穿插运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医护教育改革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医疗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海萍,张顺芬.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建立新型护患关系[J].护理研究2004(7).

  [2]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关文章:

1.浅谈基于三年高职护理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论文

2.浅谈教育的改革

3.儿科护理学答辩论文

4.浅谈会计教学方法

5.浅谈公积金改革

6.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探讨的论文

7.浅谈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

8.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