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0-06-20 08:33:52 交通物流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简谈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1广东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谈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1.1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1978年的185.85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11674.4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23.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856.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793.64亿元),年均增长19.49%.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外贸的发展,2002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1764.9亿美元,其中出口954.2亿美元,进口810.7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43.5亿美元.目前,广东GDP占全国的10%左右,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5%40%.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有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进步.

  随着广东经济对全国的辐射和外贸的大幅增加,对商品运输的需求亦大幅增加,广东的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等基础设施得以显著改善.其中,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02604km;通航河流998条,内河通航里程10808km,全省内河等级航道里程为13696km;沿海港口泊位1226个,综合通过能力24038万吨,内河港口泊位1729个;地方铁路1526km.到2002年,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98562.17万人、144139.82万吨、1495.49亿人公里、3157.98亿吨公里,其中,水路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2492.00万人、26955.00万吨、11.56亿人公里、2243.48亿吨公里.

  1.2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广东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表现为更多的人才数量、更高的人才质量.

  1.2.1更多的人才数量

  根据统计数据,建立由公式(1)表达的统计回归模型,用来对广东交通运输人才需求数量进行估计.

  Y=0.1640569+0.0001014X(1)

  R=0.99526SD=0.0348845T=344.0365

  式中,X表示广东省GDP数据(单位:亿元),Y表示广东交通运输人才数量(单位:万人),R,SD,T分别为统计参数(参数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能力).以未来10年广东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悲观情形)、7%(一般情形)和10%(乐观情形)计算,其相应的GDP(分别用X1,X2,X3表示)见表1所列.利用式(1)可预测2003-2012年不同GDP增长情况下的广东交通运输人才需求数量(分别用Y1,Y2,Y3表示).数据表明,未来若干年广东交通运输人才增长较快,乐观估计到2012年将达到30735人,一般情形也将达到23706人.可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广东交通运输人才有一个较大的数量需求.

  1.2.2更高的人才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广东交通运输企业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为复杂的市场规则,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更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包括基础和专业的外语):广东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对外依存度很高,基本融入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对外打交道必须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广东交通运输中海运、空运发达,与国际接轨明显,因此交通运输人才面向国际市场时应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

  (2)更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管理方式、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已让交通运输企业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管理更复杂、速度更快捷,交通运输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面对快速多变的环境变化.

  (3)更全面的交通运输知识:广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东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除管道运输以外,其他4种运输方式(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在广东都很发达,而且各种运输方式联系越来越密切,综合运输越来越突出,单一的交通运输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综合运输时代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能从事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人才,具有为顾客提供综合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

  (4)更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在国际市场中从事经营管理活动,除了良好的外语、计算机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外,交通运输人才还需具备法律、财经、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广东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式性.

  根据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广东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可表述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用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学生拥有符合广东经济未来发展的综合素质.广东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应在宽、厚、强、高方面下功夫.“宽”就是宽口径,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厚”就是厚基础,指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强”就是强实践,指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高”就是高素质,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高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身体素质.

  2.2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涉及专业设置模式、教学计划模式、课程体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知识学习方式、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2.2.1在专业设置上加大综合性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对外开放的前沿之一,各种运输方式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趋于联合,迈向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服务阶段.交通运输人才仅拥有某一方面如公路或水路或航空或铁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这种单一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运输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中,口径要宽.通过宽口径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不仅掌握某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其他运输方式的专业知识也需掌握,并且将它们融会贯通.当然,宽口径并不排斥特色,如以海运为背景的院校,应以海运管理类的课程为核心课程,兼顾其他运输方式课程的设置,以公路为背景的院校可以公路管理的课程为核心课程,兼顾其他运输方式,同理,具有铁路和民航背景也如此.这样,在专业设置上加大综合性,既保持了特色,也拓宽了培养口径,使人才培养更能符合交通运输发展需要,更能迎接市场挑战.为实现此目标,必须重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互通性.

  2.2.2在课程体系上注重模块性

  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减少重叠,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二是如何通过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三是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先进性,健全交通运输人才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如相关学科的课程、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国际性课程、方法论课程、信息类、经济管理类、人文类课程等.四是要增强基础,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网络信息等技术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总体思路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依据专业方向综合化的原则,打破狭隘的专业学科界限,按照大交通运输平台进行设计,做到“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外语和计算机为两翼,兼顾经、法、文”.具体来说,课程体系整合为5大课程模块,即公共模块、技能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必修课、选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学生可以跨学科选课,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公共模块包括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等普通教育课程;技能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英语交流、交际口才等课程;基础模块是指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模块是指专业知识课程,此模块的设计要将有特色性质的核心课程和其他综合运输所需的课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相关专业模块是指与专业相关的边缘、交叉学科课程.这种设计有如下优点:①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整合功能;②开设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③学生按兴趣自主选修,能充分兼顾个性发展.

  2.2.3在教学计划上增强灵活性

  根据宽口径和综合化要求,在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教学的时序安排上,分为2个时段.1—2年级可以不具体分专业,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并且重组知识体系,采用开放性、系统性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科学技术意识;3—4年级根据专业和社会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模块的选修确定专业或专业侧重面,实施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教学重心逐步转向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全面进行科研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全面实行学分制,加大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必修课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选修课中体现宽口径,达到所学即为所用,所用即为所学.

  2.2.4在教学组织上注重多样性

  (1)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矩阵化: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校—院—系—室的一维结构.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研室.教研室是院(系)按照承担教学课程的需要而建立的教学组织,并把教师按讲授课程组织到相应教研室去.但是上述单一化的组织形式对师生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不利于教师参加跨系(院)合作的科研项目.因此,有必要按教学和科研两类任务建立新的`二维矩阵式管理组织.发挥矩阵组织的弹性和适应性,使教师既搞教学又搞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学校的科研组织与社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紧密联系,教师的科研结合当代技术和广东经济的最新发展.

  (2)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维化:班级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传统的教学一直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应改变单纯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当采取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补充,以适应讲授法以外的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的采用.

  2.2.5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性

  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迁.以前的学习,一般需要预先在脑子里存储下足够的知识,必要时,就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所需的部分.现在是目的明确地去学习,即先知道要学什么,然后再有目的地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更加有效率.不妨把这称为“即学式”,相应的,旧有的称为“预学式”.作为一名大学生,仅凭“预学式”掌握的知识是不能跟上时代需要的,只有善于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

  2.2.6在校园文化上营造开放性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有形的活动和无形的氛围都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使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创新

  提高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且是推动整个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它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3方面:一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效地缩短课时;二是可以促进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三是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与改进

  首先,改变传统的讲授形式.未来课堂讲授仍然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的采用与改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增加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和手段的使用力度,可以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取得多方面的益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投影、幻灯与其他计算机CAI课件)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其次,全面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这方面经常采用的有: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教室、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教室)、CAI课件、E-mail等方式.

  3.2引入模拟实验教学

  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中许多知识是经验性质的,具有极强的非结构性,要通过模拟的方法再现出来比较困难.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目前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模拟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可能和必要.使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弥补实习和实践不足的缺陷,使学生能从模拟实验中学到未来工作中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在将来能较快地适应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运用模拟实验教学的时候,重点要解决实验手段与材料的准备,以及实验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不足.此项工作可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起进行.

  3.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目前高校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计划都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交通运输专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而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部分毕业实习的问题.学生通过实习可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运输生产现场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技术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培养创新与合作精神,使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保证.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来构建.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实习和实训3部分,各自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是三个不同类型但相互关联和相通的实践教学形式.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是建立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为了让实践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特别要设计好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必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来进行设计,例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训素材(案例、项目)、制定考核办法等.

【简谈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3.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4.林产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5.简谈历史哲学论文

6.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论文

7.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论文

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