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建筑的美学倾向论文

时间:2020-09-24 18:33:00 建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当代建筑的美学倾向论文

  随着大众的社会文化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建筑审美标准也多元化了,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判断,在当代与众不同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美。

论当代建筑的美学倾向论文

  (1)异域形式的流行

  今天建筑形式多元差异性的美学特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西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大规模流行。那些西方建筑师对我国建筑形式及形式理念的广泛影响。另外,西方古典的、地域性的建筑符号也都融入了都市建筑的形式语汇中,如90年代欧式柱头、窝卷、栏杆、檐口等的流行(图2)。所有这些不仅仅是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反映,更是大众对于差异性审美追求的结果,是渴望体验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的表征。这种异域建筑形式的审美追求反映出一个集体或个体看待另一文化的复杂心态和情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差异美学的追求,也伴随着异域文化本土化的过程。这些带有异国符号的建筑形式大多数是由中国本土的建筑师设计的。因此在建筑形式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依附于本国文化;大众也会以本国文化为参照系统来审视异类的美感。其文化身份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建筑师和大众对另类美感的认识和再现。“对其他民族的观察牢牢根植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这差不多是一个普遍的、完全可以理解而又自然的现象。”(Mackerras1999)②正如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所说,“人人都从某个文化居室的窗后观看世界,人人都倾向于视异国人为特殊,而以本国的特征为圭臬。”(赛格尔斯,1999)③因此,西方建筑形式在中国的流行,其结果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本土的,而是一种异化了的另类美学。即这种审美不仅是对他者美学的援引,也是对自我认同的反思,进而对自我与他者之上的共同规范的超越。

  (2)个性表达的追求

  另外,今天审美异化和时尚价值观念的流行也使大众越来越重视个性的表达追求。风向标般的明星建筑师们竞相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建筑形式表现自己的独特的美学趣味,结构、解构、建构,明星创造的建筑形式被广泛效仿。而且通过符号表达自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都市中大众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建筑形式可以像另类时装一样出位,却被大众所接受。有趣的、童话般梦幻的、动感个性的等等建筑形式,诸如此类,都在大众的审美范围之内。另外使用者也介入到建筑活动中,从材料选择、色彩选择到外观造型都体现着业主的个性色彩,建筑形式被要求符合个体使用者的复杂的需求和审美趣味(图3),上海的每一栋高层建筑都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可以说,建筑师、业主、大众对建筑形式共同的个性追求也造成了今天多元化的审美景观。

  消解中心、强调边缘

  中国古代美学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名言,意思是说,人工的声响不如自然的声响,而自然的声响亦不如人的嗓音。这个美学命题蕴含了崇尚天然、崇尚真实的内涵。在传统的美学中真、善、美等一直都处于审美的中心位置,而假、丑、恶等则被排除在中心之外,不具备审美的价值。但是这种美好表达的只是非实际、非物质的问题,而丑或平庸则涉及到现实物质,涉及到物质的不定性的表达。因此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成熟,那些处于审美边缘的概念都被纳入到美学范围内,这样美与丑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都具有了审美价值。在当代的都市中永恒的美不再是建筑形式的终极目标,美在建筑话语中失去了霸权。审美的范围日益扩大,凡是可以吸引大众目光的都被纳入到今天的美学之内,今天大多数的建筑形式不但包含着美也包含着丑,不但包含着稳定也包含着非稳定,不但包含着秩序也包含着非秩序,不但包含着真实也包含着非真实。偶然性或随机性的审美价值也受到的重视,与其说这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抗,不如说是对是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的尊重和反省。“人类今天处于离散的多元时代,各种事物中间唯一的关系就是他们的差别。宇宙中布满未知的、象洞穴般的空虚,事物并非完备的整体,我们周围遍布不完整的片段。完整的意义是相对的,有时是偶然的;不完整,不成熟才有活力才能发展。”(Eisenman,1987)④不和谐是生活流动和大众需求的表征,丑、怪异和平庸可以容忍(图4~5),随机是必然的,差异性、反中心、反整体、反深度已经是都市建筑形式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中的建筑形式要面对大众生活就必然在承认美是和谐的同时,也承认那些否定性、随机性的审美价值。客观的讲,这种形式美学观已经从精英走向大众,从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都市中充满多元差异性的真实生活。

  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

  在过去审美标准的流变总是一种整体性叙事话语代替另一种,每一次建筑的变革都试图建立一种具有中心意义的整体观念体系。这种革命只是从一种整体性跌进另一种整体性,以一种中心取代另一种中心的美学革命。例如建国初的建筑取代了传统表现神权、君权的形式美学而采用一种民族形式和功能主义的建筑形式,基本上即是以一种整体化来引导建筑的美学走向。可见以往的建筑形式美学总是表达着终极的理想。而上文中已经论述过,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建筑的审美标准日益多元化,各种以往处于边缘的美学价值都受到了重视。在这种语境中,正统的宏大叙事与整体性的美学体系都受到了冲击。在今天的都市中,不再有哪类建筑形式被称为正统与主流;不再有那种规范一切、限定一切的形式美的原则;也不再有绝对权威且全面的建筑大师。建筑形式审美呈现出一种巴赫金所说的“众声喧哗”(利奥塔,1996)⑤状态。建筑师不再讲究对称、和谐与整体法则。建筑形式进入建筑市场,从过去神圣的艺术变成引起感官愉悦的商品。因此建筑师开始关注审美客体的感受。大众不再受制于宏观理性,而是听从于自我趣味和时尚潮流的指引。这样,建筑形式不再具有同一性和总体性的审美标准。形式美学与各领域的界线在变得模糊,惯例遇到了挑战,正统性发生了危机。形式美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许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如生态、计算机大众传媒等学科的话语在今天都参与了建筑的价值判断,建筑形式开始关心一切知识。建筑审美去除了整体化与宏大叙事,从而反映了社会和大众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和异质性。

  反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

  当代传媒模式与审美对象仿真化也抹平了美学的深度。传媒所造制出的影像在大众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它的无处不在把大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仿真世界。仿真世界是一个无止尽的相互摹仿的仿真系列,它一方面使人们失去了具体现实的感知;另一方面又拓宽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增长了人的信息量,使大众的生活表面化、舒适化、轻松化。而在今天建筑形式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即建筑形式生产是对大众生活进行剪辑、加工使其符号化,或真实或夸张、或客观或主观,并把这种符号当作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为了满足大众心理、情感和思想的需要,各种建筑形式符号在大众文化中变为时尚并传播和流行,撤除了文化知识的排外壁垒,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障碍和符号等级,抹平了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凡俗的界限,沟通不同价值和不同文化。生活在符号泛滥、意义相对匮乏时代的建筑师,虽然整理符号、处理建筑形式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却找不到意义去填充随处可见的符号,也不可能象生产符号那样迅速的生产意义。建筑师总是把一个时代或者地域的建筑符号系统加以简化,把这一系统内丰富的能指和所指以及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简化。用有限的几个能指就能指代系统内所有的.意义,如一个柱头就能指代欧式建筑的所有意义。建筑符号的能指几乎就等于所指,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被消解了。即时的、新鲜的、流行的才符合开发商、业主及市民的愿望。非物质化的要素越来越取代过去常规的物质手段。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曾指出:建筑学不再是体量和体积的问题,而是要用轻型结构,以及叠置的透明层,使构造非物质化。表皮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注的话题。今天建筑形式的审美判断已经丧失了深度,日趋浅薄化、表面化了。

  结语

  大众文化是一种多元共存的文化,是一种中庸的文化,一种折中主义的文化,一种理论宽容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再有一种纯而又纯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建筑形式,更不可能存在完全抽空了世俗观念的纯粹艺术的建筑形式。可以说,在这种文化中,建筑的美学范围不断扩大,这无疑会给当代建筑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大众文化也有其与生俱来的种种弊端,给建筑的美学判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过去,我们大多站在专业的立场对其负面影响进行道德批判,希望建筑学可以向纯粹的艺术回归。但是在今天的民主政治中建筑艺术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科技的发展使得艺术,乃至建筑艺术广为传播、可以复制。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蓬勃的大众文化对建筑美学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面对这种大众文化是建筑师在今天无法回避的课题。是积极地领引大众,还是消极的随波逐流,取决于每一位建筑师的执业态度与操守。面对大众的审美趣味建筑师所能够做的并非一味迎合,以专业素质提升我国民众的建筑审美水平,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才是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所在。

【论当代建筑的美学倾向论文】相关文章:

1.职业倾向测评

2.美学的励志名言

3.职业测评:你的职业倾向如何

4.测测你的成功心理倾向

5.职业倾向测评试题精选

6.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

7.职业倾向测试题

8.高中生职业倾向测评报告

9.论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