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没落贵族形象

时间:2021-06-17 15:40:24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诗经》中的没落贵族形象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诗经》中的没落贵族形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诗经》中的没落贵族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多年来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记录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风土民情。其中,没落贵族形象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对《诗经》中几首没落贵族诗歌中的形象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诗经》;没落贵族;形象

  一、引言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风土民情,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好像读了一部周族从后稷到春秋中叶的发展史。(P3)而在很多篇章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没落贵族的身影。由于处在历史的节点,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商业金钱浪潮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等社会动态,周朝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贵族社会地位下降,含着金汤匙的他们不再享有先前的财富与特权。春秋中后期以降,士人阶层兴起,农民成为读书人而稍有“上升”,相对人数不多的没落贵族和所谓贵族阶级最低级成员被动“下降”。因此,没落贵族是《诗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

  二、没落贵族产生背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贵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虽然当时处于氏族部落社会时期,但是这些贵族从组织上来说不仅有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个部落亦有独立的部落首领。这些首领可能就是中国贵族阶层的最初形态。

  从夏朝开始,中国的贵族形态发生巨变。由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贵族阶层分裂成为两个等级。共主被单一的部落或家族所垄断,形成之后的“王”,世袭制度导致血缘关系成为贵族交接承袭的必要条件,排除了血缘之外的一切人。从西周开始,不同等级贵族之间的差异更明显。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腐朽的奴隶制已经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奴隶主贵族更是因为其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而成为阻碍历史的反动势力。因此,出现了被压迫的奴隶、工匠以至国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激烈斗争。

  三、《诗经》中的没落贵族

  由于没落贵族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诗歌也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王风兔爰》、《魏风园有桃》、《秦风权舆》、《陈风衡门》、《桧风隰有苌楚》、《曹风候人》等等,这些诗篇塑造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没落贵族形象。在《诗经》中,他们或高声哀叹,或愤世不平,或羡慕他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没落贵族虽然大多都有着悲观厌世等共同特征,但是其鲜明的个性形象还是有所差别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怀念过去,消极厌世

  现实的不如意,不禁令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在《王风兔爰》中,有这样一位没落贵族,他嫉妒厌恶现实世界,希望“尚寐无”,“尚寐无觉”,“尚寐无聪”,恨不得把眼、耳、口等器官都闭上,达到彻底的与世隔绝。这个没落贵族留恋西周宣王时代所谓的盛世,那时候虽有天灾,但无人祸,贵族的地位和利益尚未动摇。而东迁以后,有些贵族失去了土地和人民,阶级地位起了变化,甚至还要服役。崔述在《读风偶识》中指出:“其人当生于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骚,是以谓之‘无为’。继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飘荡,是以谓之‘逢此百罹’。”经历这样一个天翻地覆转化时期,现实的落差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厌恶心理。他先以狡兔与野鸡这两种意象起兴,羡慕狡兔自由而没有生活压力,但是自己现在却如野鸡一样,迫于生计,不仅饱受战乱之苦,而且还要服劳役,晦气百般。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讲,除非死亡,他的“尚寐无”,“尚寐无觉”,“尚寐无聪”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谈诗时曾指出:“一般说来,写不可能发生的事,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辩护:‘为了诗的效果’,或是对改进现实的一次尝试’,或‘是可接受的传统’。就诗的效果而论,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具有可信性的事情,要比一件可能发生但不具有可信性的事情更好。”这位贵族正是以这样一个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失望与厌倦,无疑是最强有力的呐喊。

  《桧风隰有苌楚》也表现了这样一位厌世的没落贵族,甚至比王畿之地的那位没落贵族厌世更甚。诗人在颠沛流离中,不禁厌恶人类社会,竟然放下人性,羡慕起草木的欣欣向荣,无忧无虑,逍遥自在,将自我理想寄托于微不足道的草木上。想到自己如今连草木都不如,怎能不厌倦这个世界!表达了极端消极的态度。

  (二)饥贫交迫,悲哀自伤

  地位的丧失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困窘。这些没落贵族地位下降导致他们常常陷入饥饿的困境。《魏风园有桃》就表现了一个忧贫畏饥的没落贵族。或许他之前风光无限,即便没有钟鸣鼎食,至少也衣食无忧,现在却穷的没有饭吃,为吃食发愁,只能采摘园子里面的桃子和枣来充饥。也许身体上的穷困还是次要的,内心的愁苦更是无处消解。生活的困境让他对朝廷政策心存不满,唱起歌谣来讽刺世事。那些不了解人却因此嘲笑他唠叨且无理取闹。而在诗歌的末尾作者只得试图来自我纾解这种苦闷情绪,尽量保持豁达的心态,高呼“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这是自我安慰却又无奈的叹息。

  (三)嫉妒他人,讽刺讥诮

  自己贫寒没落,而那些新兴地主阶级却上升发达,不免令这些没落贵族心中愤懑不平,对其加以讽刺。曹国的没落贵族便在《曹风候人》中讥诮那些做了贵族的暴发户,对那些穿红皮绑腿的高官,深为嫉妒,加以讽刺。认为他们“不称其服”,诅咒他们不会长久得意。虽然这种自欺欺人的形象是可笑的,但这首诗也有着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位没落贵族显然也是善恶分明的,他对那些真正努力工作的小官则表示同情与肯定,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贵族理性、可爱的一面。

  (四)爱慕虚荣,死要面子

  也许是自身豁达,也许是对未来还抱有幻想,《桧风隰有苌楚》则是一位没落贵族安于贫贱自我安慰的诗。在诗中,他的生活已经到了极端贫困的地步,他自己却不以为意,更是奢求通过丰富的自我想象与心理暗示去宽慰自我。虽然房子破旧到连门框都没有,他却认为“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虽然自己早已饥肠辘辘,他却认为“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即便吃的是糟糠,他却反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就连娶妻的事情他也能看得很开,虽然不再有娶齐姜、宋子的资格,他却认为是否娶到她们,关系并不大,不会影响自己的光鲜形象。活脱一个先秦时期的阿Q。

  四、结语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诗经》中的这些没落贵族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处境又容易令人想起当时另外两位伟大的没落贵族――孔子和庄子。相比《诗经》中的这些没落贵族,这两位显然更值得敬佩。在身份地位下降,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沉溺于回忆过去的美好,更没有消极厌世或艳羡他人,而是积极接受现实,探索新的生活方向,新的哲思。然而,无论是这些优秀思想家还是上面那些平庸的没落贵族,他们都是时代的标志,尤其是《诗经》中的这些没落贵族形象,无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性格,都在用他们真实质朴的人生体验与感受抒写一曲曲忧伤或尖锐的人性之歌,具有巨大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黄纪华.“士”与“士人阶层”之构成[J].职大学报,2004(3):30.

  [3]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4]Aristotle(著),郝久新(译).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浅析《诗经》中的没落贵族形象】相关文章:

1.浅析《诗经》中的鸟意象

2.解读《诗经》中丰富的妇女形象

3.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

4.《古都》人物形象浅析

5.广告是否走向没落

6.浅析《诗经·秦风·黄鸟》的从死问题

7.浅析职业形象与职业礼仪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8.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