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探析

时间:2020-10-01 15:15:4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探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国家乡土的热爱之情与对君王的忠诚之情是始终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儒家用世精神基本内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儒家用世”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从主体思想、作品体裁以及创作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用世”精神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旨在论证“儒家用世”精神在推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 儒家 用世精神 基本内涵 体现 分析

  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儒家用世精神,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期望能够在政治上为世所用,能够在为世所用的过程当中实现其人生理想与价值。在儒家用世精神的体现过程当中,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即在得意状态下,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要求而不断奋斗,其目的在于实现文学作品创作者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与抱负;而在失意状态下,则选择藏身于精神家园的方式,以一种超脱世俗的观念憧憬能够在世外或是来世实现其人生理想。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儒家用世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应当在相关工作人员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当中予以重点关注。

  一、儒家用世精神基本内涵分析

  儒家思想中所涉及到的“用世精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体现为“修齐治平”。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人要对整个世界有所担当。换句话来说,儒家思想以及精神的体现在于“修齐治平”。积极用世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它是积极的、主动的、对工作、对生活不说永远充满激情,至少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尽力而为。人的一生,凡事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人的能力确实有大有小,只要尽了力就可以无怨无悔,并且也没有遗憾。

  孔子可以说是对入世始终保持积极态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孔子一生中,他对于整个社会及统治阶层始终抱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与治国方略,其一生可以说都在为入世而奋斗。

  在孔子所历经的社会发展时代当中,既不存在民主选举,也没有任何形式的革命运动。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要想实现从政的理想,最为有效同时也是唯一的途径在于由国君任用。而与此同时,要想在政治层面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所作为”,要想实现对现行政策法令大幅度改革与整合,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政权力量作为执行保障。这也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并游说各路诸侯,期望有君王愿意任用他来治理国家,并最终达成用世理想的根本原因所在。尽管孔子在有关“用世”的问题上始终抱着一种积极争取的态度,然而现实却未能够尽如人意。孔子在十四年周游列国的过程当中,能够召请及接待他的国君少之又少,也就谈不上对孔子治国之道的接纳与实施。

  二、儒家用世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体现分析

  (一)儒家用世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中首先表现在对创作作品主体思想的体现上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国家乡土的热爱之情与对君王的忠诚之情是始终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对于封建王朝统治地位的尊崇以及对民本观念的融合是有效连接的,对于不合理制度的抨击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却并没有与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精神的有效融合。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于建立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之上以及对自我完善的入世思想与回归闲云野鹤,消极淡然的出世思想仍然能够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得到奇妙的融合。好比是自屈原开始的每一位文学大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均体现出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特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我国古代文学大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表达了对祖国、对乡土以及对人民的热爱,表达了对封建统治下部分黑暗势力的恨,是一种质朴化且单纯化的民本观念。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民本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忠君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无法真正意义上地独立出来。以屈原为例,《屈赋》全部都是屈原对君王的反复性表白与倾诉。与此同时,《离骚》在对于出世的表达过程当中,通过对想象方式、幻想方式以及神游方式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主体意识的有效高涨以及对作品主人公人格魅力的有效塑造,从而感人至深。然而反观《离骚》一文对于入世行动的表达,却不难发现:屈原在创作过程当中对于入世的行动始终抱有一种软弱与依附的思想方式,进而也就无法充分体现并发挥主人公的主体性优势。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屈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爱与恨的思想始终交接在一起,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这也就导致这部分文学作品在主体思想上充分体现了两面性特征,并延伸至后代众多文学作品创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纵观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对于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还是辛弃疾陆游而言,这部分文学大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均不同程度上地体现出了这种两面性特征。归根结底:儒家用世精神下的民,仍然是君的附属,君王,乃至整个统治阶级才始终表现为我国古代文学之上的精神领袖,其也从根本意义上决定了这部分文学大家能够在用世的这条道路上前行多远的问题。

  (二)儒家用世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上还表现在对创作作品体裁的体现上

  从儒家用世精神的角度上来说,要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实现对儒家用世精神的充分释放与体现,其前提在于需要确保文学能够服务于现实,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就催生了各种体裁类型的文学作品。简单来说,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大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将儒家用世精神体现并凝结在文学体裁当中,并将这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对于个性有着积极表达思想的作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建立在对儒家用世精神的感悟之上,从而也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特殊性。在这一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均是建立在政治需求或是实用交际需求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唐朝发展壮大的传奇小说最初进行创作的目的在于实用性,在于通过创作文学作品的方式验证文学作品创作者的诗文写作以及文学造诣。在此过程当中,这部分文学作品的适用性范围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而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漫长而优秀的发展历程当中,创作过程最为方便与快捷,抒情属性体现最为显著的文学作品题材当属诗歌题材,这也就使得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当中,诗歌成为了文人表达儒家用世精神的最佳文体。在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范围内,以抒情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诗歌体裁以及其变形体裁(主要包括词、曲、赋这几种类型)不单单表现为建立在美学层面上的欣赏与交流,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社交公关环境下对于人际关系的合理改善。可以说,在儒家用世精神的影响与作用下,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和往往以诗为载体而明人世之志,抒出世之怨,以诗为载体,通过对各方面效用的综合发挥,使其成为了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备要素之一。

  (三)儒家用世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还表现在对创作作品方法的体现上

  从儒家用世精神的角度上来说,自诗大序时期的“言志”思想发展到“情态”思想、“写意”思想以及“传神”思想,以上几类思想模式都使得这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重点关注对创作者心理状态的强调与表现,在于实现内在精神与神韵的有效统一,在此过程当中沿浪漫主义发展。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儒家用世精神的影响作用之下,我国绝大部分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者均属于表现型创作者,而并非再现型创作者。杜诗很少提供现实主义细节,即便是对于公认的“三吏”“三别”而言,仍然以对于主观情怀的抒发为主,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突出反映了文学作品创作者对于现实的揭露是建立在积极入世的态度之上的,其从根本上来说均属于带有一定写实成分的抒情诗。

  三、结束语

  儒家用世精神是如何体现并融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呢?其根本在于儒家用世精神是建立在“修齐治平”基础之上的精神。在儒家用世精神的影响之下,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即在得意状态下,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要求而不断奋斗,其目的在于实现文学作品创作者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与抱负;而在失意状态下,则选择藏身于精神家园的方式,以一种超脱世俗的观念憧憬能够在世外或是来世实现其人生理想。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儒家用世精神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旨在于促进有关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世梅.用文学撼动心灵点燃情感的火花――浅谈教师的文学修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新校园(学习),2011(5):194.

  [2]胡明贵,杨健民.“真”的文学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话语的转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17-128.

  [3]门岿.元初“世侯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元代文学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105-110.

  [4]李明军.清中叶通俗小说抒情言志观的文学背景与时代文化内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140-143.

  [5]刘子凌.“劝世”意图下的雅俗文学关系――以李渔的小说《鹤归楼》为中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72-77.

  [6]王亚静.浅析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北方文学:下,2012,(8):23-24.

  [7]陶然.论《松雪斋文集》中仕元心理的文学呈现方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74-82.

  [8]喻大翔,邓琳.满世界都开放着中华活字――从教学角度谈中国现代文学与世华文学的互补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92-96.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探析】相关文章:

1.探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

2.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礼法观念冲突探析

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 “茶语”分析

4.小议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说

5.探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论文

6.从古代文学作品看我国体育的发展论文

7.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

8.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