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恒山景区环境管理策略研究

时间:2020-10-30 10:37:26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恒山景区环境管理策略研究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做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指导环境管理工作。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景区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景区与相关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涉及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浅谈恒山景区环境管理策略研究

  一、引言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旅游景区作为游客大规模聚集的地方,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我国传统景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权责不明,缺乏规划,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势必要探究更加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以期达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区概况

  恒山山脉位于山西省北部,发脉于管涔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西连雁门,东接太行,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500里,以主峰天峰岭和其西面的翠屏峰为中心所在的地区即是恒山风景名胜区。

  (一)恒山景区环境现状

  地质地貌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在旅游景区中起重要的衬景作用,往往是大自然长期变化形成的,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2]。恒山景区周边多处山体遭到不同程度的开挖,大量土地和植被遭到破坏,各类废石(渣)、尾矿的堆放倾占大量土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大片土地出现沙化。矿山选冶排出的酸性废液、洗煤废水污染浸蚀矿区周边土地,大片土地荒芜损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排放的废石(渣)堆积于山坡或沟谷,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泥石流。

  采矿废渣、尾矿暴露在大气中,硫化物发生氧化使降水成为酸雨,选冶废水的未达标排放,造成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体遭受污染。采场内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排条件,易形成以采区为中心大而积降落漏斗,造成泉眼干涸、水源枯竭。

  景区附近露天采矿对地貌景观的破坏使旅游观光环境极不协调。矿山随意倾倒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导致沟壑、河道淤塞,泄洪不畅,同时易造成景区视觉污染,影响旅游环境质量。

  露天采矿生产大量使用移动式机械设备和大爆破,使空气产生一系列尘毒污染。繁忙的交通运输产生的富含重金属物质的废气,矿区冶炼厂、烧结厂等产生的浓烟及矿区燃煤产生的有害物质,均构成大气污染。

  恒山景区资源的开采造成的山体挖掘、废弃物堆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古建地基、地表形象,限制景区长远发展。始建初期,悬空寺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为58米。同时,游客接待数超过其环境承载力时,对文物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二)恒山景区环境管理问题

  1、景区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恒山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职能权限不清,管理越位或者错位、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缺乏高效的监督、管理和协调,从而造成资源的乱开发、低效益开发、低层次开发,以及环境的'严重破坏。

  2、政策法规执行不力,未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各个职能部门没有做到严查严管、长期执行和相互配合,这些政策法规成为一纸空谈,使得在恒山景区进行的诸如生态恢复、环境整治、矿山管理等工作成效甚微,治标不治本。目前,涉及景区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虽然日趋成熟与完善,但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不能保证监督监管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3、可持续发展观没有被深入贯彻落实

  恒山景区所在的浑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典型的资源型县域,为尽快脱贫致富,当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采煤炭、花岗岩等矿藏,开采后的废料又随意堆放,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只关注矿产开采和加工带来的眼前利益,没有考虑景区环境的可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恒山景区环境管理策略

  (一)倡导可持续发展观,树立“大景区”理念

  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恒山景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其独特的价值,悬空寺等古建筑及景区内动植物其根本特点是不可再生性与不可复制性,一旦失去是整个人类的损失。应及时转变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倡导生态旅游,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资源、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恒山矿石开采缺乏科学开发规划、生态环境监管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生态社会学思维,认为只要开发项目不在划定的景区“红线”内就可开发建设。从社会意义上讲,“恒山区域”与“恒山景区”是一个生态系统,区域的生态破坏,就是景区的生态破坏。因此,在恒山景区的环境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大景区”的理念。

  (二)梳理管理体制,增强利益相关者参与性

  恒山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涉及的部门有恒管委、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恒管委作为恒山景区的直接管理者,应被赋予更多的实权,真正发挥其监督监管的作用。其他职能部门应辅助恒管委做好景区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为其提供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等支持。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该理论逐渐被应用到旅游环境管理研究中。在景区的环境管理过程中,旅游规划编制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景区管理者、矿藏开采及加工企业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景区环境保护的前期影响者,对恒山景区的环境管理有直接影响,应各司其职;社区居民、社会公众、旅游者、媒体属外围压力群体,他们利用舆论效应间接影响旅游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和进展,并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对其进行监督,施加压力,促进景区环境管理工作良性发展,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保护景区环境的主力。

  (三)严格进行景区功能区划分,把控环境容量

  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一般参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模式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不同功能区,进行分区管理。核心区、缓冲区采用较严格的管理措施,实验区则考虑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利用需要可允许种植、养殖、旅游以及水电、矿业等产业的适度发展。恒山景区应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实情严格进行功能区划分,包括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在现有功能区划分基础上,应适当扩大各级保护区范围,设立空间缓冲区,以应对景区周边掠夺式资源开发和破坏性工程建设对恒山景区造成的影响。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在恒山景区现有的环境管理基础上及后续的发展中,把景区的环境容量纳入到首要的考虑范围,按照环境容量限制游客人数,必要的情况下实行预约机制。

  (四)建立资源开采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

  景区周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在矿产资源开发区建立矿山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工作落到实处,明确矿业权人的环境保护责任。政府也应把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重点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和监管,依法取缔景区周边现有非法矿山,对于可开发区域进行有序开发,对造成破坏的区域及时纳入地方环境治理计划。

  (五)做好各类景观的专项保护

  严厉打击景区周边盲目开采矿石,对于可开采的范围进行量化,要考虑到距景区的距离、开采规模等影响恒山景区环境质量的因素。做好景区内浑河、恒山水库等水体的保护工作,在周围实施绿化。各种废水、废弃物须经过严格处理后排放,以防污水、废弃物直接或间接污染水体。依托恒管委,对恒山景区水体进行监察监测。建立森林防火体系与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保护好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林政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严禁在景区内部及周边乱砍滥伐,切实加强巡山护林工作。

【浅谈恒山景区环境管理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1.浅谈旅游景区组织与优化研究

2.浅谈IPsec策略管理的研究

3.旅游景区淡季的营销策略

4.浅谈在华外企的反避税审计的策略研究

5.浅谈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

6.浅谈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实施策略研究

7.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研究

8.浅谈如何确定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