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养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0-08-11 15:22:21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本科应用型养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 要:笔者以养猪学理论教学改革为基础,从认知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层次上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构建本科应用型养猪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目前,随着国家对养猪业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宏观调控能力的日臻完善,养猪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养猪业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时期,养猪生产模式由一家一户的散养逐渐向规模化、工厂化、市场化方向转变,企业对应用型、创新型养猪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束缚,认为学校应该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导致大部分毕业生生产实践技能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养猪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养猪生产重要环节、科学研究主要方法及生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因此,依据养猪生产需要,构建现代规模化科学养猪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从认知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层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1、构建现代养猪知识技术体系。改革理论教学内容

  1.1 根据专业特色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建立一套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是养猪学课程建设的核心。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课程组先后制订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的教学大纲,使之成为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新教学大纲中不同的专业学时分配和教学内容均有不同。在学时分配方面:动物科学教学总量为7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28学时;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总量为28学时,其中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8学时。

  1.2 以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组以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重组、整合。以基础知识为主体,积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进展,力求做到少而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比如减少猪的品种与类型、猪的选育与杂交利用、猪的一般饲养管理原则等章节的学时数,增加了分娩接产、哺乳仔猪饲养管理、肉猪生产等章节的教学内容。

  1.3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学时数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上就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内容不能进行充分的讲述,或者一系列相关内容讲述后,为了使学生能将知识连贯起来,采取引导学生课后就某一内容查阅国内外文献,综合归纳为小综述或者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写出小论文。此举对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2、通过认知实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从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反映来看,动物科学专业录取的新生中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缺乏基本了解,更谈不上对学科内涵的理解,甚至还存有偏见,这使有些新生一人校就缺少专业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鉴于此课程组组织刚入学的新生走访了辽宁省一些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并邀请场长对养猪行业、技术操作规程及现场亟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简单地介绍,使新生在学习养猪生产之前,对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就业领域及学习目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3.1 培养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养猪生产工作,实习不努力,存在应付、走马观花的心态。为此,课程组深入调研,想方设法地在教学中增加新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养猪学产生兴趣。倡导启发性教学、发现式教学,使教学变成授人以渔的过程,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 增加“三性”实验项目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课程组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现学生自主、灵活、开放、互助、参与其中的教学目标。

  如增加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为对规模化猪场的参观调查,通过观察、协作测量和咨询方式,了解规模化猪场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规程,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形成文字材料,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探索多种实习模式

  4.1 校内实习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实习模式鉴于校外实习困难较多,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动手机会。而生产实习时间相对集中,生产单位在这段时间内的生产情况变化不大,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和了解到生产的全过程。按现行的教学计划,本科生专业方面的动手时间很少。因此有必要采取校外、校内相结合的办法,以校外实习基地的`参观、讲解为辅,校内基地的实训为主。为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课程组要求青年教师以“蹲点”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即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方面及时发现和指导学生在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生产实践技能和业务水平,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另外,课程组知名教授还会定期举办一些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养猪户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便在生产实习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4.2 以学生为主导的实习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的实习模式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一般由指导教师确定实习内容,实习过程是先组织学习参观,邀请工厂技术人员作报告,随后跟班劳动,讲解实习中的有关问题,最后学生交实习报告,评定成绩。整个实习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它的优点是实习过程容易组织和管理,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组尝试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习模式,这种实习模式鼓励学生按照生产实习的要求,结合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内容,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鉴定,回校后组织一次实习答辩会,由负责教师根据实习单位鉴定、学生实习报告及学生的答辩情况评定实习成绩。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监管程序,确保学生的实习效果。

  5、加大毕业实习的监管力度。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5.1 做好毕业实习的思想动员工作毕业实习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养猪人才的基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生活中独立完成各种事情的能力较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较差,而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大部分实习基地都在偏远的农村或者郊区,硬件设施较差,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而且大部分猪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这样就造成许多学生不适应生活,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与实习单位发生冲突,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在实习之前,课程组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召开动员大会,对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纪律进行说明,在思想上让他们有准备,鼓励学生珍惜实习机会、注意树立个人形象和学校形象、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且多思考、多做事、多提问,争取获得最满意的实习效果。同时告诫学生社会的复杂性,有机遇也有挑战,既需要科学知识也需要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

  5.2 积极推进“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实习生的角色转变,提高综合素质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毕业论文,2009年课程组开始在毕业实习中试行“双导师制”,取得了较好效果。

  “双导师制”是指每名学生除有一名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导师以外,还配有一名毕业实习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二级导师,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实践进行全面指导,同时进行思想、生活、心理的疏导,尊重学生爪.j生发展,实行因人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级导师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熟悉教育规律,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一般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

  21世纪是信息世纪,高等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就业也从国家包分配转向进入市场自主择业,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才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课程组通过本科应用型养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缓解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减少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本科应用型养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相关文章:

1.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应用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物流企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4.关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论文

5.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6.关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土木工程的论文

7.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8.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