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

时间:2020-08-28 16:45:2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


  论文摘要:思想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教育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这一内化,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真正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升华人的灵魂。

  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现今,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大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本文试图从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过程与思想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来予以分析和阐述。

  一、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

  众所周知,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根据不同的道德意识层次,我们可把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处于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是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自觉到了该道德规范是社会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应该遵守;并且意识到,如果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自己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他对这种道德规范还没有很深的情感,没有形成由衷地来按照这种道德规范行事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道德规范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可以说,现阶段的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就处于这个意识层次。道德规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意识观念,然后再由意识观念控制人的行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但这种意识观念还只是浅层次的和外在的,如果人们不谨慎、不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那就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违反该道德准则。自觉层次道德规范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一想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便会自觉地按照规范来行事,不敢轻易跨越“雷池”。
  第二,上升到无意识的、不自觉层次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形式是人们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该道德规范来行事。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深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人格,使之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层次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深化与升华,此时道德主体不用谨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规范来行事,处在这种道德意识下的道德行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对道德主体的控制。如果道德主体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的话,自己的内心就感到愧疚、不自在、不踏实。只有当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人们才会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慎独”层次的道德行为,不需要社会舆论作保障,道德主体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
  当然,上述两个层次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深处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经常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但总体而言,前者属于较浅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一旦有强烈的诱惑(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道德主体很可能把持不住而做出有违人伦纲常和社会规范之事。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道德意识,纵使威逼利诱,道德主体也不会违反行为规范与良心准则。由此看来,道德教育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使更多的人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内化的规范的道德意识。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机制

  实现道德意识从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要正确、科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否则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前进的路标。另外,道德规范体系还要符合现实国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到人们原有道德观念传统,与传统道德心理和思想观念完全相悖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