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去经典化的网络写作的相关论文

时间:2020-12-09 08:13:49 论文写作 我要投稿

浅析去经典化的网络写作的相关论文

  无须赘言,我们今天正身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时代的潮流进步无可阻挡,它的影响呈现在方方面面。随之而来,传统的文学形态势必发生改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予以改变的事实。有统计数字表明,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2.85亿,占到网民总数的42.6%,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到2.49亿。2015年我国网络文学的产值规模达到70亿元。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物”,已经成为数字出版最为核心的部分,这呈现了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之雄厚和市场经济之活跃。这是诸如“网络文学高峰论坛”这类会议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的意义,首先必须重视它的存在。

浅析去经典化的网络写作的相关论文

  顾名思义,网络文学的特色在于对“网络”的有效利用。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众所周知:媒介即信息。尼采也曾在一封信里谈到,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这对于我们最后的文字产品不可能没有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学的特点是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生产、传播、接受。区别于书面文本的“作者—文本—读者”,具有一种单向性和固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一种权威性。网络文学的大众性显而易见。这既是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大众文化异军突起,完成从边缘到中心的文化重构的一种现象。在与传统书面语文学的对比中,关于网络文学究竟孰优孰劣的讨论已经很多,双方各据一词各有理由,重复这种评价性争论意义不大。今天的讨论似乎需要的是进一步讨论更具体的问题,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而问题也恰恰在于,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具体问题”。在我看来,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问题:首先,网络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或者说是否有必要向传统纸质文学那样,产生自己的经典?其次,对于网络文学,文学批评究竟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对于网络文学,我们能否向对传统文学那样,同样对它提出诸如“伦理教化”的使命和“人文关怀”这样的要求?

  显然,要想深入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的讨论还是需要回到“工具”或“手段”方面。网络文学的创作工具是电脑,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强化而非弱化传统书面文本的优势。也就是说它有益于文字表达的精炼和思维的慎重性。同时也有助于写作的方便。这是指电脑与传统打字机的相似性。但电脑与打字机的相似并非网络文学的主体,网络文学之所以称之为网络文学,在于“网络”化,这意味着“在线”性。而“在线”意味着什么?这需要考虑。在线首先意味着一个由无形的网络天地构成的空间,网络文学属于一个虚拟世界。它的生产优势不仅在于让“写作”方便,而在于让“交流”方便。它“省略”了诸如“出版”或“发行”等等的环节。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与“读”的问题。由于省去了发行和出版的环节,写作“门槛”的降低,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无须多说。

  在通常意义上,传统作者的文学修养较现代网络作者或许更为深厚。而网络写作的普及性则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方便。但文学作品的另一方面是受众,没有读者的作品也就缺乏创作的意义。所谓“在线一代”与以往阅读受众的一大不同是年轻化。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之快和对技术含量更容易产生兴趣等等,这些方面无疑都是青少年所特有的特点。因此,如果说以往的传统文学有一种“老少皆宜”的特点(孩子们读“小人书”,成人们读“文学经典”),那么有意无意地,网络文学更多地侧重于青少年人群。在此意义上,网络文学的产品其实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应该明确为“青少年亚文化”。这也是“媒介即信息”的一种内含。媒体的使用方式决定了使用者,具体的使用者不仅又进一步决定了使用媒介生产的内容,而且同时也限制了使用者的对象。由此来看,网络文学与其说是“大众化”了,不如讲是“特殊化”了。它的受众面有着鲜明的年龄因素,主要属于“在线一代”或“互联网族”。也因此,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作为主要受众的他们身上。

  再进一步看,网络文学借助于电子产品进行创作,同时也意味着受制于工具即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现在的网络技术早已从简单的电脑技术发展到了智能手机阶段。这种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极度多样化和碎片化,而且是信息内容的消费化。由此而言,首先,网络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返祖归宗”之态,也就是重新回归到道听途说和八卦消息方面,这些原本就是小说这类文学形态的生成之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说,文学(小说)借助于高科技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再肯定)的阶段。其次,在网络空间内,电子产品的使用者更多地会进入随意浏览的状态,被种种游戏化内容和图像化文本所吸引。所谓“低头族”一代对手中电子产品的观看,更多地不是针对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广义的“文化产品”。这意味着,问题并不仅仅是网络文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学,而且还有网络文学到底是否货真价实的存在。也即网络在线究竟还是否有“文学”?网络文学的称呼是否已经需要重新界定?

  我这样说并非彻底否认“网络文学”的意义,而只是从逻辑方面做出一种分析,讨论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更准确地认识网络文学。我们能够考虑的是,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应对这种改变的发生,以及在这种改变中究竟还能够和必须做些什么。让我们把话说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于,事实上我们需要对通行已久的“网络文学”予以重新命名。如果说上述关于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烙有鲜明的“资本消费”特色的“文化产品”,那么为了区别于以往的“文学”概念以便更好地把握和认识当下的网络文学的特质,更合适的界定应该是“网络写作”。这个概念能够方便我们更为有效地理解现在的“网络文学”的.独特性质。我要强调的是,从“网络文学”到“网络写作”,一个概念的改变提醒我们:文学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性”的转变已悄悄发生。

  网络写作不仅在名称上更贴切,而且它鲜明地意味着,这是属于“在线一代”的特有文化。所以,不同于传统的“文学作者”,有学者将网络作者称为“网络写手”,这并非毫无根据。尽管对这代人的特点有无数负面的评价,比如“最愚蠢的一代”、“最浅薄的一代”诸如此类。或许这些批评不无道理、相关的警告也值得听取。但凡此种种对于所指向的“在线一代”事实上毫无意义。他们默契一致的不予理睬说明了一切。因为这些评价无一例外地来自年长于他们的人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将服从大自然的规律逐渐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在那个时候,由于游戏规则将由这批备受责备的“最愚蠢和浅薄的一代”所制定,往日的评价标准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存在的必要性。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是在纸质媒体占据主导的时代已经边缘化的“文学批评”更为边缘。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从事“网络写作批评”者多为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他们中不少人的身份就是学院派研究人员。当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放到网络上,往往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因为他们无论是居高临下或努力平易近人的文字,对于享受自由自在的虚拟空间的网络写手,都是一种阻碍。不在乎他人说什么、只在意自己怎么写,是网络写作的一大特点。显而易见,这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网络批评”的概念“排除”在“网络写作”之外。网络写作让“我手写我口”这句老话终于付诸实现。网络写作的一大特色是“作者与受众”角色的一体化。也就是写者本身同时即受众中的一员。这种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圈子化”,真正能在网络上获得关注度的产品,是有着相似经历的群体。在纸媒时代,文学批评通过“理论化”即从“文学批评”变身为“文学理论”来重新赢得话语权。但在网络世界,“消费至上”的逻辑让这种理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浅析去经典化的网络写作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去政治化下的职业技能相关论文

2.浅析传统逻辑协调化经典化和自动化的实现优秀论文

3.新闻娱乐化浅析论文

4.浅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的教育论文

5.电气自动化相关的论文

6.浅析科技论文写作的注意问题

7.浅析综艺晚会舞蹈的电视化论文

8.训练聋生写作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