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0-09-29 12:45:11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如何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Tips:本文篇幅比较长,但全是干货!全是干货!干货!

如何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鉴于题主还是博一,开题报告(thesis proposal)还没做,不深入讨论“博士如何做科研/写论文”这个话题,入门者会在逐渐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找到科研的感觉,掌握学科的研究范式,然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科研节奏,构建自己的科研工作模式。

  多与同门、同专业、同院系的前辈做交流,可以实时了解本校/本院的规则、实情与动态,有助于顺利毕业。导师往往不能实时了解学院与学校在规则上的变化,因为规则影响顺利毕业,绝对打击科研热情。

  答案分三部分:

  关于开题报告解答三个问题

  我对“逻辑化的思维模式”的解读(主要围绕学术研究展开)

  第一部分:关于开题报告

  一般来讲,论文/课题的“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创新性、突破性与前沿性决定的。一个突破性的科研结果即使行文不那么漂亮、逻辑不那么清晰,只要模型、论证与结果没有错误,就是优秀甚至杰出的。如果是为了追求学校每年“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除非与前者重合,否则这个跨专业海选的“优秀”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

  另外,“优秀”实在是不好定义且难以衡量的,与其追求一种空泛的标准和境界,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基础的:合格。

  理论上,我认为 “合格”至少指 ——

  符合导师的要求: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计划、要求严格与否等因素有关。比如有的导师放任你在专业范围内做你想做的题目,有的给你指定方向,有的要你延续他的工作。有的要求严格,题目至少能发几篇SCI/EI,有的没那么严格,工程/应用方案也行(一般工程/应用方案适合硕士)。搞清楚导师的底线与期望,这与延期与否关系很大。

  符合学院与学校的要求:这二者一般是统一的,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毕业论文答辩是记录在册的,都会有统一格式的表格,以及对相应过程的要求。提前把程序与要求弄明白,免得遗漏一些手续/材料。我知道不少人总是事到临头问学院秘书,闹格式不符或者缺材料的乱子。

  符合所发期刊/学术会议的要求:这个一般与学校与导师的要求是独立的,不冲突。最好提前研究清楚未来你想投稿的目标期刊的投稿须知,早早练习以学术界的正规格式写研究报告和paper。

  符合其它要求:比如有的科研项目是公司资助的,公司可能会有专利权、实验生产以及商业化的要求。有的学生不是脱产的,原单位可能还会有特殊要求。

  符合自己的要求:你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走科研之路,因为混博士的人不少,也能混出来。决定走科研学术之路的,最好选择可以一直延续做下去的方向,某些容易跨界的基础学科以及牛人不在此列。

  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再追求水平的提高;先做到满足开题、中期、答辩的基本条件(保证顺利毕业),再谈你的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长久性。

  用我老板的话说:先搞清楚毕业的规则,在保证顺利毕业的基础上,追求学术成就。

  其次,来说开题报告。

  我认为开题报告更不需要用“优秀”来衡量。

  事实上,如果开题委员会的专家问了你很多问题、给出你很多意见,对你而言是好事。当然,如果整个idea行不通,就是失败,意味着你必须要重新选题。但是正常情况下,导师是不会任由行不通的idea走到开题那一步的。中期换题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因为开题毕竟只是你的“科研计划”,是对“还没有人做过的课题或还没有人用过的方法”的一种构想,深入研究后发现此路不通是正常的。

  有的课题相当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在座专家也是持研究与观望态度的,建设性意见就多,反对通过开题的意见就少。如果是在座专家熟悉的领域而担心准备不足不能顺利通过开题,就要格外在增强“说服力”上下功夫。这不是说其它情况下不需要有强说服力——科研观点有越强的说服力越好,本处只是特指针对科研入门者的策略。

  说服力的问题放到第二部分讨论。

  关于开题报告的形成,题主@半相妨 其实已经理清了思路,总结如下——

  做了哪些调研,最终定位在哪个open question 上 (方向)

  这个open question 中,确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课题)

  对这个topic做到何种程度/做出何种结果有什么预测(目的)

  根据参考文献和已有知识,准备怎么研究(思路)

  如何保证你的思路导向结果(方法与步骤)

  那么开题报告,就是把以上内容具体、清晰的表达出来(这个其实很难的),接受你自己、导师和委员会的推敲。一般来讲,学校都有表格(题目、选题缘由、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思路与方法等等),按要求填写即可。这个模式就是帮你整理学术论文思路、构建论文结构与逻辑过程的 —— 这个过程也教你如何从“外部”“逻辑化”你的报告。

  在开题结束之前,你至少要面对两个对象:导师和开题委员会。如果你不能将自己看了文献后有何收获、想做哪个课题、计划做到何种程度、目前有哪些思路、感觉哪些思路也可行等向导师表达清楚,他是没有办法指导你的。

  我认为,入门者常犯的错误有——

  文献阅读量远远不够(却觉得读了很多)

  核心文献远远没有吃透(却以为彻底搞懂了)

  只注重文献内容,而忽略了文献本身在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思路、逻辑的内在与形式表达上的可学习性

  抱怨导师给的指导不够或者导师的指导太模糊(导师就是要引导/逼你学会“钻研”,他都帮你做了,那是他读博还是你读?)

  忽略基础知识 (因为早就学过了。试着新的高度去看基础知识吧,估计不少考研的同学对反复学习基础课本的收获最有体会)

  我感觉,只是感觉,题主描述的”被导师揪出思维逻辑不紧密“的问题,大概是导师认为你不能清楚、有序的表达上述方面的内容。通俗的讲,不管你脑子里是不是清楚,你无法清晰、准确、有条理的讲出来(而不是用something),他才有那种评价。

  那么,我想建议题主思考下:

  能否准确复述你读过的重要文献的主要内容

  能否将上述内容用自己的话简练概括出来

  能否清楚、无误地描述自己想做的课题

  能否清晰、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思路(不管对错)

  能否用通俗的语言给非专业人士讲清楚你所做的研究的意义与用途

  为了尽可能排除非母语表达造成的思路延滞,把以上问题换成写呢?

  当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yes”,不妨再问问自己:你确定?真的确定?而不会被别人一个疑问问得支支吾吾解释不了?别骗自己哦!

  做开题报告,一般使用PPT。如果说写开题报告是“加”的过程,做PPT就是“减”的过程,是你对课题再一次的梳理。务必不要累赘,只列举要点与图示,依靠语言描述内容。这一点很重要,流利的表述(甚至盲讲)是“有说服力”的一个表现,可以增加印象分。这会给开题委员会一个印象:你对所研究的工作很熟悉,前期工作做得透彻。

  实际上,你也要对开题内容十分熟悉,熟悉到正着、反着、倒着、变相地问,都能够对答如流。熟练到你的题目可以自如的展开,也可以自如的收拢 —— 变为NP=P这种精炼的程度最好。

  开题的准备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模拟委员会的提问,精心准备答案。

  备用答案越多越好。

  在我的经历中,开题常见问题如下——

  为什么会选这个题(而不是其它的,比如相关但是更热门的方向)

  这个方向的国际性进展如何(确保别人不会比你先做出来)

  这个课题的意义是什么(衡量课题够不够博士学位的分量)

  你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思路/方法/技术(没有更优的方法了吗)

  你的创新性在哪里(为什么比已有结果先进)

  你试过其它思路/方法/技术吗 (万一做不下去怎么办)

  等等

  你可以通过反问来推敲开题报告——

  我的题目是不是太大(小),超过了(涵盖不了)研究结果?

  主要文献支撑得住我的题目吗?

  Plan B是不是比Plan A好?

  思路与方法契合吗?

  目前设计的步骤能达到论证/实验目的吗?

  课题体系中出现引用的关键定理/结果不适用的情况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