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时间:2022-07-12 11:06:49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精选7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精选7篇)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1

  前言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各个国家都将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开始普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外大环境的变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高校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学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中心。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对教学工作的协调和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学管理部门来负责的。所谓教学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职能,实现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调配资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最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见,教学管理关乎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到高校的长远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行政集权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划、由上而下、有章可循、注重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

  1.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比较机械,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标准、教学课程等的制定都缺乏透明度,大多是在上级部门的指示下,依据相关政策来制定,高校教师参与的力度有限,更缺少对学生意见的征询和采纳。因此,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考试形式等同质化严重,导致教学活动固步自封,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创新型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相悖深远。

  2.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管理者高高在上,依靠行政权力来实行权威性管理,教师和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角色。这种教学管理已经缺失了服务的内涵,更多的是控制和命令。教学管理者在制定与教学相关的文件时,缺乏与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少对教学对象特点的调查、分析和把握,简单的根据个人经验或者上级意志来制定,在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时,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适时的调整,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3.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国界概念日渐淡化,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便捷,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专业型人才渐渐被复合型人才所取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心。尽管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的形式来辅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但传统的刚性教学管理下,选修课数量不足、内容单一。学生往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选课,由于对所选课程和任课教师的不熟悉,加上网络平台上也缺乏对该课程的介绍,导致很多学生选修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者为了凑够学分随便选一门课程,在选修课上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师生比例偏低,无法满足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对教师的科学评价。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和教学,其中科研部分是最主要的评价内容,一方面,教学活动难以进行准确量化,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而且效果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高校都面临着排名的压力,关乎到学校的声誉和资金的投入,这种竞争主要是科研成果之间的竞争,因此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也是科研优先,忽视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职能。

  二、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

  (一)"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提出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的行政集权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设计,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造成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消极阻碍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素质教育过渡,培养大量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进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师生群体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的所有办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因此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所谓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就是摒弃传统的刚性教学管理手段,注重对人的本质价值的理解与尊重,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和爱好来进行教学管理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和高校的共同发展。新时期,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正在被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当中,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1.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活动中来,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学管理的知情、选择、反馈、评价和决策上,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要了解本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才能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从而形成共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生具有选择教师、课程以及教学进度的权利。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对不同的课程有着多元化的需求,高校要尊重学生这种需求,在选修课中推行"一课多师"和"一师多课"的选课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课程,扩大学生自己选择的空间。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划和安排来选择学业年限,例如可以提前半年毕业或者推迟毕业等。三是提高学生在教学反馈中的比重。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也会在学期末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网上评教,但大多是走走形式,很少能得到教学部门的反馈。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有权利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想法等及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那里,并对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反馈,根据学生意见来进行教学活动的重新安排。

  2. 赋予教师更多的弹性空间

  传统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从备课、教案、计划、作业、点名等都有着详细的要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统一备课、手写教案等,教师被动的忙于各种教案、大纲的检查,没有时间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实际上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这也是高等教育的课堂缺乏对当代学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没有教师的创新,也很难有学生的创新,那整个教学活动将严重缺乏生命力和创新力,学校的发展将会严重受阻。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在不违反基本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打破一些固有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多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创造更加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3. 科学确立教师绩效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教学胜任力及其专业发展能力做出的价值判断过程,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能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价正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提高教师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把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内化于教师活动之中。一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说明了学校关注和重视的内容,这也有利于教师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明确自己的职责,认识到不断进步、提高不仅仅是自身的愿望,更是学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和反馈,可以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同时,教师绩效评价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己和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绝佳时机,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改进。其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实行政策公开,使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和就业分配等工作的过程和环节置于管理部门和学生的监督之下,并逐步制定完善的监督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管理工作的考评标准,完善管理绩效评估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把落实管理制度情况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这样才能防止工作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消除学生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的疑虑,促进学生管理的公正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多种变化的挑战,如何变革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期,我们需要一种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为师生提供更充分的教学和学习自由,才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景红.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刘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李倩.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1,12.

  [4]于晓云.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

  [5]张芊.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特征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7,6.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发展形势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思想观念落后,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组织权力倾向严重,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不断出现,阻滞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和进步。高校只有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新形势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管理通过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确保高校教学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第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经历连年大幅扩招和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双重转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不断被打破,多层次、宽领域、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第三,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第四,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矛盾突出问题日益严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需应对的重要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学生素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一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只是按照条条框框进行相应的管理,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有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深,许多教学管理干部对自身工作也不重视,不愿学习钻研业务,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不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很少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2.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现象突出,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学生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致使高校课堂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学管理内容陈旧单一。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削弱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机械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管理对象事事服从管理制度,从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到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路的绊脚石。

  3.教学管理组织权力集中现象严重。目前我国高校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各层等级制度,其基本运行规则是上层决策、基层执行。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层次通常都采用由上而下的等级制,依次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等,工作也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校长享有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这两级机构占据了高校的大部分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接触基层和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二级学院(系)拥有的权力相对较小,造成权力失衡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合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教学管理事务的不断繁杂化形势的发展,这种集权化的组织结构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4.教学管理绩效评估趋于形式化。一是有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学管理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二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估缺乏规范化,诸如教学评价由谁来操作,在什么时候进行,结果是否公开等问题都无定法,致使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三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估缺乏科学性。有些高校只是将教学管理评估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非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还有些高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使得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建议

  1.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1)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的学习、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应当依据这些特点,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监督等工作,实行师生参与管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

  (2)以学生为本,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克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过死、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国情、校情,对此,一些高校成功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组织分权为手段,提高学院(系)的教学管理权力。新形势要求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集权式的组织体制做出变革和创新,遵循一定的授权和分权理念,科学分解教学职能,合理设计和划分校、院(系)两级的职责和权力,保持权责相当。即要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规划和指导职能,并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允许它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高校基层管理人员以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增强学院(系)的基层组织活力,实现学院(系)的管理效能化,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1)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专业管理意识,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能够在科学统筹和具体实践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各类高科技技术,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4.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系)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识别和分析、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关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形成完善、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5.以竞争为动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新形势下,随着教育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高校发展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目前的开放型、全球化转变,因此,高校应时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勇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这种竞争意识,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教学管理方面的新变化、新情况,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博采外校之长,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文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03,(4):88-91.

  [2]潘维真.职能、组织与方法:高校教学管理的角色转变[J].江苏高教,2008,(3):67-69.

  [3]李林.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湘潮(下半月),2010,(3):64-65.

  [4]齐仲锋.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石油教育,2006,(5):60-61.

  [5]薛蓉.基于顾客中心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26-431.

  [6]宋洪峰,许鹏.运用企业理念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8-70.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3

  1、转变高校管理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阻碍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整个系统的构成。而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整个系统重构的前提条件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面对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原则、它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与学中。高校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先导,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努力的学生。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并不仅仅单纯的是工作关系,还应该讲究人际关系,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工作关系,彼此之间强调的是责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高校各项管理事务。同时被管理者首先应该履行责任,才能够谈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应该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在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只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高校教学的结果最终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新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这是教学管理思想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变,同时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学管理体系构成因素如教职员工、其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以往侧重点在于保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常规运行,这些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改变,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整。不难看出,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碍因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傲人成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其中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以及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

  2、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开辟有序竞争地氛围,进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原则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严格、规范按照管理条例去执行,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的理由可讲,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又不能过于死板,因此需要适度宽松,采取弹性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潜力以及个性才能够张扬出来,最终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高校教育强调的是采用刚性手段来进行管理,而现代世界各国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进行柔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正是对现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者,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来,不要对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轻视和抵触心理,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就跟教师的本职工作有着相同本质的出发点,教师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人员,对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校在政策、奖励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目前部分现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进变革的障碍因素。目前个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师实行了教学工作量达标这一制度,通常是以某教师必须承担具体的课时来计算工作量,这与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划上等号。现在,不少高校出台了奖励性文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却出现了空白,很难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工作的热情,并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同时与管理革新并不感兴趣,高校教学管理革新难以实现。大部分高校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弹性学分制等措施,为复合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使得许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为此,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教学管理思路、,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完整的能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正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任务。

  3、规范与创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统更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资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地的改革和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处在社会改革的需求之中。我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这一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确处理和协调了师生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弄清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如何将这一思想切实运用到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参与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教学方式改革放在首位。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往往要求教师把内容观点是否讲解清楚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授课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本质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上述要求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不断探索和提升的途径。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是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并不仅仅是各个学科的之间的教学改革,如果管理模式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改革也会归于失败,为此,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应该同步进行。要想彻底的实现教学管理模式变革,首先要转变管理者的观念,同时还应该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好规范与创新交叉。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来的机械性和经验主义思维,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制约和阻碍,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而已以往更注重经验和进行教学管理方式的延续,而不注重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在近些年所表现的弊端尤为明显,为了能够让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能够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当前高科技手段和知识,比如运用网络技术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做到软件和硬件同时进行更新,来强化我国的教育管理模式,让教学管理模式更人性化,民主化,手段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实时性。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必要性;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10,(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8,(6).

  [4]袁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大科技,2010,(4).

  [5]王丹.坚持运用以人为本完善高校教学管理[J].财富与管理,2008,(2).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5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核心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硬性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新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思想的发展,高校如何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使教学管理工作更科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高校针对传统的刚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教学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以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外界约束力为主的刚性管理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管理模式缺乏弹性和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等缺陷日渐显露。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沟通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更加强烈,但是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纪律束缚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刻板和缺少激励性的管理制度给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打击了他们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无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别,更无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满足市场经济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而与传统刚性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柔性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对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尊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更加灵活,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自我发展机遇,很多高校还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2.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和极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师生和学校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但是现行高校管理制度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刚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限制了教师的发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老师在课堂活动中仍然采取机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运用的思考

  1.构建柔性的高校教学体系与管理制度

  柔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相对立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符合管理学发展规律和高校教学规律,不仅能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中构建柔性管理体系,必须顺应教育工作改革的发展潮流,首先对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柔性管理并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虽然在实践中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应具有弹性,能适应多层次、差异化的教学实际,但教学活动的奖惩机制应该更加完善和强化,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更应该遵守,教学过程中一旦定下了教学目标,就需要严格按该教学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和考核,作为制定管理制度的学校,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并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引入柔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柔性管理的优势就能够显露出来。

  2.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能够如实反映教师的教育成果,也能够激励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课堂活动陷入功利性的弊端,硬性的考核指标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缺乏活力的教育程序。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教学热情。所以,高校改革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务就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柔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柔性化的教学体系建设是学校实现柔性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和学生的性格需求等特点,很多大学在教学中试行学分制改革和导师制,并推进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的课程改革,使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有了更多的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主动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同时,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过去单一的硬性指标模式,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鼓励教师通过因材施教和分类考评来评价学生的学校效果,学校也应建立对教师的分层次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3.将柔性管理理念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柔性管理模式是相对于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等刚性管理模式而言的,其实行的效果建立在对人们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的基础之上,柔性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使人们靠自身的努力对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所以要想达到柔性管理目标,首先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将柔性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让柔性管理理念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构建完善的柔性教学体系,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发挥作用,在传统的刚性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局限在几个硬性的指标中,迫使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应付日常教学活动和业绩考核中,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坚持多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尊重教师教课方式的不同,能够容忍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社会需求主动学习,这样既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也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师生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改进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规范研究;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

  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与高校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但其活动过程具有不可观察性、产出不可度量性及产出结果难以标准化的特征,采用行政管理或将其交与学生管理以及由教师自我管理都会受到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特殊属性的影响和制约。文章在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劳动属性进行分析的基拙上,对现行的行政管理、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自我管理三种模式的有效条件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不可观察性、活动过程难以标准化以及产出结果难以量化的特征决定了任何单一的管理模式都具有其局限性,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应强调措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一、引言

  高等教育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事关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是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8年,在校大学生已达到1700多万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社会、家庭以及在校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通过高校内部制度建设和机制的完善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基于这一认识,许多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教学质量管理传统以及现状,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体系的构建和机制的优化,加强了教师的管理,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川。但综观这些管理仍然是以控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强调通过对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规范要求和标准化来保证教学质量,忽略了对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劳动属性的认识,压抑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引起了教师的不满,降低了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旨在通过加强教师的管理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并未达到。针对高校对教师教学活动管理中存在认识的不足,本文从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性特征分析出发,对通常的教师管理的三种模式的有效性和条件进行了剖析。

  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属性分析

  教师教学活动过程可以简单地区分为教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投入一转换一产出统一整体。如果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产出和目的,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投人,且这种投人会因为教师个体能力结构、态度、教学对象、环境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教师个体之间呈现出差异性。总体上,高等教育的投人可以区分为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楼以及各种教学设备等,软件设施包括一个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文化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精神风貌。从教育活动投人产出过程的内在属性看,硬件设施的好坏只为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相应的环境条件,而软件设施却对培养对象的价值观的形成、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或价值观是无数教师长期秉承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信仰的结果,但其传承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具体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在其行为举止和言行中。“大学非大楼乃大师”所阐述的道理说明了教师在保证整个大学教学质量以及大学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从教师专业化维度看,任何一个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其专业化水平是不同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周期性变化既是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教师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适自己行为的结果,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特征必然会导致在高校教师群体内部,不同学科以及同一专业的不同教师之间的专业化水平差异。如果专业化会影响教师教学活动过程和质量水平,那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投人环节就存在投人上的差异性,且这种投人是难以量化和观察的。然而以相同的程序、标准对所有的教师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要求和评估就难以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体现评估活动的公平性和效率。更进一步,从产出角度分析,虽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却会因教学环境的不同而出现非一致性变化,其现实表现就是有些专业化水平很高的教师却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同一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果,这一现象表明,教学活动结果难以承担起教师教学活动投人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以教学过程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投人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完整和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投人。教师教学活动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教师个人能力结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也受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学对象、学校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都会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发生作用。如何区分这些影响因素对教师教学活动结果的影响程度至今仍是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这既反映了教师教学活动投人过程的不可观察性,又反映了教师活动结果的不可比较性。

  教师教学活动的本质目的就是教师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程序将其专业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形成学生独特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除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的因素外,教师的教学过程实则为一个提供知识传播服务的运作活动,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学生的参与共同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教学体系的效率和服务质量。现代服务质量理论认为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具有主观性和过程性。格罗鲁斯(Gronroos)指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包括了结果要素和过程要素。假如结果质量强调的是服务的结果,是顾客的所得,可以进行量化处理,那么过程质量就与服务环境有关,一方面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态度、方式方法和程序会影响到过程质量,另一方面服务接受者的个性、态度、知识和行为方式也会对其产生评价性影响,一个特定顾客对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所接受的高度同质化的服务会作出不同的评价,这说明过程质量难以被顾客客观评价,顾客的主观感受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以学生的满意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衡量标准,那么高质量的教师教学活动就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内在要求而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包”,这客观上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同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让教学对象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显然地,从这角度分析,任何教学活动我们都难以通过组织层面作出标准化处理,要求教师按照“僵死”的程序和操作步骤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相反地,它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活动中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现有的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师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为基础,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效果测评、毕业设计指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学习相关活动的过程。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支持和学生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科学与否、教学服务体系运行状况、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工作动力、学生参与程度都会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投人产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决定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在上述影响和制约因素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居于首位,因此,强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与教师管理作严格的区分,传统的教师管理强调从人事、队伍建设、薪酬三个方面来加强教师管理。虽然教师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教师的管理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教师管理与教师教学活动管理之间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一是教师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而在教师教学活动管理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二是教师管理是通过资格、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来完成的,而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是以相关的教学目标、大纲和教学计划为基础,通过一定教学资源的投人和程序规定,由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动完成的。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纳人到教师管理的框架下进行管理,会降低教师教学活动相关措施的正确性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现有的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可以细分为行政管理、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管理三种,但三种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均有严格的条件。

  一是以建章建制为基础,强化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导、监督的行政管理模式。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效率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使其行为与组织期望行为保持一致。总体上,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由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组成,通过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过程控制等管理职能来达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决定于管理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教学活动具有投人的不可观察性,且产出会因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同样的投人却有不同产出的特征。针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这一特殊性,如果由学校的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并保证其管理活动有效率,那么就要求管理部门必须拥有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相关信息。为获取有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投人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等环节的工作投人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这可以理解为以制度或以行政措施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率管理的条件。为达到以上目的,客观上就要求学校的管理部门配置相应数量的管理人员,相应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且行政管理人员有责任心和能力。事实上,受学校人力资源有限的约束,教学行政部门主导下的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所采用的是随机抽查的简单化的管理模式,当随机抽查人数以及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随机抽查就会由概率事件变成确定性事件,抽查的管理方式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约束力就会明显减弱,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制约作用。 与此同时,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教学相关投人的信息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由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作用的局限性。更进一步,管理部门在对教师教学活动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力优势,一旦这种权力过于集中,必然会导致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范围过宽、过细、过死,从而剥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降低教师的积极性且极易在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从而影响到学校相关政策措施在教师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上的贯彻执行,使学校的教学理念、目标以及质量管理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是将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交由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去管理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既是知识传播过程又是服务过程,服务的提供与消费同时发生,将服务质量的评价权力交由服务对象更具管理效率,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要保证学生评教管理模式的有效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质量关键点能够完全了解且在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者,它必须具有完全公正的思想,也就是说,对不同课程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活动应保持绝对公正的评价标准;三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能向学生做出任何言语或行为上的暗示,以保证学生对其教学活动做出公正的判断;四是教师不能动用威胁手段(这种威胁包括在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且传统性教育留下的任何有关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经验知识”都不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行为;五是其评价结果能够给学生带来切实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事后学生可以获得重新选择教师的权利。从服务质量管理角度分析,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是同时发生的,这决定了其效率是难以量、难以标准化,让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评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是最有效的。然而现实环境很难满足以上条件。首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双方的信息是非对称的,教师在自己的投人上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且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心理和行动上的劣势,传统的有关学生与教师关系的教育是以尊师为前提的,这种理念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公正性,尤其是让学生对站在公正立场上对自己并不满意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时,学生将面临背离传统的心理压力,且还会担心遭到教师的报复,这势必会让学生作出违心的评价。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其评价的准确性。事实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策略性手段让学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评价,这些策略性手段包括对听从自己指挥和安排的学生得到高分、满足学生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出与事实不符的评价。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管理严格、教学态度端正、工作敬业的教师得到的学生评价结果明显低于一些管理不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教师,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再次,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否会对学生的利益产生影响,也是学生能否有积极性参与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关键。将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作为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一直以来既存在理论上的争论,也存在着现实中的操作难题,它必须解决学生的公正性问题以及认知标准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许多高校并未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作为其职称晋升、薪酬调整的指标,也就是说学生评价结果对教师的约束力有限,这意味着学生评教或以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主体的模式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如果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的利益还包括学生在教师选择方面的权利,那么面对高校扩招之后,多数高校师资力量短缺、许多应开设课程都难以开设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学生很难得到更换和选择教师的权利,这又从另外一个层面弱化了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积极性。从理性经济人角度分析,学生评教的结果难以给学生带来自身的利益,学生利益的表达机制在整个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完善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失望和对此事的无所谓,事实上在许多高校的学生评教中,一个学生代表全体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也不是个别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其有效性,从而使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教师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管理的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三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管理主体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个体劳动,其劳动效果决定于教师的动机、能力与环境,是三者的函数。组织行为层面上的动机包括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强调个体努力的目标的组织指向性川。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够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才会做出特定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努力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以及吸引力是三个关键变量。显然地,个体努力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受个人能力与目标绩效评估系统的影响,而在绩效与奖赏之间受绩效评估指标的影响。如果把教学质量的提高理解为组织目标,那么其实现是建立在个人目标实现基础上的,这客观要求为数众多的教师的主导需求应该没有差异,且学校对教师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应保持公开、公平、公正。上述条件可以理解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管理主体的理论基础和前提。然而,回到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条件是非常苛刻的。首先,学校的教学体系是由众多的、具有不同属性的科目组成的,不同科目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投人是不同的,且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理论上就要求管理层面上应根据不同科目的差异性采用有差异的绩效考核体系。如果以同样的指标体系去考察不同科目教师本身就会产生考核指标的公平性和效率问题。其次,它要求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考核实施主体应对不同的考核对象采用同一标准且没有差异,这一条件受到人本身身体和心理的挑战,是难以满足的。上述两点难以满足的结果是教师之间不公平心理的产生。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对象是重要变量,包括他人、制度和自我,也就是说个人不仅关心由于自己努力得到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比较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此为分析基础,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如果一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付出较少的教师却得到与付出较多教师相当的报酬或结果,那么理性的教师个人将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报酬相同的情况下,教师会减少自己的付出。将教师个人的这种行为放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是所有的教师都不断地减少自己的投人,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陷人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四、结论

  高校教师教学活动投人不可观察、产出不可度量以及其过程难以标准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管理的学校行政主管、学生参与管理以及教师自我管理三种模式的各自条件和局限性,也就是三种模式的任何形式的单独使用都面临着现实困难。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应根据教学活动本质特征,采用综合的教学活动管理模式,且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作用。为此,学校应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基础来设计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制度和体系,在强调制度的刚性的同时,应突出制度的柔性,通过制度的完善、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 篇7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3.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的管理成为一种流动管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优化策略分析论文04-25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论文08-17

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优化的论文10-06

高校教学秘书岗位服务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10-27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优化研究论文02-01

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发展论文07-19

探究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论文07-22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论文03-29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探讨论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