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手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自我探寻

时间:2020-09-18 18:12:57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自我探寻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使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有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在亲身教学实践基础上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或在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和反思,这是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的两条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自我探寻

  [关键词]新手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就教师专业结构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专业态度、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等不同侧面。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使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有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

  一、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及类型

  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与教育理论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国教育学者陈向明教授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

  教育实践性知识并不是非要经由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而来,也可由亲身尝试实践和反思获得。因此从教育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可分为经由教育理论而来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和直接通过个人亲身经历获得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教育实践性知识可以是明言的,但在许多时候却是默会的,表现为可意会却不能言传,甚至有的未能意会,但却在有效地指引着个体的实践。因此根据实践性知识的有意识水平,可以分为明言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和默会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如有些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已在运用,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在起作用,是怎样起作用的,为什么会起作用,这便是一种默会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另外,按照教育实践性知识的不同层级,可以把教育实践性知识分为初级教育实践性知识和高级教育实践性知识。初级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即经验,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概括程度比较低,包摄性不够广,因此迁移面是狭窄的。高级教育实践性知识即个人的教育理论,概括程度较高,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能实现更广泛的迁移。

  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情境依赖性很强,需要用教育叙事和案例的方式来呈现,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理论论述方式。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实践性知识都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用的,有些教育实践性知识是错误的,也有些是低效的。错误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以偏概全,也有些概括程度较低,包摄性不够广,因此无法实现广泛的迁移,效用较低。作为有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程度高,迁移广,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教育理论;二是易被激活和提取,当教师面临某一情境时,这一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的知识就会被激活而进入工作记忆系统。

  二、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自我探寻

  下面用小田老师在入职初期遇到的三个教育事件为例,来说明小学新手语文教师有效教育实践性知识获得的过程。

  事件一:《花钟》课堂点滴

  入职后上的第一节课是《花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这是一篇美文,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不同样子,文章以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由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组成的花钟形象,十分有趣。我在上课前找了很多资料,做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游戏,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次视听盛宴,并能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相关知识。于是,那天我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台。

  上课伊始,我先配乐播放各种花的图片,目的是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效果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接着进入课文的解读。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各种花开的不同样子,于是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花开放,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当时,学生反应不是很积极,我有点着急,这样课堂就无法正常地继续下去。情急之中,我又改变了一下问法,再次问了一遍:“不同的花开放,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能从文中找一找吗?”这次学生稍有反应,也有几只手举起来了,我才有点放下心来继续上课。讲完这些花开放的不同样子,为了巩固学生对这些优美的词句的掌握,我设计了游戏环节,目的是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描写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花的名称,另一人读名称后面对花开放时样子的描写,开小火车比赛读一读(有9种花的名称及开放的形态)。我这样跟学生表述:“同桌二人为一组,这一列同学(这时我用手指着一位学生,意思是他们这一列)读花的名称,另一列说花是怎么开的(也就是名称后面对花开放的样子的描写),第一小组(这时手指第一组)开火车,同桌两人一组合作读一读。”不知是因为我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是什么原因,孩子们还是没有很大的反应。第一个说的那一组同桌好像还不懂怎么合作,于是我只得在旁边领着他们读。我读一种花的名称,告诉一位学生读下面一句描写这种花开放的句子,领读了一句后才能继续游戏。

  事件二:“生鸡蛋、熟鸡蛋”的故事

  上过一堂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生活中的观察发现这一个环节。经过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趣。第一组的代表有了这样一个发现:“我发现,熟鸡蛋容易捏碎,生鸡蛋不容易捏碎,因为熟鸡蛋它的蛋壳烧熟了,容易破,一捏就碎了;而生鸡蛋蛋壳没有受到破坏,所以不容易捏碎。”这是她从课外书上读到的。当时一心想让她说说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于是我心急地说:“你试过吗?”学生说:“我试过了,熟鸡蛋容易捏碎。”我见她说试过,也没什么话好说了,就让她坐下,并继续请其他学生来说说他们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事件三:《赵州桥》的意外精彩

  有一天我上了《赵州桥》这篇课文。在具体分析课文前,我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提问,并一一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其中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赵州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在黑板上写下这一问题的关键词。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提的问题也很多。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解决这些问题,当解决到“赵州桥的样子”这个问题时,发生了争议。有一生说:“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这是它的样子。”这时有学生不同意了:“我觉得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才是它的样子。”当时的课堂吵成一片,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于是我先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让两方派代表说说理由。一生说:“我认为桥的样子就是它的长和宽。”另一生说:“赵州桥的特别之处才能显出它的样子来。”等他们都发表完了自己的意见后,我也来发表我的观点:谁能告诉老师,我的样子是怎么样的?生纷纷说,有长长的头发,高高瘦瘦的身体,一双大大的眼睛……“那你们说的哪一点是老师的样子呢?”我继续追问。“都是啊!”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时我故作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要说一个人长什么样子,可以分别说她的各个部位,最后合起来才是他的样子啊!那一座桥呢,怎么来说它的样子呢?”这时,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似乎略懂我的意思了,慢慢地举起他们的手。我高兴地让他们来回答,说说他们的观点。果然有点理解了:“我们可以说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特别的地方是哪里。”这样一说,很多同学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