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必修课在企业一线工程师培养中的模式

时间:2020-08-13 10:32:38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公共必修课在企业一线工程师培养中的模式

  一、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

  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明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实际开设时却存在课程类别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的公选课都集中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不可否认这些课程在学生培养中有积极的方面,但它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选修公选课,通过学习专业以外知识,了解相关或其他学科发展,有利于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但是,在和社会实际联系方面却显得不足,尤其是与学生未来的岗位联系甚少。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学生在公选课方面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问题。笔者连续3年对所在学校参加公选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215份,回收有效问卷5011份。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63.11%的学生认为公选课不重要,有57.10%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学分,有43.80%的学生表示经常旷课,只有12.62%的学生从来没有旷过课。在“你旷课的原因”选择上,78.81%的学生选择了“因为课程没意思,不吸引人”。“你所修的公选课中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有71.26%学生选择“只有很少一部分”。在“若开设和就业相关的课程,你是否愿意学习”时,有86.13%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习”。

  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学生对待公选课的问题是思想不重视,行动不积极;选课的初衷也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但是通过对学生喜欢类型课程的了解发现,学生更喜欢和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或者有利于就业的课程。从近5年高校学生就业岗位看,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多数在企业从事一线工程师的岗位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开设和此类工作岗位相关的课程。

  二、企业一线工程师的内涵和素质特征

  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根据工程师的职业要求,我国各高校在学生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包含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及专业方向知识模块。但是新时期工程师所面临的诸多新挑战,很多问题已不能再用老的方法、熟悉的`技术有效地解决,有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据统计,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中,65%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组织管理和销售服务等现场或基层一线工作。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发展程度又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突出应用特点的一线工程师有着长远而旺盛的需求。研究和创新实践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公共选课修和企业一线工程师培养结合的模式

  (一)课程优化

  面向大一新生的公选课可以多开设生产实际过程中要求团队精神的课程,和不同类型企业文化方面的课程。根据“一线工程师主要属于工程管理型和技术实施型的范畴。一线工程师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是连接研发型工程师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的桥梁”的角色定位,在课程开设方面要确保一个持续性。让学生从开始就对企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如何在工作过程中和别人相处,如何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顺利开展工作,来完成一个项目,解决一个工作难题等。

  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渐深入,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企业运行流程类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各个岗位承担的角色,对将来要从事的岗位有初步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企业,还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积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岗位。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采取集中进行的方式,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参观知名企业,现场进行讲解,使学生的认识更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

  面向大三学生更应该考虑和岗位有一定结合度的课程,让学生提前认识将来要从事的岗位,例如工艺设计岗位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基本素养等课程。因为公选课的受众面广,学生来源复杂。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要满足学生需求,可以将此类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来提高课程的质量。

  大四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学生甚至有了明确的岗位,只等毕业后直接上岗。这时候和岗前培训相关的课程就显得很重要,要让学生认清,专业知识只能满足岗位的理论上需求,不同岗位对知识的需求是综合性的。常用的一些办公软件、一些基本公文书写、岗位安全基本素养要求等课程此时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显得很有必要。若条件允许,公选课可以采用导师制的形式开设,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这样的锻炼要和生产实习相区别。生产实习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但此刻学生要到具体岗位上进行学习,重点是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某个岗位上,验证自己能否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

  总体看,公选课在和企业一线工程师结合时,课程设置上要四年不断线,每年有重点,形式可以多样,将教师课堂讲授和网络课程相结合。因为公选课时间短,内容多,许多知识学生学得并不扎实,任课教师可以给学习布置相应的网络课程进行补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定的网络课程,才能拿到选修的学分。

  课程的授课方式上不必拘泥于教室,可以采取参观学习、现场讲解等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具体的岗位进行体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一类的课程可以统称为“体验式”课程。

  (二)师资队伍

  和企业一线工程师相关的课程要想顺利开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忽视。传统的公选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本校,职称不高,企业工作经验缺乏。若还是坚持教师队伍的现状,开课效果不能得到保障。笔者曾对所在学校3年内从事公选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级职称3年平均为20.51%,中级职称为42.73%,助教为36.76%;只有23.10%的教师拥有工程背景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自身对企业了解就比较少,若想给学生更深入地传授一线工程师方面的知识,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先对自有教师进行培训,在一线工程师具体岗位上进行实习,先让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传授“一碗水”;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学生讲授课程,可以安排利用周末和晚上上课。只要学生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效果会更好。

  (三)科学规范管理

  在开课程序上严格控制,授课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背景,而且是被企业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开设课程;公选课的监控和必修课同样对待,每学期规定开课单位的教学负责人必须深入课堂;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保证一定数量的公选课专题研究内容,作为开课单位日常考核内容之一。多方面、多角度齐抓共管,确保公选课能够和必修课在开设、授课等方面符合学校的各项制度。

  (四)考核方式的调整

  针对公选课的考核方式,笔者曾对所在学校3年内从事公选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1173份,回收到有效问卷835份。在考核方式上,36.65%的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论文或者报告,59.71%的任课教师采取开卷形式进行一套试卷的考试,3.64% 的任课教师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而在最受学生欢迎方面,告占到67.12%,开卷考试占到32.21%,闭卷考试只有0.67%学生喜欢。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通过一篇能体现综合能力的论文或者报告进行考试。

  因此,在开设企业一线工程师公选课时,在考核方式上面可以采取学生深入企业完成一项设计,或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但是要和企业给出的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考核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严格杜绝那种空中楼阁的假大空考核内容。

  四、结语

  将公选课和培养企业一线工程师相结合要在实践中更加完善。只要坚持课程开设的四年不断线、每年有重点、师资有保障、管理更规范、考核更灵活的原则,公选课在培养企业一线工程师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校公共必修课在企业一线工程师培养中的模式】相关文章:

1.分组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素质的培养论文

3.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4.高校工商管理培养模式研究

5.高校工商管理培养模式研究

6.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7.谈谈高校工商管理培养模式研究

8.职业素养模式在税收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论文

9.高校管理引入企业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