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问题探讨

时间:2020-08-08 10:54:23 职称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问题探讨

  导读:国际核安全组第四号报告书中提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在教学、科研、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师生员工关心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从哲学角度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校园安全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系。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责任,聚集着大量代表社会主义命运与前途的青年人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客观上需要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化背景下,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一刻也未停止对我国推行“文化殖民”政策,亨廷顿曾经说过:“当今世界文化冲突关系的基本动因来自于社会制度文化的剧烈对抗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和而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搭建了一个“吸纳百川”的文化平台。

  关键词:安全文化,高校,物质,精神,制度

  1.安全文化的内涵

  国际核安全组第四号报告书中提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明确地表述了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关系到单位,又关系到个人。安全文化隶属于意识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突出安全价值观念的核心地位”这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安全文化在现行的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的科学管理方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的生命需求和安全价值取向,利用文化渗透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树立人们安全观念,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在“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建立新的安全文化机制,实现安全目标。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在教学、科研、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师生员工关心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从哲学角度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校园安全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系。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就其实质来说,属于安全意识或安全思想体系。

  2.影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责任,聚集着大量代表社会主义命运与前途的青年人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客观上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内外两方面。

  2.1 外部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一刻也未停止对我国推行“文化殖民”政策,亨廷顿曾经说过:“当今世界文化冲突关系的基本动因来自于社会制度文化的剧烈对抗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从现实情况看,中西双方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对抗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终结,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咄咄逼人,无孔不入。他们极有可能利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的契机,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比如,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和信息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和谐共处、多元并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和运作方式,达到化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综合国力的目的。

  2.2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国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逐渐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得人们的功利思想日趋严重,人们从全面发展角度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受到抑制,集体主义观念日渐淡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日益泛化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冲击,国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二是对建设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产生误解。多元本是和谐文化的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要好得多。物质决定意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的客观实际——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状况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论文发表。“和而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搭建了一个“吸纳百川”的文化平台。但是,片面地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易造成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削弱。关键是“度”。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志由于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高校安全文化的体系构建和实现途径

  3.1 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从物质层面着手。一是要按照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基本原则,加大校园安全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是要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装备的技术水平,提高安全保卫部门与犯罪分子斗争的物质条件保障水平。此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保障还包括利用安全保卫部门的基本职能,在高校所在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创造优良的教育教学外围物质环境。

  3.2 校园安全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促成人人关心安全建设、人人重视安全建设、人人参与安全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教育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2.1 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涉及校园安全的工作制度。论文发表。例如安全保卫部门定时、定点巡逻值班制度,后勤管理的防灾、减灾制度,教学设备管理的安全检查和定期维护制度等;二是建立规范师生员工行为的行为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性的约束,把由于师生员工违背安全规范的不当行为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建立完善的和切实可行的监督、落实和奖惩制度。论文发表。完善的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制度的人来实现,只有最大程度地确保人对制度执行的规范性才能使人所建立的好的制度发挥出其最大效应,否则,再好的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

  3.2.2 高校安全教育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渐成熟和稳定的特殊群体,他们善于思考,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有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安全文化乃至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高校安全文化的教育层面建设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由专任教师授课,统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其次,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再次,提高安全教育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艺术。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素养和文化鉴别能力的群体,高校在实施安全文化的教育层面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内容的品味,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提高其艺术性,将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安全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个富有安全感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邱正祥.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策略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关于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问题探讨】相关文章:

核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论文10-01

浅谈组织文化培训体系的构建09-21

跨专业构建ERP课程体系的探讨08-28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论文08-03

关于人才战略体系的构建06-01

关于构建公共英语选修课体系的探讨论文09-11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06-15

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09-21

营销流程体系的构建11-15

构建创新型高校组织文化的对策分析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