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哲学美学中的必然与自由论文

时间:2020-08-14 14:23:36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康德哲学美学中的必然与自由论文

  【摘 要】必然与自由,在康德的哲学美学中,不仅是其逻辑探析的内在动因,也是其体系建构的外在特征。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必然”体现为知性“为自然立法”,以先验的形式范铸现象界,从而形成知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自由”体现为实践理性规约下,意志的“普遍必然性”。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判断力则作为知性与理性的“中间环节”,使“必然”向“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

论康德哲学美学中的必然与自由论文

  【关键词】康德;必然;自由

  康德在近代哲学领域掀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当时哲学争锋中的不同观点。在对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批判性思辨中,康德建构起卓越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这一哲学体系,我们可以从作为康德墓志铭上的镌刻作为入钥来把握:“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1】对康德而言,“位我上者”的星空,就“如同早先被霍布斯和牛顿所刻画的,是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物体系统。”【2】——此系统昭示了浩瀚星空所代表的自然界,是按内在规律与既定法则而运行,在因果规律中成为一种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经验着道德责任感,这暗示人类不同于自然的其他因素,它在其行动中拥有自由”。【3】——在关涉道德与义务,行动与责任的思考中,康德围绕自由意志展开探析。必然与自由,在康德的批判著作中,有着贯穿始终的特征:《纯粹理性批判》对应知识论,体现为必然;《实践理性批判》对应伦理学,体现为自由。而《判断力批判》对应美学,体现为必然向自由的过渡。

  一

  在《纯粹理性批判》,康德首先从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批判中,分析了必然性的、普遍性的知识如何可能。经验主义的代表洛克认为:“它是从哪里得到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呢?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4】康德认为,知识始自经验,但经验不等于知识。知识始自经验,仅表明知识认知过程中的时间先后,而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对无视认识对象经验主义者所导致的“怀疑论”,康德坚决反对。同时,唯理论认为人的普遍的、必然性的知识来自天赋观念,外界现象只起唤醒的作用。这样虽然保证了知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但唯理论却不能对“天赋观念”的真实性给予合理地论证。因此,康德认为,唯理论是一团“独断论”的迷梦。

  对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知识论,可理解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知识构成的内容因素和知识构成的形式因素。感觉经验是构成知识的内容,先验的认识能力是构成知识的形式。”【5】从内容角度来看,虽然现象界的内容具有个别性与偶然性,但作为拥有先验的范畴形式,它保证了知识的必然性与普遍性。这样,在康德的知识论中,就把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普遍性与个别性,必然性与偶然结合了起来。出自先天原则的.纯粹理性(知性),它的范围仅限于现象界。是故知性对超验的物自体运用时,来推论出绝对统一的无限整体,是一种非法的“僭越”行为。因此,康德把知性的使用范围仅限于现象界,而非物自体。在现象界,先验范畴泛铸现象界所形成的知识才可具有必然性。

  二

  《纯粹理性批判》是理论哲学的著作,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实践哲学的著作。前者关涉现象界,关涉必然;后者则关涉物自体,关涉自由。在康德看来,什么是自由呢?自由就是道德规则规约下的意志。康德说:“设定一个意志是自由的:试发现唯一适宜于必然地决定它的那个法则。”【6】意志之所以自由,是因为意志是在道德法则的规约下:“自由和无条件的实践法则是互相呼应的”【7】当意志规约于道德规则时,意志就是自由的,反之则非自由。概言之,自由就是道德规则规约下的意志。

  当意志对道德规则以绝对地服从来履行职责时,康德对这一职责所蕴含的自由价值大加赞叹与褒扬:“职责呵!好一个崇高伟大的名称。你丝毫不取悦于人,丝毫不奉承人,而要求人们服从,但也决不以任何令人自然生厌生畏的东西来行威胁,以促动人的意志,而只是树立起一条法则,这条法则自动进入心灵,甚至还赢得不情愿的尊重(无论人们如何并不经常遵守它),在这条法则面前,一切禀好尽管暗事抵制,却也无话可说。”【8】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由与意志彼此的映照阐析,赋予了自由以新的涵义——自由就是道规则规约下的意志。虽然《实践理性批判》通篇充满了规则与义务的陈说,但不可否认,它的精深之处在于阐析了道德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议题——自由。

  三

  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中,康德指出:“因此对于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来说,有一个无限制的、但也是不可接近的领域,这就是超感官之物的领域,在那里我们不能为自己找到任何基地,因而在上面既不能为知性概念也不能为理性概念拥有一块用于理论认识的领地;这个领域我们虽然必须为了理性的理论运用以及实践运用而以理念去占领,但对这些理念我们在与出自自由概念的规律的关系中所能提供的无非是实践的实在性,所以我们的理论知识丝毫也不能由此而扩展到超感官之物上去”【9】康德指出,不论运用知性概念还是理性概念,都无法得到对物自体(超感官之物)的理论认识。而物自体虽然是一切经验对象可能性的基础,但我们却不能把理论认识扩展到这个超感觉界。因此,作为自然概念的领域(现象界)与作为自由概念的领域(物自体)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康德引入了判断力的概念。

  康德指出,有两种判断力:一种是定性判断力,为知性所使用,是用普遍的法则、原理、规律,把特殊归纳在它下面的判断力。如上所述,定性判断涉及了必然的问题,保证了知识的必然性。而在《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力不是定性判断,而是反思判断。反思判断,是一种不依赖法则、原理、规律,凭直观对特殊事物做判断的能力。因其不依赖法则、原理、规律而进行判断而言,这种判断是自由的。但作为一种判断,须有判断依据(可能这种判断依据不甚明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和必然相联系。故此反思判断力既关涉必然,又关涉自由——这是康德美学的基石。

  反思判断力作为一种情感判断的能力,康德指出它存在一条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而这条原则使得必然向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所以至少我们暂时可以猜测,判断力自身同样包含有一个先天原则,并且由于和欲求能力必然相结合着的是愉快和不愉快(不论这愉快和不愉快是像在低级欲求能力那里一样在这种能力的原则之前先行发生,还是像在高级欲求能力那里一样只是从道德律对这能力的规定中产生出来),判断力同样也将造成一个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正如它在逻辑的运用中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一样。”【10】作为人的情感,总与人的欲求能力相关,并带有欲求的内涵。而按照康德理论,欲求分为低级欲求与高级欲求。前者是和自然概念相关,按照因果关系而使知性形成某种欲求(即形成知识);高级欲求则是道德规则的命令,是与利害所得无关的纯粹精神的自由相关。因此,情感就成为人的理性与知性的中间环节,而判断力也成为必然向自由的过渡。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康德才提出了美与崇高“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精辟观点,并使其著作《判断力批判》在美学史上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77页.

  [2][3]斯通普夫、非泽:《西方哲学史》.丁三冬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1页.

  [4]洛克:《人类理智论》第2卷第1章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66页.

  [5]马新国:《康德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6][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29页.

  [8]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94页.

  [9]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10]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论康德哲学美学中的必然与自由论文】相关文章:

1.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哲学论文

2.休谟论意志的自由与必然

3.美学边界论纲哲学论文

4.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文

5.有关康德哲学的论文

6.论康德的先验自由何以可能

7.浅析康德启蒙哲学的理性自由及实践理性的论文

8.关于谈康德哲学中的理性秩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