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武重义建造哲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0-07-26 13:31:30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建筑师武重义建造哲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的建造哲学为线索,探索建筑形式在表皮化趋势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追求建筑的本真状态,体现建筑的真实属性。文章从建筑形式的基本影响因素:结构、空间、材料、色彩、地域、时代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挖掘真实性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价值及其运用方向,以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建筑师武重义建造哲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表皮化;真实性;营造;理性

  1引言

  随着建筑技术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的结构体系与维护体系进一步分离,建筑形式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种看似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却导致了建筑形式与建筑内在功能、空间及结构等的关联越来越弱,表皮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真实性越发缺失,结构构件及材料等脱离了其本身的功能属性,以更多的装饰性形态呈现给建筑体验者和使用者。在这种广泛以营利和政绩的大社会背景下,建筑设计实践者在建筑本质方面的挖掘和围绕建筑内涵展开的“创作”也越来越少,多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批量化生产。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的建造哲学观点则是追求在可持续环境下理性并深度地挖掘建筑及其材料的本真价值,他基于这个理念创作的实践案例无疑给建筑设计实践者对于建筑本质的探求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本文将以建筑师武重义在建筑真实性方面的案例和尝试为线索,阐述建筑设计如何基于结构、空间、材料等的真实属性而创造理性“浪漫”的建筑空间。

  2结构真实性

  当下许多建筑师通常将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分别考虑,未将结构设计策略上升到建筑设计策略,而惯用建筑表皮、材料等手法将建筑设计引向了形式主义倾向。相反,好的设计作品应将建筑与结构整合设计,挖掘结构的真实性,使结构赋予建筑以真实的品格、比例和尺度,强调建筑结构本身的魅力和创造力。在武重义的创作案例中,他将结构的真实性在建筑中清晰体现,以SonLa餐厅为例,建筑的结构体系由几个独立的石结构建筑和束状的竹柱支撑,将每四根竹子捆成一束来支撑建筑的屋顶重量。简单竹柱体系的使用,使得建筑的结构合理并清晰呈现,同时营造出了千杆竹的氛围,简洁而浪漫。在他的竹之翼咖啡厅中,考虑竹材有着木材等材料所不具备的易弯曲性,并且能在曲线型结构中发挥最大潜力而展现出优美的弧线,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无柱悬挑结构,营造了通透开阔的空间氛围,曲线的无柱悬挑竹束体系作为直接承重受力体系的同时,营造了动感而富有韵律的空间场所。竹束结构体系的直接展露,展现了材料本身的结构力学之美。在结构真实性的实践方面,著名的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竭力将结构与建筑进行巧妙的结合,以他位于费城的理查德医学研究实验室为例,该建筑在空间、结构与设备上做出了非常完美的融合,整栋大楼的结构能够非常清晰明了的呈现构件之间的结合关系,在建筑的入口处即能清晰的展现建筑内部的结构逻辑。相比其他将结构隐匿或是纯粹的装饰表现空间韵律的手法而言,结构真实性表达所呈现的空间形态更符合建筑本质的表达。

  3空间真实性

  康曾这样说到,“除非空间中有自然光,否则不能称之为建筑空间,人工光无法照亮建筑空间,因为建筑空间必须让人感受到每年、每季、每日时光的不同……如果我们借由一些线索能够找到建筑的起点,并且借由这些线索,我们将能够很容易的说明该建筑的空间是如何被营造的。”[1]根据康对建筑空间的阐述,空间的真实性即是空间营造线索的真实表达。武重义在他的建筑中,无论是竹结构建筑还是混凝土建筑,都将空间的营造要素如光线、风向、气候等外界因素引入,并将其以最真实的自然状态呈现给体验者,让其融入于建筑通透的内部空间,这种对自然因素的充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建筑的能耗。

  4材料真实性

  在建筑更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对建筑形体进行推敲设计而塑造空间的手法己经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很难在这方面有新的突破,而应更多的关注建筑的体验主体,即关注不同的建筑空间给予体验者的心里感受。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环节中主要的因素之一,它所具有的表现力越来越受到更多人关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对建筑材料的重视,并作出新时代语境下的诠释无疑是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设计营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出路。武重义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基于他童年成长和海外求学经历的影响,形成了他非常有特色的竹建筑风格。他认为城市中大量钢筋混凝土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建筑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建筑材料自身的价值特性,如尽可能采用当地现有的原材料以减少因运输环节而产生的损耗,进而减少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在使用过程中,他都试图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价值,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特性,以他擅长使用的两种竹材为例,是否具有较好的弯曲特性还是抗压特性能等。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对竹材的破坏,他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处理手法即整根使用,同时为了应对竹材的抗腐蚀能力等不足之处,他采用最原始的浸泡和烟熏等手法。对于节点的处理,他也采用最原始的绑扎手法而不是榫卯,以保证竹材的完整性,力求发挥材料自身最本真的价值属性。同时,在竹材的表面,他都以材料原始的色彩和纹理呈现,不加以任何装饰。

  5色彩真实性

  在历史上,色彩在建筑建造过程中以一种单独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存在,多以图案、符号等方式来表达建筑的等级或象征意义,用附加色彩来覆盖材料本身的色彩属性[2]。如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用色彩和图案方式来限定建筑的等级,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非材质本身色彩的使用掩盖了材料的本质属性,这无疑应引发建筑师对色彩和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思考。到了现代主义阶段,材料本身的色彩属性逐渐得以发掘,色彩作为材料本质属性之一的地位更加凸显。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也更愿意去充分的保留材质本来的色彩特征,以纯粹的表达肃穆或是温馨之感。在武重义的竹建筑中,他均保留竹材或是茅草等最本质的色彩特征,并且竹材暖色调的色彩属性,恰好营造了一个个温馨场所。武重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竹结构建筑,但他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同样对色彩或是材质的真实性进行了诠释,以树之家为例,清水混凝土表面没有加任何其他色彩进行再装饰,同时,他充分利用混凝土未凝固之前所具有的流动性,采用了竹模板进行浇筑,使得该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面肌理。在挖掘材料色彩真实性方面,密斯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之一。他倾向于利用材料的自然色,以巴塞罗那世博会中的德国馆为例,具有流动空间特质的大理石隔墙具有丰富的表现性,表达了材料自身的表面肌理和色彩属性。

  6地域真实性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建筑均以非常相似的形态特征呈现在体验者视野之下,建筑的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但这恰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预示,本应有的地方特色正被一步步掩盖。建筑独特的地域性,地方材料的使用,地方空间特征的延续,无疑是当下建筑设计实践者探寻方向的重点。以独具特色的山城重庆为例,强烈的地形高差起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吊脚楼建筑,高差处理的同时让山城特色空间形态得以延续。在经济、物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如何挖掘地域文化的真实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建筑设计难题之一。武重义对于建筑的地域真实性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他基于越南常年独特的高温潮湿气候特征结合自身海外所获得的建筑学知识,将水冷和风冷等被动式策略良好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通透的建筑即使在越南这种气候背景下也能有效的降低空调使用带来的能源消耗。同时,对于竹材料本身来说,越南的气候特征非常适合竹材的生长,其生长周期短,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建筑资源,竹材料在建筑设计环节中的合理利用便能有效的回应地域性的追求。

  7时代真实性

  建筑一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从最初为了遮风避雨、不受外界侵蚀而用树枝、泥巴搭建的建筑雏形——巢居、穴居,到我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再到当今新颖奇特的后现代建筑,可以说建筑形式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种独特的架构体系和建造技术的呈现可能都会在建筑界引发一场新的建筑革命。为了应对建筑的工业化和快速建造的时代特征,武重义在其建筑中有效的使用了装配式的结构体系。由于自然生长的竹材经常出现尺寸不均等情况,如果将竹材完全运到施工现场组装,那么其生产建造效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若将系统拆分成部分单元,提前在工厂预制组装好后到现场直接拼接,这样的加工方式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证单元的一致性,进而保证建筑空间的优雅大气。

  8结束语

  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建筑的真实性、建筑的本真状态越发被纯粹的表皮和装饰所掩盖。虽然建筑师武重义关于竹材的建造方式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他在建筑及其材料的真实性发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尝试,营造出了基于理性分析和思考的浪漫空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在建筑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以更好的理解建筑的本质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施植明,刘芳嘉.路易斯康.建筑师中的哲学家[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15.

  [2]郑小东.建筑色彩与材料的真实性[N].中华建筑报,2013(6).

【建筑师武重义建造哲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管理哲学研究论文

2.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论文

3.中国哲学研究的论文

4.文学翻译的归化与格义研究论文

5.浅论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论文

6.定量研究及哲学思考论文

7.浅析中国哲学人生研究论文

8.墨家思想观的哲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