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

时间:2020-12-11 15:44:58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

  在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里,哲学通识教育已经基本上被视作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导论类课程,如哲学入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在许多高校已经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似乎使得哲学通识课程变成了一种普遍事实。然而,由于人文学科在当代社会受到全面挑战,文科毕业生尤其是具有高学历的文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挫折要超出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这使得人文学科在社会上受到普遍怀疑。这种情况在哲学专业的招生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哲学专业本科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于50%,某些高校的第一志愿率甚至接近于零。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校将分地区逐渐实行大类专业招生,这会给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更大的自由,但也极有可能使得哲学专业招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分析起来,这些情况的出现有许多原因。首先,哲学专业原本就不是一个可以产生直接社会效果的专业。哲学学习是每个公民都需要的能力培养,这一点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是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态和功利主义原则的普遍化,使得哲学专业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真正的普通的承认,哲学专业成为当今专业学习的冷门。这与哲学专业本身的性质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误解有一定的关系。

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

  其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无法完全适应科学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科学的进步是以技术发明和创新为主要外在标志的,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外需要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对纯粹思想的要求让位于对外在的技术变化的要求,并最后以满足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虽然人们对技术的追求最后仍然要回到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上,尤其是许多哲学家已经对技术的本质做出许多哲学上的思考,但普通人所接受的技术观念仍然是工具性和可操作性的,而且这种观念由于我们所说的工具理性得到了强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对思想本身的讨论不得不让位于对技术的运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不得不让位于物质条件改善的满足。因此,人文学科在当今社会的衰退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再次,哲学原本是一个思想的事业,是一个用概念的方式思考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事业,但这个事业在今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并不完全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拒斥,而主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没有跟上人们对思想本身的要求的变化。哲学研究始终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哲学专业给人的感觉还是那样高冷,哲学家总是躲在象牙塔中讨论那些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哲学研究、讨论的问题与社会发展本身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中。虽然哲学研究的确需要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的独立反思,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可以自说自话、孤芳自赏,完全不关照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哲学对社会的远离和冷漠反而导致了哲学自身的贫困,这也是当今哲学专业遭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脱离社会的状况,这也是导致哲学专业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普遍承认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哲学专业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业特征,忽略了哲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过分强调哲学专业的学术要求,忽略了哲学专业的思想要求和能力要求,即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思想的方式面对具体问题的能力,必须能够用逻辑的分析和概念的思辨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难。我们哲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进入了所谓精英专业教育,脱离了社会对哲学人才的普遍要求,这是哲学专业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应对挑战,制定适合的策略,为社会发展提供真正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有鉴于此,以下建议或可供我国哲学教育从业者参考。

  第一,着力发挥哲学教育的通识作用,让哲学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原本是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符合哲学教育的特征。从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正是哲学教育所能完成的工作。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哲学通识教育。哲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其主要内容就具有通识课程的性质。目前,在国内的哲学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类构成,即导论课程、通史或专题史课程、原著选读课程。这三大类课程的内容都具有入门性质。导论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哲学不同领域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通史课程是帮助学生通晓哲学史上哲学家提出的不同理论观点,原著选读课程则是向学生展示哲学家不同的论述方式和思想逻辑。这些课程的目的都是为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内容而设置的。正由于这些课程具有通识课程的性质,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哲学院系大都把本专业的部分课程直接设置为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供全校各专业的学生任选。这恰好说明,哲学专业课程完全可以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开设。不仅如此,哲学专业教师还应当有责任为全校学生开设不同类型和内容的通识课程,这不仅有助于保证哲学专业教师的队伍稳定,而且有助于全校学生了解哲学的重要性和对他们所学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政法大学十年来坚持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文明通论,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思路,打开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哲学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对普及哲学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目前的哲学通识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通识课程的内容还比较狭窄,通常偏重于哲学导论或通史内容,而忽视以哲学方式讲述学生们普遍关心的专题内容。学生选择哲学通识课程,主要不是为了接受哲学专业教育,而是希望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供哲学上的分析和指导。因此,只有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极大兴趣的课程才会得到欢迎,例如社会正义的专题课程、家庭与社会的课程、情感生活的课程、自由和平等的课程、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课程、不同文明和文化的课程、伦理学和道德问题的课程等等。这些都属于哲学通识教育的范畴,也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课程。其次,课程的授课方式不应以知识传播为主,而应该以启发和讨论为主;主讲教师不应以真理占有者自居,而应该以启发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认识他们面临的问题。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起到哲学普及的作用。

  第二,努力提高哲学专业教师的通识教育水平,让每位教师都能够胜任哲学通识教育课程。

  哲学通识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对哲学专业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哲学专业教师教育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的哲学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教学经验,但面对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时,专业教学经验或许就不能适应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哲学专业教师的通识教育水平,就成了改变目前哲学专业在高校中所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哲学专业教师能够胜任哲学通识课程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兴趣,并通过讲授和讨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些都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就大部分哲学专业教师而言,要他们转变自己已有的教学模式,开设新的通识课程,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能力上都面临一些困难。思想上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懒惰情绪,不愿意为适应通识课程的要求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和思考新的问题,但这是可以通过外部的硬性要求加以克服的,关键的还是能力上的困难。能力上的困难可以分为方法上的和经验上的两类。所谓方法上的困难是指,哲学专业教师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理论分析和思想观点,对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传递哲学的观念和思想方面办法不多。对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基本要求,但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否选修哲学类的通识课程则完全取决于他们对课程的认知。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对哲学通识课程的兴趣就是哲学专业教师的重要功课。开办专门培训哲学通识课程的专题研讨班,请具有丰富的哲学通识课程开设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指导,就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给出具体培训,或许有益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此外,在经验上的困难方面,哲学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他人开设哲学通识课程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认识视野,在互相启发、借鉴中完全有可能克服这些困难。

  第三,切实扩大哲学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哲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哲学专业本身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但如何让哲学专业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却是哲学专业的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通常责怪社会对哲学的误解和冷漠,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哲学专业从业者的社会传播水平和能力应该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我们的确不应把哲学专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完全归结于社会对哲学的误解,而更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努力改变哲学专业面临的困境。这里所说的是哲学专业,并不特指哲学领域的某些或某个具体的哲学理论。当然,国内的哲学专业曾一度受到冲击,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哲学专业的认知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阶段。因此,如何改变对哲学专业的这种不甚准确、不甚恰当的社会认知,是摆在哲学专业从业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哲学专业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发展的出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关哲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引导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产生兴趣,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发生在他们周边的现实问题。目前许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毕业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哲学专业,他们都应当具备很好的专业训练,应当能够完成以上的教学要求。

  其次,要让哲学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不仅需要思想政治课中的哲学部分教学,更需要大学的哲学专业教师走进中小学,为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哲学讲座或报告,给中小学生带去更为广阔的思想视野。

  再次,目前我国各地开办了许多由社科联等机构主办的社会公益讲座,如公益大讲堂、周末讲座等等。

  哲学专业的从业者应当走进这些公益讲座讲堂,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认识哲学。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讲座多次邀请哲学家,几乎场场爆满;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开办的京师哲学论坛,也经常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旁听。这些都说明,社会对哲学是有需求的,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一定保障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了。

  事实证明,哲学专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以各种方式,努力扩大哲学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哲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相关文章:

1.教育培训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的思考论文

2.医院薪酬管理现状与分析论文

3.建设教育培训发展分析论文

4.教育培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范文

5.教育哲学名言名句

6.小学教师通识培训总结(精选6篇)

7.幼儿教师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8.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困境及出路论文

9.学校教育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