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公共产品

时间:2020-10-07 13:54:2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结构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公共产品

  摘要: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国际公共产品中,其成员的作用可以分为物质分工与社会身份,成员对其身份的建构基本上决定了他们在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过程中的行为趋向与利益选择,而身份建构又深刻影响着他们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态度。

  关键词:结构建构主义;国际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本来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至于国际公共产品,一般来说,是指其收益和成本超越一个国家乃至超越一个时代的公共产品,其总共包含三个条件:根据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来划分收益与成本;受益范围远超一国甚至涵盖世界;受益效果可以延至后代,亦或是在不妨碍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①目前,比较公认的全球公共产品有全球范围内的安全与和平、尊重主权、尊重人权、稳定有效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等等。

  对于国际公共产品,基本上每个学科都会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对其有一番独到的审视与分析,国际关系学也是如此。在冷战后比较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都承认物质主义,但是都不接受观念具有实质性影响这一观点。国际体系结构是新现实主义最基本的`概念,而其含义指的就是在国际体系下国家物质力量是如何分配的。至于新自由制度主义,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被认为是非物质的,但能否提供足够的物质回报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结构主义则接受物质概念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但反对物质是行为的唯一解释,其认为文化情境和观念建构了权力这一概念,权力的分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利益的分配,而利益则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被看成是由观念所建构。美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则进一步提出结构建构主义,它不反对客观世界对施动者有着实质性作用的观点,但同时也强调观念和心理活动对施动者的影响。因此,结构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是一种弱式的物质主义。

  结构建构主义认为,由于施动者是置身于某种真实的“结构”之下并且在物质化的现实世界中的确发挥了真实的“作用”,因此物质分工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要重现或者内化物质上的分工,则完全是理念世界或者说是观念世界上的问题。

  ②物质分工指的是成员国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有提供者、消费者、搭便车者等等,而社会身份则指的是对这些物质分工的认知。然而,施动者对其社会身份的认知经常不同于物质主义所强调的“实质情况”,不同施动者对同一问题对象的认知经常彼此矛盾。在结构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国际公共产品因行为体彼此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不一致和认知差异,往往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该理论认为,国际成员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作用可分为社会身份与角色身份,它们来自于行为者对彼此之间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经常不同于客观事实上的分工,因而各成员所实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被曲解是极有可能的,这种曲解使各成员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在观念世界上的角色身份(或曰社会身份)来自于行为体彼此之间的关系认知,此种认知又往往与物质分工有所不同,使行为体相互之间都有着被曲解的可能性。因此,在国际公共产品这一领域上,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成员国之间需要加强互相理解和思想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志成 李金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视角与实践”,《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 张嘉明“结构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区域公共产品”,《行政论坛》,2015年第1 期

【结构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公共产品】相关文章:

1.会计国际协调—中国视角

2.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视角

3.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探讨论文范文

4.法经济学视角下看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分析论文

5.国际法视角下的网络战及应对策略论文

6.国际法视角下的网络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论文

7.2017融资租赁视角下的资产管理

8.伦理视角下医疗服务营销对策

9.浅析国际环境法视角下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