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物自体理论初探

时间:2023-03-13 09:27:5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康德物自体理论初探

  摘要:康德的物自体理论贯穿康德哲学。我们只有理解康德的物自体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康德哲学。康德利用物自体来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思考了物自体在康德哲学中的涵义。康德通过物自体开显了这种不可知但可思的实体的存在方式。本文试图揭示康德的物自体理论的根本意图在于坚持实存高于本质的实存哲学的路径。

  关键词:康德;物自体;自由;认识论

  物自体理论贯穿康德哲学的始终。如果要真正理解康德哲学就必须深刻理解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理论。只有在对康德哲学的总体的概观之后,我们才能理解康德的物自体理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物自体”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及其深刻的哲学内涵。我们要从“物自体”在康德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实践哲学中的位置的解读来探析康德的物自体的真实义。物自体理论是康德哲学中的未说之说,我认为它是康德哲学的最核心部分。

  一、物自体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先验感性论在整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占的篇幅很小,但是它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为了克服独断论和怀疑论哲学,康德在这里坚持的是彻底的经验主义的立场,认识是从经验开始的。我们的认识总是整体的发生的,当我们的认识发生之后,我们才会去分析认识的结构。我们在分析经验时设定物自体。

  经验认识的感性先天形式是直观,康德只承认人有经验的直观而无智性直观的能力,我们的感性作为一种接受能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必须接于物而生,我们先天的认识能力的两种认识形式――时间和空间――在接受对象的刺激之后就会产生我们经验性的认识。为什么时间和空间是人外在的经验的先天认识形式呢?康德认为只有直观包含“感性形式”的情况下,这些先天的形式才得以可能,因此作为认识的先天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就不是来自外在经验的经验概念而是我们外直观的先天形式。先天直观形式的空间是我们表象外部事物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时间作为内感官形式则是我们规定内部状态关系的基础。在现象中与感觉对应的东西,康德称之为质料。这些质料只是后天地给予的,而这些形式是先天被给予的。这些质料就犹如一片混沌的纯存在,它们构成了认识的内容,我们的感性形式通过对其进行加工而使之呈现为感性的经验。

  在感性经验的背后是什么呢?我们直观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必须把它理解为感性的现象,但是我们又必须把它理解为物自体。物自体和感性现象是既有同一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在可知的方面是感觉经验,在不可知的方面则是物自体。“一个物本身就是那种我们人无法像对待石头、植物或动物那样,通过经验而通达的东西,每一个事物对于我们都是些物,同时又不是物自身”①,我们的感性在接受外界的刺激之后,它会形成一些表象,这些表象的相互关系是以人的纯直观作为基础而生成的。康德从而否认我们的表象是物自体自身,我们的纯直观的形式也就不是物自体本身所固有的了。

  康德先验感性论的阐释极大地提高了感性的地位,哲学家们逐渐提高了感性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象界由于变动不拘,相对于理念世界来说就不是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强掉感性知觉是我们认识的初级阶段然而却是最低的阶段。他们有的虽然啊会强调感性,但是相对于理性而言,他们则更看重其超感性的一面。以前的哲学家否定感性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感性会欺骗人,但是康德否定了这种看法,人的感性是不会犯错误的,因为人的感性不做判断,只有我们的知性由于判断力即人们只在知性与对象的关系中才会犯错误。

  康德对以前的认识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先验哲学,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人成了知识的创造者,现在不再是认识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去符合我们的认识。对象得以可能的根据在于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我们所认识到的都是我们给予对象的。物自体只是我们认识的个体化的原则,是先天的认识形式得以现实地实现出来的对象。

  二、物自体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先验辨证论的目的是从纯粹理性出发是不可能有可靠的认识,如果谁相信在理性的推理中存在有真理性的认识,他就陷入了先验的幻象之中。康德在“辩证论”中既没有追随本质的道路,也没有追随实体化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在这方面走了一条完全似非而是的道路。他只是重新开显出了理念之真的维度,也即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的理念与出自知性的纯粹知性的概念是不同的。先验理念除了可以有先天的应用之外,其还有纯粹的合逻辑的运用。首先,先验理念是超验的,在经验中无任何经验对象与之相应,而知性概念则只能应用于经验的范围之内。由于其超出了经验的范围之外,它的应用的规则不再是用范畴加以规定,它只要符合不矛盾的可思想性就够了。如果我们用范畴对其加以应用,它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思想的幻象,这样就有了有关二律背反的假象。先验理念当然有一种积极的范导性的应用,它使知识去获得最大的限度的统一性。先验理念虽然在认识领域不能作为规则的能力,在实践的领域却是不可缺少的规则。

  理性作为一种推理的能力,是和诸判断的综合相联系的。康德发现三种错误的推理是和三种判断相联系的。康德由此发现了三个理念,然而康德认为这些先验的对象纯然是把思想的自我创造当做一个现实的物。这几个推理的错误在于将逻辑的原理当做了一条存在的断言。

  在康德看来,经验的直观是任何认识的现实的唯一条件,先验理念由于缺乏经验的直观,先天的形式没有直观也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先验的理念仅仅是理性超越经验的界限使用概念范畴去追求的结果。这些先验的理念与经验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他们没有相应的经验直观,因此这些理念对经验而言就只具有了积极的范导性的作用,因而它们是一个自身存在的可思但不可知的物自身。

  康德将对象区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而现象的存在是以物自体为根据的。现象可以认识,但是物自体却是不可认识的。宇宙论的二律背反正是将范畴使用在超验的物自体上引起的。如果将对象区分为对象和物自体,这种辩证的幻象的冲突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存在两种原因的,第一种必然的原因是应用于自然界的,第二种原因则是应用于道德的本体领域的。

  先验辨证论的最后一个理念就是最高的存在者“上帝”.康德在这里论证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自然神论证明的不可能性。上帝存在的证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需要上帝。这些证明只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但缺乏事实的必然性。这个上帝却在人的道德实践方面起着积极的道德约束的作用。

  “我之所以要扬弃知识,是为了给信仰留下地盘”②。物自体的设定起着中介的作用。它限制了我们认知的范围将以前认知的对象“自由”、“上帝”排除在认知的范围之外,使其在道德的世界中起作用。这样强调实践理性高于认知理性,实存为本质奠基,对哲学史和人类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物自体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现象和物自体的划分同样也是自然和自由的划分。在自然的现象界中,一切自然的法则都是受必然性支配的。物自体的领域则是一个超感性的自由的领域。这里的自由虽然不可以用范畴概念的体系去认识但是我们能够去思。

  在理论理性之中,自然界受必然的因果性的支配,任何原因又都有它自身的原因,因而在自然界中,一切都处于因果链条之中。自由则是说在这个因果必然性之外有一个原因作为起点,但是它却不再有原因,这个原因是自由因。先验辩证论的这两个推论都是合理的。这种自由在自然领域只具有消极的意义,它在实践的领域才有积极的运用。有了道德,人才是自由的。我们都承认在现实中存在道德行为,人也就是自由的。

  康德哲学中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为自由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理论是从感性开始的,一切认知都是开始于经验。实践理性批判则相反是从实践理性入手走向现象界,感性的现象界从属于实践理性。作为欲求能力的实践理性以高级的欲求能力作为道德的可能性根据,它出自纯粹意志。实践理性决定人的意志,它从不受现象界的制约纯粹理性来规定人的意志。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在他的认识论中是不可知的,物自体是认识的界限。我们对物自体不存在直观的能力,因而我们对物自体不能形成任何认识,但是我们的理性自然不会满足于固守认识的领域,我们还有实践理性,物自体在人的实践领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实践的领域得到了很好地保障。人有杀生而取义之举就足可明了人是有道德的存在,人也就是自由的。人作为两个世界的存在者,我们既是理念世界的存在者,又是自然界的存在者。我们既受自然的必然的因果律的限制,又受自由规则的支配。这两个法则往往是不一致的。如何才能达成一致,把德性和幸福统一起来实现人的至善。康德重新引进了意志自由、灵魂不朽还有上帝存在这三个理念来实现人的德福一致。

  四、结语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固然有其可被超越之处,物自体所含有的精神却是一贯的。理解了康德就超越了康德,其实康德从未被超越过。康德哲学的二元论遭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批判,然而康德哲学是势所必至理所必然的。康德将哲学的最高可能性实现出来了,它的具体形态可以被超越,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即对哲学最高问题存在与存在者,实存与本质的区分的开显是不可被超越的。

  康德哲学中的二元论从根本上是为了坚持实践高于认识,实存高于本质,存在的意义高于存在者是什么。存在通过存在者来显示自身。康德哲学中物自体不可知但是可思正是在说着存在自身是不能用概念范畴去加以规定的,思之最高境界只能是使思维与存在达到最高的统一,存在通过有限的理性去实现自身,存在需要人的见证。康德的实践哲学正是对存在的实现。我们由此可以领会伟大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从存在开始其哲学时,物自体问题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存在自身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知但可思的,我们可以通过实践、艺术、思辨等方式去通达存在,但我们不可去认知它。但凡伟大的哲学家都会触碰到不可知但可思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的问题。哲学最高的道路就是或者从知识走向知识或者从知识走向无知之知之路。康德哲学的物自体理论在于康德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种实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实体是没有相应的感性对象,但是我们可以知晓这种作为存在的存在。康德哲学从根本上坚持了这条哲学道路,因此康德从未被超越。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康德著 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张柯.道路之思: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思想[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叶秀山、王树人 总主编,张慎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六卷,德国古典哲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3.

  [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 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叶秀山.康德的“自由”、“物自体”及其他[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

  注解: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物的追问――康德关于先验原理的学说[M] 赵卫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10页

  ②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 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第二版序

【康德物自体理论初探】相关文章:

浅析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04-12

内部审计与ERP初探06-09

批捕听证程序初探08-15

提高生物成绩初探08-13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初探06-03

中国公物立法初探04-29

C语言教法初探05-19

初探高职药学教育改革05-16

关于网络教学评价要素初探08-08

柏拉图人生哲学之初探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