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时间:2021-03-30 17:50:22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荀子作为儒学发展史上争议颇多的思想家,究其缘由,不外乎其思想的庞杂。学者对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之定位各抒己见,但客观公允评价荀子思想,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要历史地看待荀子思想的发展,把握其兼容并包知特点,其次应从荀子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上看其思想的批判精神,最后从荀子偏重于外王的事功精神看其对孔孟思想的发扬。

  关键词:荀子;兼容并包;外王;儒家经典;

  在儒学发展史上,争议最多的非荀子莫属,而到现在关于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也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基于时贤研究,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再次加以理解:其一,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其二,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其三,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一、从历史趋势看荀子思想的批判精神和兼容并包意识

  孔子卒后,儒学陷入了危机之中,正如孟子言:“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百家争鸣,孔门浸衰,孟子接着孔子谈仁,将仁义礼智归于本心。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对本心义理扩充,指出本心之“四端”,对儒家“仁”的思想提供了开山意义的探索与梳理,也从“内圣”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推广与弘扬。这种反求诸己然后推己及人的进路实质言,效用并不显著,荀子所见到的现实是孔子之道依旧不明,在其《非十二篇》中荀子记述了儒学衰微的原因: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荀子指出孟学的缺点在于过于强调内圣,将王道仁政、理想社会的实现完全寄托于的德的君主或每个个体良心的发现。荀子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孕育而成。王军指出“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荀子对中国的影响既深且巨,以至于谭嗣同有‘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的论断,武树臣更直接认定荀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素王’。”

  首先,荀子提出“知之不如行之”来批评孟学将重心放在内圣即“知”的层面。孟子强调知先行后,而荀子的观点将重心落在了“行”上。相比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而达成之境界,荀子指出知之最终须由“行”来鉴证,关于何谓“《礼》言是其行”,他指出儒是法先王、隆礼义的人,他们做王公则能使政治分明,信义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

  其次,荀子针对孟子的心性之学提出了“论心不如论术”的主张。孟子的思想是从人之一本心出发,孟子看来仁人仁性为人之本,不忍人之心是人之为人所本有的,也即“天下无道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乐制度的毁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内心对礼乐秩序的忘却。”(王军:《荀子思想研究:礼乐重构的.视角》p21)而荀子提出了相对的观点: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相形”即是表面观察,“术”即道术,有途径和方法之意义。荀子认为与其探讨“心”本身的善恶,不如选择正确的途径或方法,这也是“术正而心顺之”之含义。

  最后,正如梁启雄所指“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与其他万物有区别,其区别就在于人有上下亲疏之分,而上下亲疏是由礼来规定的,礼则是圣王制定的。荀子认为后王之所以可学,是因为他们的业绩最显著。

  二、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及其意义

  从《荀子》内容看,荀子对于先秦儒家同样重视的《诗》、《书》、《礼》、《乐》、《春秋》也是十分看重。

  首先,从《荀子》中可见荀子对于礼学的发展与传播是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非常强调礼乐的实用性,且将礼乐看作是成就人之本身和安邦定国最基本的要求。到了荀子,他对礼的要求一如既往,《荀子》中有不仅专门有讨论礼的《礼论篇》,其他零散的礼论文字在各篇中也是随处可见,可见,礼仪之统在荀子思想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荀子在《礼论篇》中集中探讨了礼的来源和内核,礼有三本,是天地循序,人能认祖归宗(修身、齐家)、成就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与内在要求,这也和孔子要求的礼乐的实用性一致。荀子也从现实的操作出发,通过礼的分层级指出其具体该如何运用,即礼首先从疏略开始,其次形成完备的礼节仪式,最后达到使人称心如意的程度。通过对名家等的批评,荀子指出“礼者,人道之极”,涵育深刻的道理,而非仅仅用于辨析的名目,最后通过细述丧礼,指出礼是伴随人的一生,片刻松懈不得。《荀子》不仅对礼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在《乐论篇》中,他对孔子同样重视的音乐也进行了发挥。荀子在此对音乐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荀子认为,音乐在教化中有巨大的作用,“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所以先王制《雅》、《颂》以“感动其善心”。而那些淫声、奸声的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是乱世的征兆。荀子还指出音乐与礼发挥功用的形式是不同的,音乐能使人沟通,礼则使人有区别。荀子对于乐的重视和孔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感叹如出一辙,肯定了孔子对礼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重视。

  其次,荀子深化了儒家对《诗》的传统。春秋晚期,私学兴起,平民教育也非常重视《诗》的教学。孔子认为《诗》不仅可以言,而且也可以用于政,可见儒家对于《诗》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荀子对于《诗》的重视程度,张小苹指出:“《荀子》一书引《诗》83次(重10次),论《诗》33次,在所有先秦独家著述中,《荀子》引《诗》、论《诗》次数最多,由此不难推测荀子对《诗》的重视与熟悉,荀子对战国晚期《诗》学的传播起过重大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荀子》各章中所引的《诗》,都是为了加强议论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所引《诗》句本身就是议论的组成部分,与上下文联系紧凑、密不可分。   最后,《荀子》书中有不少春秋时代的故事和人物,《大略篇》中的“《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等可见荀子生前对《春秋》也有一定的熟读与传授。再如把《春秋》纳入到儒家六经体系中参照、对比,荀子用“《春秋》之微”把《春秋》之义提升到了哲理层面的高度,增强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理论深度。总之,荀学与春秋学的传承关系是明晰的,而荀子的儒家地位也通过其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彰显无疑。

  三、荀子坚持内圣,更偏重外王的事功精神

  荀子生前不仅非常重视各种儒家经典的学习,而且也努力将其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也在努力争取儒家的政治地位。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荀子追问何谓政治,“请问为政?……王者之政也”,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荀子在这里尤其强调法的作用,他指出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两手,必须明确尊卑等级,使之相互制约。荀子在《王制》篇中也提出,良好的统治者应具备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品格和手段,这是他所应做的三件大事。《荀子》许多篇章中,都可见荀子积极地事功精神,如通过“法”与“职”的辨析,荀子试图将儒家内圣与外王紧密联系,通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警示,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治理百姓要依靠君子礼义,用礼义等级,协调百姓,就可以使他们各守其职。

  通过王霸之辩,荀子更是指出以道治国则大安、大荣。治国的方法有三:义、信、权谋,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以义治国才能征服天下。只有正确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才能国泰民安,天下昌平。他也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兴、亡两种前途:法治、佐贤、民愿、俗美的国家兴,反之则亡。这一点古今同理。做国君的关键不是事必躬亲,而在于设官分职,任用仁人管理政事,以礼义规范百姓,这样国家必然昌盛。大到王霸之理论辨析,小到国家内部官职的实际设置;上到王者的选用,下到百姓的规范,荀子将儒家内圣外王紧密衔接,从现实出发,强调了儒者治国的重要性。

  四、结语

  荀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而且也极大的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正如有学者指出:“荀子融合其他学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在理论上增强儒家学说,使这一学说在他的时代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在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荀子意识到儒家学说挑战重重,也意识到他的责任就是要保卫并重建儒家学说。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就是说他的传旨是通过记写孟、荀的事迹,肯定他们的“明礼义”、“绝利端”的思想学说,并说明这种思想学说的渊源及影响。

  司马迁高度概括了诸家思想,以思想学说、为人两方面对荀子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他指出荀子坚守正道,以改造儒学为目的,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肯定了荀子是自孟子之后的伟大儒者。从“内圣外王”的儒家核心主题看,孟子偏重的是“内圣”一面,是理想主义的高蹈风格,而荀子从务实的现实主义出发,对“外王”问题进行思考,“孟子是从当然之理入手,就先验层面辨析人之为人所应有的超自然性,得出性善论,再从此先验普遍之善出发,演绎出各种不同层面的行政程序。荀子则转而从经验层面入手,立足于人作为自然一部分的前提进行综合归纳。”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郭志坤在其《荀子评传》中认为荀子是“学儒而背儒”,荀子创立的是自己思想体系的学说,即荀学。

  从《荀子》篇章看,荀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对儒家经典的传授是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其解蔽百家思想也是以吸收和继承儒家思想为出发点,因此荀子无疑是及孟子之后的又一伟大的儒者,荀学在儒学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1版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底第1版

  [3]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

  [4]王楷:《天然与修为――荀子道德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5]王军:《荀子思想研究:礼乐重构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6]孙伟:《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7]韩德明:《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齐鲁书社,2001年8月第1版

  [8]郭志坤:《传世大儒系列――荀子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9]张小苹:《荀子传经考》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3月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相关文章:

资源环境审计的途径和方法11-09

提升领导力的方法和途径10-31

幼儿英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08-15

适合农村早教的教育方法和途径10-03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和途径10-04

文字秘书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0-10

解决星级酒店人才缺失的方法和途径论文08-09

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的分析方法08-23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发展的实现途径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