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分工理论的演进

时间:2020-09-10 18:48:42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思分工理论的演进

  摘要:分工理论强调依靠经济内生动力来维持经济报酬递增式增长,这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路有相通之处,理清分工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对于研究当前经济转型至关重要。而专业化和多样化是分工经济的一体两面,专业化和多样化会带来人力资源内生,知识集聚等外部性作用。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多样化;内生

  关于分工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由诸多哲学家所探讨。其中色诺芬是第一个阐述劳动分工重要性的思想家,在《普鲁士的教育》中,色诺芬肯定了分工对于产品制造的重要意义。他同时强调了分工与市场的关系,劳动分工会提升商品价值。该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从个人发展等方面提到了分工的重要性。重商主义时期,威廉配第是第一个认识到了分工对于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和商品价值的巨大作用,他将分析视角放到了制造业的不同环节上,并认为分工会引起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在他的思想中,首先提到了通过分工专业化,可以将产业放到某地而发展,这样会节约运输费用。

  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对分工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他肯定了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升作用并分析了该机制的形成原因:劳动者因工种的分工而孰能生巧,效率提升;节省了转换工种的适应成本等。引起分工的原因在于人的交换倾向,分工受限于市场规模(交通运输、人口等)―斯密定理(杨格,1928)。斯密理论中已经蕴含了分工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的雏形。

  按照斯密定理,分工的不断深化必然会导致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以致达到市场垄断,这引出了“斯密悖论”―既然是市场限制了分工,那么典型的产业结构就是垄断;按照一般均衡理论,产业结构却应是竞争的。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概念以解决分工演进与竞争性产业结构的不相容问题。内部经济是指企业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使生产效率提升;外部经济指企业规模扩大对该企业以外的产业内企业的有利影响。当收益递增是因外部经济引起时,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能够相容;收益递增是因内部经济引起时,企业因企业家才能等原因具有衰亡周期,也不会导致产业垄断。

  杨格(1928)对分工与报酬递增之间的动态机制做了开创性研究,他摈弃了马歇尔对斯密悖论的静态均衡化研究尝试,并对斯密定理做了延伸。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1)从整个经济范围而不是单个产业来看待分工,将产业间分工的动态演进与报酬递增联系起来,报酬递增即源于分工的不断深化;(2)分工的最主要体现在于迂回的生产方式和产业间的分工;(3)分工受市场限制,市场的关键限制因素在于购买力,购买力又取决于生产能力,生产又取决于分工的水平,即“分工取决于分工”,分工与市场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杨格突出强调了产业间的依赖性,将分工视角放到了全经济的产业分工上,经济增长的报酬递增机制即是产生于产业体系内中间产品和产业迂回程度的增加之上的。

  杨格动态化地处理了“斯密定理”,其研究范式也启发并催生后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罗默(1987)继承了杨格产品多样化分工的思路,通过模型分析(D-S生产函数)说明了垄断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其模型中经济分为中间产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中间产品品种的增加提高了消费品厂商的`生产率,因此对于消费品厂商来说,中间产品多样化产生了外部经济效应,从而证明了以产品品种增加为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

  在罗默(1990)的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中,消费品的产量取决于中间产品的投入、人力资本和劳动,表明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二者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而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杨(1993)从消费品品种的增加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等人将分工与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分工水平和技术进步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不是市场容量,而是生产新知识所需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提高经济的分工水平。生产新知识的固定成本随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知识的不断积累将推动分工演进和经济增长。

  杨小凯和贝克尔等人的研究则继承了斯密分工专业化的思路。贝克尔―默菲(1992)将单个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作为内生变量,把分工看成是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经济个体的知识水平影响着分工对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分工又促进着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和分工协调成本决定了分工深化水平,分工深化是报酬递增机制产生的原因。杨小凯、黄少安(1991)使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从专业化分工角度探讨了劳动分工的内在演进机制与经济内生增长的相互作用。在其模型里,个体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取决于交易费用和分工收益的比较,每个行为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们能够通过比较自行选择更有效的分工结构,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其理论说明了分工演进是一个自发性的循环,经济增长得以在分工深化下内生。

  可以看到,上述经济学者将分工的一个方面,专业化或是多样化进行了详尽的理论研究。但全面地理解分工理论,就务必需要从两方面来全面对待。无论对于个人的工种,企业还是产业,乃至地区、国家,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都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具备了专业化的前提,才会有多样化分工的出现;而一旦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多样化便是必然。作为一个个体,务必要让自己成为专业性人才,全社会才会形成人才的多样性,也只有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才会具备人力资本内生的可能;一个企业只有在自己具备优势和专长的领域内专业生产,才会有创新的内生动力;一个区域在发展之初专注于生产自己具备外生相对优势的产品,才会迅速转变颓势,快速发展,为积累内生相对优势做好准备。而我们当前的经济转型即在于从依赖相对优势(廉价劳动力资本、资源禀赋)转到优势内生化上来,这体现在人才的专业化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从国际贸易低端向高端迈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陶军峰,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收益递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3

  [2]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

【浅思分工理论的演进】相关文章:

1.浅议新兴古典贸易分工理论发展述评

2.“可税性”理论浅探

3.财权理论研究:动态演进与学术争鸣

4.谈和谐观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论演进

5.浅探西方现代艺术理论走向的论文

6.浅思戏剧学的教学方法论文

7.和谐观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论演进的论文

8.高中学生美术设计意识的浅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