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视域下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逻辑解读

时间:2023-03-24 03:02:52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唯物主义视域下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逻辑解读

  一、对传统的物质观形成发展的“三阶段”分析法的质疑

  哲学物质观是人们对物质是什么的总回答(或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是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物质的科学规定。那么这一物质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如何必然地合乎逻辑地发展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

  传统的观点是按照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来阐明哲学物质观的发展线索(即“三阶段”分析法),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如下图)

  这一思路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虽然能使我们了解哲学物质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形成发展过程,但它究竟是如何从低级到高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发展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在传统的“三阶段”分析法中反映不出来,这就无法令人信服地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必然结论。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终形成不是头脑发热的结果,更不是来自神秘启示的灵感一现,它应该是以往的物质观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我们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科学规定、深刻内涵及其伟大意义。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研究哲学物质观的逻辑演变历程。从而揭示哲学物质观发展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来探索人们对哲学物质观认识上的规律性,探索哲学物质观发展各个阶段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揭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产生的必然性以及伟大意义。

  由此,笔者认为:从逻辑学的角度,人类对哲学物质观探索的逻辑轨迹应该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即以泰勒斯为代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一阿那克西曼德的物质观一爱尔维修的物质观一恩格斯的物质观一列宁的物质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如下图)。

  其中特别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规定者”(这一天才思想使人们的眼光从个别、具体事物上升到一般,具有启蒙的意义)和爱尔维修关于物质的天才说明(尽管带有形而上学的痕迹,却为以后物质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个阶段。

  二、人类探索哲学物质观的逻辑轨迹——“五阶段”分析法

  第一阶段: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逻辑演变的起始阶段(它包括除阿那克西曼德之外的所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的物质观)。

  作为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泰勒斯并未留下什么著作,我们关于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于别人的记载以及其他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他依据经验的直观的猜测到万物的本源是水,“水是万物的始基”。“因为热的东西需要潮湿来维持,死的东西就干燥了。凡是种子都是湿的,所有的食物都充满着汁;所以说每一种东西都是从水那里获取营养是很自然的。因为水是潮湿的本性的始基,又是养育万物的东西。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水是一切的始基,并宣称地浮在水上”。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简单、直观、猜测。它否定“神明”的作用,对于宗教唯心主义无疑是有力的反击。可以说,正是他开启了从物质自身认识世界的先河,奠定了认识复杂多变的物质世界的唯物主义基础。但同时他也成为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的始作俑者。

  第二阶段:阿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者”。幸运的是,泰勒斯物质观的这一缺陷很快被其学生察觉并试图加以修正,尽管因其思想的抽象和思辨在古代只是昙花一现,但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就是阿那克西曼德。

  他和泰勒斯一样,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他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水,也不是大家承认的其他元素,而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质,他称之为“无规定者”(还有译为“无限者”“未定物”“无定”等,但据学者杨适考证,“无规定者”比较切近他的原义——参见《哲学的童年》第91页。为统一起见,本文一律使用“无规定者”的译法)。这个“无规定者”本身是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从这个始基中产生出一切的天,以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世界”。阿那克西曼德“无规定者”的提出恰恰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泰勒斯“水”的思想的局限性,因而想用一种更准确的东西来说明。阿那克西曼德为什么不满意于泰勒斯的“水”呢?杨适先生是这样分析的:因为他发现要用“水”或某一特定的物质去解释万物及其生成,是要发生困难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水是湿的、冷的东西,如何能产生出干的、热的东西来呢?如果只用这样一种东西做本质,岂不是非但不能说明万物,反而会毁灭了那些与之对立的事物吗?万物是多样的异质的东西,而用某一种物质做本原,则只有一种质的规定性,这一种物质如何能说明多种物质呢?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因为这个缘故,他认识到,本原不应当是某一个具有特质的元素,而应当是质上不定的东西。

  怎样看待他的“无规定者”?第欧根尼·拉尔修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始基是‘无规定者’,‘无规定者’变换其部分,而全体则常住不变”。“从这个‘无规定者’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热和冷,湿和干等等”。显然既然“无规定者”中包含热和冷、湿和干等这些只有物质的东西才具有的性质,这种“无规定者”当然只能是物质的东西而非精神的存在。黑格尔更是十分明确的指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者”“所指的不是别的,就是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黑格尔的眼光是敏锐的,这一结论尽管有夸大之嫌,但表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者”显然不是精神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无规定者”所包含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阿那克西曼德用“无规定者”去取代“水”作为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扬弃了“水”所具有的特定的具体性质和形态,比“水”更有普遍性,一般性(抽象性)。他认为,“无规定者”化生一切的作用应当什么都不缺,“它包容万物,并且支配万物”。“无规定者”是一种没有固定性质、没有固定形态的“混沌”。因为这种“混沌”状态的“无规定者”,可以更好地解释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既可以说明与“水”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又可以说明与气、土、火等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这就初步克服了泰勒斯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者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的缺陷。从人类认识发展史角度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规定者”作为世界万物的始基的思想是人类认识从个别转向一般这个过程中极具价值的一大积极成果,它表明了人们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遗憾的是,这一极有价值的天才思想,由于其理论的抽象和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制约被其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过早否定并代之以“气”这种“原初物质”,没能真正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上升,但他对哲学物质观的最终形成以及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阶段:爱尔维修对“物质”的天才说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冬眠期之后,唯物主义又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原子论物质观被认为是主流的思想,即认为世界在本原上是物质的,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及其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共同构成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是把近代自然科学家关于物质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绝对化,把它移植到哲学上来而形成的,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痕迹。从实质上看,这种物质观仍未摆脱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固定形体的窠臼(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提出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应该是“物质实体论”物质观)。

  “众人皆醉,终有醒者”,在“原子论”物质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为哲学认识论和科学研究的显著特色与主流思潮的时候,爱尔维修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尽管这声音是如此的微弱,其见解也没有为人们所接受,甚或他最终还是与大众同流合污,但他毕竟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

  对于爱尔维修,我们以往研究的最多的是他的以经验论为特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基于功利的社会历史观以及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革论。其实。爱尔维修对“物质范畴”的认识显然比他的同时代人更加理性,也更接近于对“物质范畴”的正确认识。他反对把物质定义为实体的观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意义(指确定物质这个词的意义——引者注),我们就会承认人是物质的创造者;物质并不是一个东西;在自然中只有人们称之为物体的个体,我们只能把物质这个词了解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性质的总合”。在这里,爱尔维修认为物质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切物体所共有的性质的总合”,即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总和,这就初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把哲学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的缺陷,使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通过具体事物而高度概括抽象出哲学的物质范畴,这是他的伟大的卓越的贡献,他为以后哲学的物质观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遗憾的是仅此而已,他未能摆脱笼罩在他那个时代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迷雾,并在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诱惑下,回归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中,“这个词的意义这样不确定,我们想知道:是否广延、坚固和不可人性就是为一切物体所仅有的共同的性质;是否一种力的发现,比如引力,不能够使我们推断物体还有不可认知的属性;像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固然显现于动物的有机形体中,但是也可能为一切个体所共有。把问题归结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感觉到:如果严格说起来,不可能证明一切物体都绝对没有感觉,那么关于这个课题任何不为天启所启示的人,只能靠衡量和比较这种意见的或然性的和相反意见的或然性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实际上他认为,物质除了广延、体积、不可人性外,还有感觉性。他从物质结构人手,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等同起来,把自然科学家的关于物质结构的研究成果移植过来,升华为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把广延性、体积、不可人性甚至感觉等作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特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和他那个时代即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流合污了。

  第四阶段:恩格斯对哲学的物质的指导性说明。但是,爱尔维修的这一闪光的极具价值的思想没有也不可能被埋没。

  19世纪70年代,耐格里比较明确地提出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的区别问题,明确提出了“物质等一系列概念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必须对“物质”以及时空、运动和静止等哲学范畴问题做出认真的研究和说明。其时,马克思正忙于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资本论》的写作。回应这一挑战的任务就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恩格斯吸取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在物质观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继承并吸取了爱尔维修对物质的天才说明,同时又克服了他的定义的形而上学缺陷,对物质做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确实有人认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因为抽象的物质和运动还没有人看到和体验到,只有各种不同的、现实地存在的实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和体验到。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取出来的。”恩格斯对哲学上的物质的这一说明,虽然没能给哲学的“物质”做出科学的定义,但他准确地抓住了哲学上的物质和经验中把握到的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楚地认识到了以往哲学物质观的严重缺陷,明确指出了哲学的物质或物质范畴是对“各种实物”即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普遍性的抽象和概括,这对后来列宁为哲学物质做出科学规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形成。历史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研究也进入到了新的层次,随着电子、放射性现象、放射性物质、光的波粒二象性自然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原子的内部世界被打开了,“原子即物质”的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面前暴露出它致命的缺陷。当时许多深受形而上学物质观影响的科学家提出:“物质湮灭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原子)被消灭了”,一些唯心主义者也乘机进攻唯物主义,提出“唯物主义破产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列宁担负起了捍卫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他总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依据自然科学提供的最新成果和材料,吸取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对“物质”及其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其中特别是恩格斯对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性说明,对哲学的物质做出了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性上坚持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性上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哲学的高度准确地概括抽象出一切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提出“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结构属性混为一谈的严重缺陷,从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毫无疑问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列宁对哲学的“物质”(或“物质范畴”)的这一科学规定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是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的逻辑发展规律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阿那克西曼德、爱尔维修、恩格斯的物质观合乎逻辑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主义视域下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逻辑解读】相关文章:

职业能力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05-03

中国传统哲学的语言观-文化哲学的视角05-30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05-01

试论基于民商法视域下的信用卡若干法律问题05-28

协同发展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论文04-21

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05-29

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文(通用13篇)09-14

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03-01

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06-02

何谓哲学的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