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及传统存在论的存在本原观的解构

时间:2020-08-13 18:11:0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及传统存在论的存在本原观的解构

  摘要:西方从开端以来一直将存在视为最终的本原或根据。德里达对这种传统的存在本原观进行了解构。他认为,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或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

关键词:存在;踪迹;延异;德里达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中曾说:“……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arche(本原),aition(原因),Prinzip(原理)。】……作为根据,存在把存在者带入其当下在场。”[1](68-69)存在——根据、本原、原理。的确,这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始终未变的存在规定。于是,追问万物本原的哲学最终成了存在论,存在的意义也成了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之一。但是,存在真的是最后的根据和本原吗?通过对包括海德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存在论的解构(déconstruction),德里达发现,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和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différance);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trace)。;



一、;踪迹: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



但对传统存在本原观的反思从后期海德格尔就已经开始了。海氏后期不仅继续前期的存在之思,而且还给存在打叉;不仅重视在场,还重视非在场;不仅继续思考“本己”(eigen),还追问使“本己”得以可能的“自缘构”(Ereignis)。如果说,海氏前期的“思想的事情”无疑就是存在;那么海氏后期关于“自缘构”、“打叉”以及打叉后留下的“踪迹”(Spur)的思想还是存在之思吗?它是对前期“存在之思”的深化、因而本质上仍属于存在的(Epochen),抑或从根本上已超出存在时代或至少摆出某种想超出的姿态?但又是以何种姿态?通过对不在场的思考吗?但不在场根本上不仍是在场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踪迹的追问?然而踪迹在他那里究竟占有何种地位?是否已取代了存在而成为他后期思想的主题?这些暂且不谈。此处关心的是,德里达将如何看待海氏思想中这种复杂的局面?;

以他一贯的解构策略,德里达说,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着双重指向:时而是从当前(présent)出发,追溯关于作为在场状态(Anwesenheit)之存在的更本源的思想;时而质疑这种本源规定本身,把这种规定思为终结(clôture):希腊-西方-哲学的终结。这后一种思想方向思及Wesen,它甚至还不是在场(Anwesen),它超出于在场(présence),它在古希腊之前或超越于它之外。[2](75);

在德里达看来,海氏思想中的这“两种文本、两种姿态、两种视角、两种倾听方式,同时聚集又分离”。[2](75)但这双重姿态真的是“同时聚集又分离”吗?若从海氏思想的整个道路来看,或许它们并不是同时存在、相互交织的双重姿态,而是一个从前者不断向后者返回的姿态:从非本源的“当前”向本源的“作为在场之存在”返回,再从在场向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甚至超出存在时代之外的东西后退。但这并非此处所要关心的。我们关心是,正是在德里达对海氏的`这种划界中,德里达自己的“思想的事情”显露出来了:那就是他所说的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者还要晚到的“事情”。;

然则这究竟是何种事情,竟至比在场还古老,甚至在存在时代终结之外?它是不在场吗?不!德里达说,“那被给予我们以在终结之外进行思考者,又并不就是单纯的不在场(absent)”:“不在场或者不给我们以任何东西以供思考,或者还只是在场的否定方式”。[2](76)因此,德里达说,这是一种对于“全部可能的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但虽然如此,它仍然“要以某种方式具有意义”,只是由于它已超出在场-不在场,所以它之具有意义就是以“形而上学本身不可能提出的方式具有意义”。[2](76)那么,这种绝对超出于在场-不在场的不同于存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德里达说,这就“是”以踪迹之“名”被思考的“东西”:“为了超出形而上学,就必须有某种踪迹被铭刻在形而上学的文本之中,所有的这种踪迹都继续作为符号,只是不再指向另外一种在场,也不是指向在场的另外一种形式,而是指向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本”。[2](76);    []

[1]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版。

[2] Jacques Derrida:Marges de la philosophie,Paris : Les Édtions de Minuit, 1975, c1972.

[3] Jacques Derrida:La voix et le phénomène,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67.

[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1996年12月第一版。

[5] Jacques Derrida:De l’esprit,Heidegger et la question, Éditions Galilée, 1987.



Being and Trace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to Heidegger,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lways regards Being as the last origin or ground. Derrida deconstructed this traditional view. He said that Being is not the last origin or ground: Being itself has always been the trace, and there is also differance before the epoch of Being.

Keywords: Being, Trace, Differance, Derrida, Heidegger

--------------------------------------------------------------------------------



[1] Jacques Derrida:Marges de la philosophie,第24页;海德格尔引文见《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1996年12月第一版)第577-578页,译文有改动,参见Heidegger:Holzwege, Vittorio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 1980.第359-360页。

[2] Jacques Derrida:Marges de la philosophie,第24-25页,海德格尔引文见《海德格尔选集》578页,有改动,参见Heidegger:Holzwege, 第360页。

[3] 《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等,可与之相参。

责任编辑: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及传统存在论的存在本原观的解构】相关文章:

1.论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探究

2.基于存在论差异谈是与存在之争的哲学含义论文

3.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论文

4.广谱存在论对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继承和创新

5.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

6.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美的存在论文

7.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存在论基础的研究分析论文

8.论析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9.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