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发展史

时间:2020-08-23 19:15:38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魏晋玄学发展史

  论文关键词:贵无论  自然论  崇有论  独化论 

  论文摘要: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语,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后记。下面开始分作阐述。

  引语:从大体上引述玄学的产生发展

  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简言之是处理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贵名教,法自然,因而如何协调儒道使之能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成了玄学家们的执着追求。自东汉末年以来,由董仲舒创立的天人感应的经学已无法调和矛盾,所以人们基于这个事实进行了不断探索,到了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首创贵无论。之后历代玄学家们带着自己对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到玄学研究中。他们围绕这个话题所阐述的独特见解,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热烈追求。在那个悲苦的年代,他们站在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价值理想的高度来审视现实,试图去克服自由与必然,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背离,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转化为自然与名教,儒与道能否结合的玄学问题,无论他们对这个命题是持肯定还是否定,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

  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郭象虽然作为玄学的集大成者,但他那套理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儒道会通问题。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理论的并不一定能推演于现实中。八王之乱和石勒之乱的接连发生把他刚刚出炉的理论碾了个粉碎,从而使名教和自然重新陷于对立。这也表明,玄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此之后,虽然清谈放荡之风仍在世家大族中盛行,但求真务实之风正在庶族中兴起,最终在隋唐之际埋葬了玄学,代之以佛家的清静无为。至此,玄学连一种个人修养都算不上了,更不要说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贯彻执行了。我们讲玄学,就如欧美研究拉丁文一样,学术价值大一些,现实意义已被抹去的差不多了。

  正式玄学: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玄学。

  我们今天研究一位哲学家,主要应该着重于他的著作而不是生平。因为著作是他思想的记录,是他把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普遍性的结局,也是他之所以成为“理性思维的英雄”的本质所在。而生平则不过是体现了他的非本质特征,一种无法超越的特殊的境遇。关于何晏王弼的生平略去不论,总之暗淡无光。但是他们独创性的思想却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玄学思潮,完全有资格配得上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导言中说的“理想思维的英雄”的称号。

  在贵无论玄学的建立过程中,何晏作为倡导者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汉代神学目的论和元气自然论的本体论的。例如他在《道论》说: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之以黑,素之以白,矩之以方,规之以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这个命题承袭了汉代宇宙生成论的传统说法,而以“无”作为“道之全”则是玄学独创性的命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宇宙生成论到玄学本体论的关系。

  何晏及后来的王弼都特别强调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他在解释的“予以一贯之”时说: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论语集解·卫灵公章注》)